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公好龙》这则寓言出自西汉后期刘向所著《新序·杂事》,选入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教学《叶公好龙》这则寓言时,在探明寓意之后,有学生向我提出了疑问:"老师,叶公画龙怕龙是表里不一,是不是喜欢老虎的画家就不怕老虎呢?否则,是否也属于表里不一呢?"我对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引而后发     
我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设计出带有启发性的、易于引发学生议论兴趣的问题,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口头论辩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教《黔之驴》一课时,我就事先设计了“老虎为什么不是一看见驴子就把它吃掉?”  相似文献   

3.
《叶公好龙》这则寓言出自西汉后期刘向所著《新序·杂事》,选人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教学《叶公好龙》这则寓言时,在探明寓意之后,有学生向我提出了疑问:“老师,叶公画龙怕龙是表里不一,是不是喜欢老虎的画家就不怕老虎呢?否则,是否也属于表里不一呢?”我对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大加赞赏,因为他敢于大胆质疑所学知识,敢于挑战书本、...  相似文献   

4.
著名寓言《布里丹驴子》讲述了一个驴子吃草的故事:一头聪明的驴子外出觅食,发现了两堆相距不远的草料:东边是一堆干草,西边是一堆新鲜的嫩草.驴子很高兴,跑到大堆的干草处.刚要吃时,突然想到西边的那堆新鲜的草料肯定好吃,此时不去可能就会被其他驴子吃掉,于是就跑到嫩草堆.正准备吃时,他又想,这堆草虽然嫩但却吃不饱,如果吃完了没有吃饱,而别的驴子把那一大干草吃光的话,自己就要饿着肚子回去,还是回去吃干草吧!于是驴子又跑到干草堆……就这样,驴子往返于两堆草料之间,最后饿死在草堆边.人们将这种选择上的困惑称为"布里丹效应".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课本六年级上册,选了两篇《伊索寓言》故事,其中一篇是《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教授本课时.讨论完这则寓言的主要人物、性格特征、描写手法、故事寓意之后,进入了拓展环节:续写此故事。我说:“同学们,  相似文献   

6.
《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和《叶公好龙》这三则寓言,都以假托的故事说明道理,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教育。我根据寓言的特点,在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还重视了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让学生从故事情节的变化上,分析存在于故事本身中的逻辑关系。三则寓言,篇幅虽短,但它们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过从故事情节的内在联系上来看,存在于这三个故事中的逻辑关系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先引导学生拎出故事情节,然后再让学生分析情节之间的关系。例如《拔苗助长》,先写古时候有个人巴望禾  相似文献   

7.
朱美兰 《教学随笔》2013,(18):72-73
《黔之驴》苏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寓言中的名篇。文章通过描写老虎惧驴,识驴,吃驴,淋漓尽致地刻画出老虎和驴子的性格特点,给予人们深刻的启示。笔者以教学设计的形式,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再次进行呈现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凡寓言,皆有其意。教学寓言故事,就要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亲身经验解读课文,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运用寓意。因此,我在教学《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故事时,采用了以表演故事而促使学生读故事,在精读中领会寓言的哲理,然后改编故事而求新意的教法。  相似文献   

9.
听说过《狐假虎威》的故事吗?你知道那只狡猾的狐狸和愚蠢的老虎后来的故事吗?最近我去森林王国采访,得到了他们的最新消息:狐狸被狡猾的狼吃掉了,而狼又被老虎吃掉了,事情是这样的: 狐狸把老虎骗了以后就不把其他动物放在眼里了,他无论走到那里,都是把胸脯挺得高高的,步子跨得大大的,嘴巴撅得长长的,活脱脱一副森林大王的样子,百兽们  相似文献   

10.
《东郭先生和狼》是一篇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寓言。这篇寓言是根据明人马中锡的《中山狼》改写的。法国著名寓言诗作家拉·封丹曾经这样说过:“一首寓言诗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说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我们教学寓言故事,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故事,领会其中的教训。《东郭先生和狼》这篇寓言,采用拟人和象征的手法,写了这样故事:好心的东郭先生救了一只被猎人追赶的狼,狼不仅不报恩,反而要吃掉他。最后来了一位老农,用巧妙的方法,打死了狼,救  相似文献   

