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新生代导演李玉的电影注重对人的生存环境的再现和描摹;既有残酷青春、迷失心灵的呈示,更借助女性生存境遇的描摹,演绎恒久生命漂流的主题,并发出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在拍摄“主流艺术电影”的观念指导下,李玉电影在叙事上经历了从事件电影到情绪电影的改变,在影像风格上完成了从凝重单纯到悸动热烈再到安静压抑的变化,强烈的艺术气息贯穿了全部的创作。李玉电影特有的社会文化价值对于中国电影创作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是指20世纪末登上并活跃于电影舞台上的青年导演们。新生代导演的电影是主流、商业与艺术的融合。新生代导演选择的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皈依和对电影市场价值的认同。他们并没有放弃对电影艺术的追求,同时新生代导演电影是对传统电影的扬弃。  相似文献   

3.
张艺谋的电影创作贯穿了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以来的当下,常常处于时代文化潮头,具有某种文化编年的意味。更准确地说,是当下的时代、社会、文化创造了张艺谋,制造了一种独特的“张艺谋现象”。在张艺谋电影创作的表象背后,我们可以发现文化、社会、时代变迁的轨迹。划分了张艺谋电影的几个主要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影片的艺术与文化特点,进而探析张艺谋电影的美学风格变迁、文化流变及文化价值或文化缺失。  相似文献   

4.
贾樟柯电影关注草根群体的生存状态和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将草根阶层的特定文化符号加以展现,形成了独特的电影镜像集合。进而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电影纪实风格和成熟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因而,贾樟柯成为第六代导演的一个代表人物在国际电影界获得好评。  相似文献   

5.
电影修辞是电影艺术个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导演风格的彰显。张艺谋擅长运用电影修辞寄寓审美理想,建构电影文本的内在意蕴,创造了"有意味的形式",也实现了艺术和商业的双赢。他的电影打上了浓烈的"张氏风格"的烙印,其修辞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鲜明突出、富有民族特色的色彩配置;强调纵深动感的多层次构图;突显隐喻手法。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是指20世纪末登上并活跃于电影舞台上的青年导演们。新生代导演的电影是主流、商业与艺术的融合。新生代导演选择的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皈依和对电影市场价值的认同。他们并没有放弃对电影艺术的追求,同时新生代导演电影是对传统电影的扬弃。  相似文献   

7.
由于影像叙事与文学叙事的不同,使<色戒>的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同中存异.首先,在小说文本中,叙事上有着巴赫金意义上的对话性,表现了王佳芝意识中个人话语与革命话语的冲突,而电影将王佳芝的内心冲突外化为几条故事线索.其次,电影用色艺术与小说文本用词风格的差异.电影采用了深栗色基调,辅捉到了沪、港都市的高雅之气,但也丧失了小说用词风格的丰富与华丽.在用色特点上,<色戒>不同于张艺谋等商业大片的用色风格,接近于中国早期表现"小城镇"文化景现的电影,同时具有当代美国好莱坞电影的用色风格.  相似文献   

