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青少儿体质测定指标的选定及其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但是关于大学生体质测定指标选择与综合评价的报道还不多见。本文的目的是筛选大学生体质测定较为有效的项目,并拟制初步“标准”,为我国大学生体质测定指标的规范化,和体质综合评价标准的研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2.
国外对于体质的综合评价方法的研究较为广泛。如美国采用T标准分累加综合评价方法,分组指数法等;日本采用单项分累加再用离差法分级对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回归评法价等。国内有平均分配合类指标的“权重”用百分位数法制定综合评分表;各类指标享有不同的“权重”用线性判别涵数式对体质综合评价;用最优回归方程对体质综合评价等。本文试采用复合累进计分法进行  相似文献   

3.
在了解我国城市儿童青少年体质状况的基础上,建立了儿童青少年体质综合评价体系,实现既可以单项评分,以分析各体质单项及平衡发展状况,又能够进行全面综合的体质评价,为增强儿童青少年体质奠定方法和措施上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依据<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417名公安院校大学生部分身体形态与机能指标进行测量,以探讨公安院校大学生身体形态与机能指标与浙江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差异性,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建立一套符合公安院校大学生体质综合评价的方法与标准,旨在为公安院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评价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大学男生"体质达标"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是以对人的体能评价为主 ,未将身体形态和机能指标纳入评价体系 ,这种评价显然是不全面、不科学的。本研究对浙江省大学男生体质状况进行分析 ,为浙江省大学体育教学向以“体质达标”评价为主的转轨提供评价标准而服务 ,探索适合大学生“体质达标”综合评价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心理评价是体质综合评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文章通过对重庆市近600名16~18岁健康男女中学生的测试,以及文献资料的综合研究,对筛选体质综合评价中心理指标的相关问题——心身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心身在机能上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其机能水平之间却没有数量上的线性关系。通过较为系统的分析讨论,还初步提出将16PF 中的13项指标列为体质综合评价中的心理指标。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次对北京“八区”城市轻度智力落后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与素质特点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同时制定出了可资该地区参考使用的轻度智力落后学生体质单项及综合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8.
国民体质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学生体质状况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全市国民体质监测重点单位,已经连续进行了3次(每5年1次)大规模的学生体质监测工作.本研究是根据2004年、2009年和2013年对在校学生(2003级、2008级、2012级)体质监测工作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变化规律和特征,从而建立更加完善的体质监测评价系统,提供科学的全面健身指导依据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体质”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而是反映人的机体质量的量值标志。评价体质状况,必须客观地反映出人的身体素质、生理功能、形态及心理发育等各方面机能的能力和水平。上海市巾小学生体质研究组根据中国学生体质综合评价研究协作组研制的《中国学生体质综合评价方法和标准》所编制的《上海市学生体质综合评价表》(下文简称《评价表》),已在全市中小学校推荐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1991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监测,湖北省武汉市的样本中7、9、12、14、17岁学生为对象.经研究,发现Hb(血红蛋白)含量对青春期男生的身体素质产生影响,亦对他们体质的综合评价存在一定影响。但“体质综合评价方法”中未涉及Hb含量指标,因此,在对学生体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时应注意Hb含量这一指标的作用,使体质综合评价的指标更为充实、完善。  相似文献   

11.
高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健康水平,为此,探讨大学生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进行体质综合评价,对改进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水平和卫生保健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人的体质是受先天和后天影响的多层次结构的综合性实体,它包括人的体形、体姿、体能、体适和体神等诸方面,对人的体质状况进行客观、全面、科学地综合评价是项十分复杂而又极其重要的工作,也是当前国内外体质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学生体质综合评价方法、指标众多各异,关键在于选择有效指标,制订科学简单的评价标准,本文通过对青少年学生不同发育等级的市、区统一指标的分析研究、找出市、区中小学生体质强弱的对应点并据此,建立不同发育等级典型指标的评价方法。研究材料一、材料:本材料取自1990年长宁区  相似文献   

13.
为更清晰准确的了解不同地区人群体质健康状况,促进体育锻炼,结合广东省人群体质状况,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制定了适应于广东省农村20-59岁成年人群的体质测定标准。本标准主要包括:该年龄段成年人的各单项指标评价标准和综合评级标准。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成年人体质的区域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江苏南、中、北3个区域39193名成年人体质调研和测试,苏中总达标率大于苏北,苏北大于苏南,各区域各项指标有较大差异,把各地区的体质达标率与相应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结合,没有发现明显的规律。该研究建议应该制定区域性评价标准,把国民体质状况纳入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强调科学锻炼以提高健身效果。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无论在体质研究中,还是在运动员选材中最终都要遇到评价方法的问题。人体测量指标的单项评价,国内外都已有了定型的经验,但对多个测量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尚未见成功的报导。从目前体质研究现状看,人体测量往往采用综合测定方法,指标的选择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因此,人体测量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要做综合评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确定衡量个体的综合性参数。即如何把多个原始指标数值变换成一个综合参数,然后用这个综合参数,做体质水平的综合评价。这个综合参数的选择正确与  相似文献   

16.
三、学生体质的综合评估方法评价学生的体质状况,应从形态发育水平、生理机能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心理和适应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体质的综合评价是很复杂的,必须研究和寻找一种客观、全面、准确、有效而又切实可行的综合评价方法。因为目前尚无较有效而简易可行的反映心理发育(或发展)和适应能力的指标,故仅能从形态、机能和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本节着重介绍当前在实际工作中常用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大学生培养正确自我评价体质健康的作用与意义,通过对不同地区在校一二年级大学生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并结合访谈、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了解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自我评价、体育锻炼及生活习惯的现状及关系。研究结果发现,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形态、机能等单项体质指标多属正常,科学的体育锻炼及健康生活习惯欠缺,与对体质健康标准认知模糊、不能正确有效评测自己体质健康密切相关。教会学生正确地测量评价自己的体质健康,有利于自觉地、有针对性地增强体质,以及健康的体育锻炼和生活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研究和资料分析,将美国和日本学生体质测试演进的过程进行梳理.研究发现,美国学生体质测试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具体实施途径与日本有很大的区别,但美国和日本的体质测试系统都将介绍和宣传体育活动与增强健康意识作为测试系统中重要的部分.目前,美国采用的总统青少年体质测试项目不仅包括普通学生的体质测量,还包括了对身体残疾青少年的体质测量,这两类人群体质测量的评价标准均为正常参照标准;日本政府为增强学生体质制定了长远的计划和要求,并为促进学生体质提升提供科研主持.  相似文献   

19.
江苏高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践与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本文就当前江苏省高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情况进行探索与研究,从江苏省2002级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总体上优于全国水平;《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部分评价指标、项目设置及评分标准尚存在某些亟待改进之处。按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身高/标准体重的评价指标,测试样本在总体上呈现明显的偏态分布,严重偏向于较低体重和营养不良的学生一侧。在进行二选一测试和评定成绩时,不同项目及男、女生同一项目评分标准之间的相关度不高,造成项目评分标准之间差别较大,导致评定等级不一致。建议加强不同测试项目评价标准之间的相关度研究,加强男、女生相同项目评价标准之间的相关度研究,同时,对体重的评分标准及比重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充分体现体质健康测试与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12253名各年级学生身高体重指标、肺活量、立定跳远、台阶试验、握力等测试指标进行2002年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与2007年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两种标准的评价比较,对高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实践,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价良好,平均分值进入及格成绩段,女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略优于男生,04、05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略优于02、03级,但仍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处于不及格成绩段。因此,进行适当调整评价标准是合理的,但新标准中部分项目标准大幅提高的幅度值得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