11.
寓言,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短小精悍,构思巧妙,形象生动,语言朴素,取材多样。由于它是人们生活和斗争经验的概括,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所以很受读者欢迎。许多优秀的寓言都成了人们珍视的千古名训。毛泽东同志的著作里有好几处引用了古代寓言故事。如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用《叶公好龙》的故事,揭露了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右派“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而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的惧怕革命、反对革命的反动本质。在《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中,借《黔之驴》这则寓言,把日寇比做蠢笨无能的大驴子,把八路军新四军比做勇猛灵活的小老虎,它“是很有办法”对付这个“日本驴子”的,最后定能战胜这个貌似强大的敌人。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中,引用了《农夫和蛇》的希腊寓言,劝告人民不要“怜惜蛇一样的恶人”,而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2.
故事与事理     
寓言,是以简单、浅显的故事来寄寓事理的文学作品。寓言这一概念的本身,就决定了《寓言》教学的两个内容:故事与事理。然而,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倾向:“故事”讲得多,“事理”讲得少,忽略了故事与事理之间的有机联系。结果,学生对“故事”很熟,而对“故事”中寓含的“事理”却不甚明了。我认为,《寓言》教学的重点在于:  相似文献   

13.
《伊索寓言》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共由《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三篇寓言组成。我在教学《牧童和狼》这则故事时收获最大。《牧童和狼》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可以说是一代又一代人在讲着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可谓妇孺皆  相似文献   

14.
不少教师在教《狼和小羊》这则寓言的时候,引导学生想象“在狼扑向小羊的时候,小羊一躲,狼掉到了河里”、“狼扑向小羊的一刹那,猎人来了”。乍一听,也许会认为这种教法很好,然而,寓言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寓言形象,最终领会寓言的寓意。《狼和小羊》这则寓言主要表现了狼的狡猾凶残和小羊的善良单纯,揭示坏人为了做坏事,是可以找到任何“理由”的。这样看来,这种教法的联想和想象就是没必要的,也未达到使学生领会寓意的目的。教学寓言时,一般应通过有感  相似文献   

15.
《蚊子和狮子》是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有的师生认为,作者伊索在创作本则寓言时已把心目中的寓意表达出来了“: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了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这真的是本则寓言的寓意吗?严格意义上讲,这还不能称之为寓意。因为这句话只点明了这则寓言适用的对象和范围。整部《伊索寓言》主要是用这样的两种格式(:1)先讲故事,结尾说“这个故事适用于……的人”。像《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就是如此(。2)先讲故事,结尾把寓意点明。如《农夫和蛇》的结尾是“:这故事说明,邪恶的人们是不会变的,即使人家对他十分仁善。”这些寓意说得明明白白。…  相似文献   

16.
古代寓言《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第二篇,写的是一头驴被一只虎吃掉的故事,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大胆创新,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发问,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7.
去年暑假,我买了一本厚厚的《伊索寓言》。其中, 《狮子和蚊子》这则寓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事讲一只曾战胜了狮子的蚊子,因为骄傲自大,不小心被蜘蛛网网住,成为了小小蜘蛛的囊中之物。这个故事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失败!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27课《寓言二则》 :《掩耳盗铃》、《亡羊补牢》。这两则寓言的寓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前者讽刺了做了不该做的事 ,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后者告诉我们 ,一个人有了错误 ,只要认真改 ,就不算晚。这两则寓言语言浅显易懂 ,故事生动有趣 ,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寓意含蓄深奥 ,对小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 ,是教学的难点。根据这一特点 ,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的基础上体会寓言。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 ,有了错要及时改正的道理。一、预习感知 ,了解大意。1 弄懂题意。①板书课题后 ,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寓言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各民族历代流传下来的民间寓言,一部分是现代作家的个人创作.中国民间寓言是一处丰富的宝藏,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中国民间寓言蕴藏在各类文学作品之中,动物故事、植物故事、历史传说、生活故事、笑话等等都可以成为寓言的丰富源泉.如: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印的《中国动物故事集》和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动物故事选》两书便收了包括汉族在内的三十二个民族的253则动物故事,其中大部分可算作寓言,有些则可以作为寓言创作的素材.何况,这还远远不是中国动物故事的全部,因为还有二十多个民族的动物故事没有入选;即使已有作品入选的民族也还有大量作品没有收入.如果全部入选,我  相似文献   

20.
《狐假虎威》(见统编小学浯文课本第四册)一文是一篇成浯故事,选自《战国策·楚策》。说的是一只老虎捉到一只狐狸,要吃掉它。狐狸对老虎说:“老天爷派我来管理你们百兽,你吃了我,就是违抗老天爷的命令。如果不信,你就跟我一块儿走,百兽见了我没有一个不逃跑的。”老虎依了狐狸的话,跟着狐狸一块走,果然,各种大大小小的走兽见了都逃跑了。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老虎哪里知道,它还真以为百兽都害怕狐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