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实践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是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培育的重点。目前"双师型"师资培育存在的问题为: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存在偏差;师资来源比较单一,师资实践能力较弱;缺乏有效的培养途径。借助横向项目推动"双师型"师资培育的具体方略为:建立以学校为主导的项目管理制度,保证培育目标的达成;引入师资培育评价指标,建立全面项目评估体系;严格项目过程管控,确保师资培育成效。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使师资问题进一步凸显.师资队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双师型”教师偏少等问题在许多高职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而实践技能缺乏也成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科学地分析高职师资的专业化培养问题并适当借鉴国外成型的职教师资培养经验。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师专业化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职教育处在注重内涵与质量建设阶段。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较,我国高职师资建设面临缺乏高职师资培养的专门院校;缺乏高职师资实践经历的硬性要求;重学历、职称,对教师技能要求模糊不清;工资待遇未体现双师型教师真正价值的短板。对此,提出将"一定社会经历"列入高职师资入职的必要条件;参照行业标准,划分高职专业师资技能等级制度;完善职业教育法规,确保职业教育师资的高薪待遇和地位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4.
中高职教育贯通人才培养要求中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全面对接。解决中高职院校培养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课程一体化和学生专业发展,都要求中高职院校师资共享。目前学校实践中存在师资配套制度滞后、师资管理缺乏统筹、教师缺乏积极性等三方面问题,建议推进教师资格、薪酬、职称制度改革,协调中高职院校师资管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快适应中高职教育贯通人才培养需求。  相似文献   

5.
金静梅 《职教通讯》2017,(23):60-62
"双元"师资培养工作站是学院与企业共同建设的选拔、培养专兼职教师的重要基地。为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增强专职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兼职教师教学水平,高职院校需依托专业建设"双元"师资培养工作站。探索电子商务技术专业"双元"师资培养工作站的建设,实践表明"双元"师资培养工作站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6.
校企合作模式下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践中,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建设方面存在:学科型教师仍占主导地位、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和投入不够、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较缺乏、教师职业培训和规划管理较缺乏等问题。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可通过深化"双赢"的校企合作模式、营造实践性教学第一的教育环境、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师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系统规划教师的职业培训等措施来建设专业实践型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要求的提升,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提高软硬件设施,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在这个过程中,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也随着学校身份的转变成为了高职教师。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着诸多差别,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不尽相关,本文从如何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师资能力、素质、水平等方面入手,浅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师资培养问题,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高职教育的发展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当前高职旅游管理师资存在的问题,如实践能力的缺乏、科研能力的薄弱、社会服务能力的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选聘专业实践能力突出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提高科研意识和营造科研氛围、建立专业协会主动服务社会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岚 《职教论坛》2015,(8):14-19
为了了解高职院校教师职后培训状况,就长三角地区17所高职院校教师参加培训的内容、培训形式、培训存在的困难和对培训内容的期待等问题进行调查,发现高职教师培训存在对专业实践能力培训少和管理部门对培训缺乏总体规划等问题。提出要建立科学合理"三位一体"的师资教育培训体系,实现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本增值;政府部门应当采取相应的税收优惠、加大职教投入和制定合理教师职称评定晋升制度;高职院校应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合理运用自身条件提供校本培训和重视培训效果评估;教师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观,主动积极参与实践和培训。  相似文献   

10.
高职计算机专业师资的相关实践研究,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能力与实际运用能力。在高职计算机专业师资的相关实践研究中,应该有意识地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文章指出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师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高职计算机专业师资建设的策略,即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培训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运用多媒体来辅助实践。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科研基础差、角色理解模糊、科研与社会实践脱节、科研功利性强、缺乏"问题"意识等发展瓶颈。高职教师科学研究的问题应来源于实践,研究过程要在实践中进行,研究成果要服务于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高职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寓研于教学实践、寓研于企业顶岗实践"是培育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高职教学质量和教师自主发展的核心。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专职化建设既有利于高职教师提升自我综合素质能力,也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文章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师资专职化建设的现状,指出其存在的学术研究不足、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等问题,并据此提出增强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专职化建设的认识、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完善对高职教师的各项激励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问题:缺乏实践技能 ——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业课教师缺乏。笔者在2008年4月通过对吉林、河南、贵州、甘肃等4省8县的调查发现,许多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缺乏,专业课教师和普通文化课教师的比例失调,文化课教师所占比例普遍偏大;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尤其是近几年来新加入的教师,尽管学历较高,但实践能力较弱。教师从教之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大部分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14.
"双师型"教师培养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目前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教师重理论,轻实践,高职院校应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训计划,改善师资结构。  相似文献   

15.
笔者通过对凌海市职业教育中心师资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一些中职学校专业师资方面存在专业课教师比例偏低,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和没有专业实验实习教师等问题。为解决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建议中职联合高职学校进行师资共培互聘,形成合理的教育教学结构,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和数量的急剧扩大,教师人数迅速增加。目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已达46万人,比2005年增长了52%,近40%的专任教师为"双师型"教师.就师资主体而言,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师资是从原中专校升格转聘或毕业于普通高校的年轻教师,导致教师要么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偏低,要么缺乏实践能力和职业训练的指导能力。尽管政府和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目前,高职院校近40%的专任教师已成为"双师型"教师,但仍满足不了高职教育所承担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战略任务之需。  相似文献   

17.
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有: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商务谈判能力等等。"工学结合"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培养商务英语人才的有效模式,实践该模式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学校的支持,缺乏校外实训基地,缺乏政府的支持。工学结合培养商务英语人才的方式有:提升师生专业素质,加强多元化的教师团队建设;企业与学校建立商务英语校外培训基地;构建双赢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浙江高职院校日语专业师资队伍主要存在双师素质缺乏,年龄层次不均匀,职称结构不平衡,师资来源有待调整,教学内容与日企实际工作结合度不够等问题,应通过新教师岗前培训,教师研修班,教育教学能力评估,教师教学技能比赛,青年教师成长考核,到企业挂职等方法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在对日语专业师资进行"外引"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内培"工作,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的日语师资力量。  相似文献   

19.
实践教学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不少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弱的问题,以河南省林业学校园艺技术专业为例,从加强师资培训、整合团体智慧、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到企业实地锻炼、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实践性科研能力、以学生技能竞赛,带动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七个方面入手,初步探讨了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莆田学院学报》2014,(4):95-98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由于教师来源单一,缺乏行业背景,缺乏成熟的评价和激励机制等原因,使得当前新建地方本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数量匮乏,实践教学能力不强等问题。有鉴于此,提出学校应该进一步健全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师资培训等建设"双师型"队伍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