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民国是方志体例的大变革时期。民国《汝城县志》是在内政部颁布《修志事例概要》并通咨各县搜集新旧志书的背景下纂修而成的。其体例和内容上既有因袭,也有裁汰;既有调整,亦有增益。该志虽算不上佳志,但对于我们考察民国方志编纂和方志学都具有普遍意义。因此,探讨该志纂修背景、纂修者及体例内容等方面,可以从个案管窥民国30年代初期的修志面貌。  相似文献   

2.
对区域性历史研究而言,地方志是最重要史料之一。民国时期是海南岛开发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地方志资料随着岛屿不断开发而不断增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由时任广东省主席陈铭枢总纂的《海南岛志》,这部著作不只资料丰富、全面、核实,而且开创了民国时期海南"新方志"编著体例新时代,至今都是研究海南清末民初时期最重要的史料之一,并多为后世出版、再版,形成若干不同版本,各个版本之间既彼此关联,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必要对《海南岛志》版本进行系统收集与整理,理清各个版本之间关系,为更好地使用这部志书,也为海南近现代史研究工作提供可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近20年来宁夏出版了大量的新编地方志.其资料性强,涉及范围广,专业志比重大,地域性、连续性和广泛性特征明显.宁夏新方志有较高的资料价值,是从事宁夏地方研究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4.
《方志考稿》(甲集)(以下简称《考稿》),瞿宣颖著,民国十九年(1930年)由天春书社刊行。此书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地方志提要目录书。全书分6编,依次著录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山西(包括归绥道)、江苏八省一道方志600多种。所录省、府、州、厅、县志和乡土志,大多为清代顺治至宣统年间方志,少量为民国方志。  相似文献   

5.
吕梁历史悠久,方志文献众多.宋之前的《岚州图经》至民国方志历时一千余年.方志文献的考察主要从府志、州志、县志入手对建国前吕梁方志进行论述,对其作者、卷数、内容、体例、刻本时间、现存与否等方面作论述,甚至与汾阳县志相关方志著作也进行了考察,以期弘扬乡土文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方志源远流长,已有两千多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它是中国历代国情乃至世界文明的重要情报文献。外国名流学者承认:“要研究人类的文明,必须研究中国的地方志。”(李约瑟)而要认识中国方志,又不能不研究它的整个演变史。秦以前是中国方志的起源时期。作为方志的前身,《周官》、《禹贡》、《山海经》以及诸侯国史《春秋》等典籍中的那些零乱、分散的天文、人文素材,虽然记载了有关各地的山川、物产、贡赋、人丁,但就其体例、功用来说,还只是方志的萌牙状态,即地记前身。凭借这些,我们可以窥见萌芽状态方志的体例和内容端倪。  相似文献   

7.
修志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方志的体例。把握好志体 ,是修好方志的关键。所谓体例 ,指著作的规定式样。例是规定的意思。“体例”一词最早出自《晋书·李重传》 ,当时主要指提纲或规划。至南北朝时“体例”一词的涵义趋向具体化 ,即指著作的体裁和凡例 ,也就是专指一类著作区别于其他著作的体裁形式。它的形成和“地方志”的产生和发展相关联。我国的历史悠久 ,方志亦源远流长。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受不同的指导思想的影响 ,从而志书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体例。那么 ,旧方志有哪些体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一、…  相似文献   

8.
民国《开平县志》突出了当地浓郁的侨乡文化特色,但仍沿袭传统方志"列女"的体例,收集大量节妇、烈女入志。由于编纂者多为清末与民国交替之士人,故方志反映出了侨乡士人既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又对新时代、新文化有所吸纳接收的心态。  相似文献   

9.
方志比较研究是认识方志地位、价值的重要方法。本文以清代皖志与其前后时期的方志比较为例,分析了清代皖志的地位、特点。认为清代皖志是在前代方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沿袭前代方志内容、体例、体裁较多,但也有较大变化,内容更为丰富,体例上逐步完善,并对民国方志编纂影响较大,为民国方志的编修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的经验,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民国兴仁县人张俊颖在其所纂《兴仁县志》中系统阐述了自己的地方志修纂思想.张氏认为,地方志是时间性(历史性)与空间性(地理性)并重的著作,并非单一性质的历史书或地理书.他发挥章学诚方志修纂思想,提出纂修方志的“矩矱法度”十四条,并在系统总结方志“义例”的基础上指出纂修方志应注意的十四个问题.在承旧开新的民国,张俊颖的方志纂修思想具有一定典型性.  相似文献   

11.
安徽地方志的修撰在南宋获得迅速发展和兴盛,史载就有数十种,传世名志也不少,如罗愿的《新安志》、祝穆的《方舆胜览》、程大昌的《雍录》以及李寿鹏补刻的《吴群志》等。这些方志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1.区域分布较为集中,皖南成就居多;2.改革方志的传统体例、内容,兼载自然和人文;3.数量可观,类型齐全。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主要是当时安徽,尤其皖南的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相似文献   

12.
<正>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评议结果的通报》:由沅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沅陵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黔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黔阳县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新晃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新晃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于1993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评委会议上,被评为一等奖。  相似文献   

13.
鲜明的时代性和记述的区域性是新方志的主要特征,而充分体现地方特点和时代特点则是对地方志的基本要求,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发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规定:“新方志要有地方特色”,要“着重记述现代历史和现状……”.风俗志是一部  相似文献   

14.
方志目录专书,始于清光绪间缪荃孙所编《学部方志目》,著录一千二百余种,始有公藏方志目录.民国初任凤苞聘沙彦楷、瞿宣颖编《天春园方志目》,著录一千余种,又有家藏方志目录.其后朱土嘉汇集公私藏家书目,访查国内外方志,编成《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七千余种,于是方志目录学兴焉.其时瞿宣颖撰《方志考稿》,而有提要之作.张维编《陇右方志考》,洪焕椿作《浙江方志考录》,又有方志考录之目.曩者我曾与朱士嘉、瞿凤起二先生谈论方志考录,非徒考书名卷数,作者版本而已;倘若注录详明,则郡邑之沿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方志卷帙浩繁,源远流长。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方志约八千多种,计十余万卷。批判地继承祖国古代的方志遗产,认真修好新志,是建设两个文明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现就目前修志工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方志的特点与定义 要编修好新方志,有必要弄清方志的涵义、特点以及史与志的关系。有的同志认为,地方志即地方史,也有的同志认为,地方志是“地方之百科全书”。我认为上述两种说法,虽然各有一定道理,但尚未突出方志的特点,如果用以指导实践,难免会造成不良后果。 认为地方志即地方史,古已有之。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就曾经说过:“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①在他看来,地方志即地方史。故他明确提出:“志属信史”,“方志乃一方之全史。”②现在持地方志即地方史观点的同志,无不引章氏之言,作为主要依据。 诚然,无论是地方志还是地方史,都应记“一方之事”,都应反映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因而两者之间,有其共同之点。但是,在注意史志共同点的同时,必须看到,它们之间,又是有着种种区别的。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  相似文献   

16.
道光《夔州府志》在内容和体例上承续前志,内容更为充实,体例更为完善,与《大清一统志》紧密结合,实现了为《大清一统志》取材的目的,表现出清代地方志编纂高度的成熟。道光《夔州府志》是现存内容最全面、体例最完备的以三峡库区为中心的地方志书,是研究古夔州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志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有助于我们认识夔州地区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明、清是云南方志纂修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也是云南社会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随专制统治在云南的确立,汉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各少数民族聚居区挺进,为方志纂修提供了文化基础。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为方志的纂修提供了经费保障,也使一批学养深厚的儒生、儒吏参加到方志纂修的具体工作中,方志数量大增,省志纂修成就斐然,各府州县志也纷纷问世,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云南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明清云南省志的特点及纂修经过,前贤多有述及。各志的体例类目及变化,李景煜《方志渊源与云南历代省志成书体例篇目辨析》一文作过专门论述,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亦作过精当评述及部分点校出版的志书校注者亦作过论述,学者涉及尚少。本文在前贤研究基础上,从社会环境发展变迁的角度,对现存明清时期云南省志的体例类目的发展及变化情况进行深入论述,以期对云南地方文献的研究中提供些微借鉴。  相似文献   

18.
吴晶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2):10-11,86
史梦兰是清代中后期京东的著名人物,编有《乐亭县志》《永平府志》《迁安县志》《抚宁县志》四大方志。文章拟从方志的性质、方志的作用、修志的原则、修志的体例与方法四个方面,对其方志思想进行研究,以期对现代方志编纂工作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19.
方志浅说     
方志,即地方志。编修方志是我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省、县方志都没有重修,我国修志的传统有面临断绝的危险。前年四月,在中国史学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胡乔木同志提出了加强中国地方史志研究编纂工作的任务。同年五月,曾三同志在全国省以上档案馆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档  相似文献   

20.
刘咸忻是近代蜀中著名学者,在方志学研究方面造诣非凡,独树一帜。他认为地方志应“自有其精神与体例”,指出“方志者一国之史”,明确提出秉笔直书的编纂原则和广搜材、慎择材、重考材的选材主张。在方志的编纂体例方面,刘咸忻指出:应在方志中新建《事纪》一目;方志中的《地域志》应“图表”兼备;应对方志各目进行整合,并他目于《地域志》中;将方志中的《政略》改为《治者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