8.
电影作为综合艺术是以视觉造型艺术为基础的,视觉是电影艺术的第一感觉和基本元素。电影视觉是在艺术与现实关系中建构的,是视觉生理心理原发性生成及视觉文化的建构过程。电影具有现代大众媒介的视觉造型艺术革命的特质,使视觉利用工具技术而得以扩大延长,也使电影的复原性与虚幻性的对立统一张力为影像创造和接受提供了视觉想象的空间,电影因之成为人类艺术化和审美化生存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陆川导演仅以三部作品面世,却以其独特的影像世界从新生代导演中脱颖而出,以创造新主流电影为理念,进行了具有主观性的电影叙事话语创作,在体制中坚持自我的艺术表达和美学观念,很好将观众和艺术撮合在一起,从而完成了从艺术片的"雕蛋者"向新主流电影的"雕梁者"转变,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提供完全不一样的个案标本。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化影响改变着当代青少年的生存与生活方式,“网络新生代”正在形成。本文探讨了网络文化对“网络新生代”心理发展并存交错的双重影响,主要从认知方式、言语风格、情感世界、道德风貌、人格特质、精神生活和行为表现等七个方面分析了“网络新生代”的基本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电影中父子(女)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父亲”在“家国一体”的中国传统社会有着特殊的内涵,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父亲形象因此成为中国电影关于家庭、国家、社会和文化想象的重要能指符号。在不同时期的电影中,父亲形象呈现出不同姿态。中国早期电影展示了父亲威严的悲剧性失落;第四代电影塑造了革命的父亲,并在文革后重建了父亲形象;第五代影片经历了消极病态的封建父亲向人性化父亲转化的过程;第六代影片反映了当下父亲形象的多样化;港台电影提出了父亲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面前的策略……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中父亲形象的回顾,探讨了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电影中父子(女)关系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中国电影进入无“代”时代。曾经的第六代导演王全安、李玉、娄烨在2012年相继推出电影《白鹿原》、《二次曝光》和《浮城谜事》,三部作品在主题、人物、结构、风格等方面均呈现出迥异的审美追求,彰显出导演独特的艺术个性,昭示着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从时空复现的叙事策略,温柔敦厚的影像表达和身心投入的情感结构三个层面,揭示了第四代电影导演为了思想启蒙,文化反思和人性诉求而诗化历史的主体意识;并在对有史以来中国电影历史叙述的各种模式进行分析阐释之后,将第四代电影导演诗化历史的独特姿态纳入中国电影文化中的整体框架之中;在第四代之前的历史表象呈示和第四代之后的历史重构机遇之间,第四代导演的历史诗化策略第一次把中国电影的道德处境,民族形象和家国梦想整合在文化阐发的历史维度,并表现出现代中国电影难得一见的批判性和内省性气质,为此后中国电影的文化探索矗立了一座不可忽略的丰碑。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从时空复现的叙事策略、温柔敦厚的影像表达和身心投入的情感结构三个层面 ,揭示了第四代电影导演为了思想启蒙、文化反思和人性诉求而诗化历史的主体意识 ;并在对有史以来中国电影历史叙述的各种模式进行分析阐释之后 ,将第四代电影导演诗化历史的独特姿态纳入中国电影文化史的整体框架之中 :在第四代之前的历史表象呈示和第四代之后的历史重构机遇之间 ,第四代导演的历史诗化策略第一次把中国电影的道德处境、民族形象和家国梦想整合在文化阐发的历史维度 ,并表现出现代中国电影难得一见的批判性和内省性气质 ,为此后中国电影的文化探索矗立了一座不可忽略的丰碑  相似文献   

15.
第五代与第六代电影虽然有所谓的代际阻隔,但导演们都从人性的角度来对他人与社会的问题表示关怀。第五代面对历史和市场并存时,并没有选择遗忘,而是选择历史的重新编码,将消费话语与历史的深度杂糅起来,第五代惊人地使用影像唤起人们的记忆缺席,在他们呈现的历史中,并不是一种失语的历史,而是一种人性关怀忠实表达的呈现。当第六代电影涉及到社会控制的一些权力关系机制时,他们以表达人文权力的非透明和固有方式起作用,使得电影意识形态控制合法化,他们的作品暴露了社会话语的禁忌,讲究社会个体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思想以其极端的反叛性和颠覆性影响全球.这种思想也深深的影响了崛起于90年代的中国“新生代”导演的创作。使他们以“异端”的电影创作吸引了世人的瞩目.在选材、表现形式、审美观念等方面做了新的大胆的创新,从中也看到了传统与现代化观念同后现代化理念的激烈碰撞。其间虽然有得有失,但这种探索、追求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香港新浪潮后的不少电影应该都属于新生代电影系列当中,新生代电影题材方面主要体现为主体零散化或无厘头狂欢特征,主要代表电影分别为王家卫电影和周星驰电影。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第五代电影人的发轫之作《一个和八个》以及《黄土地》的分析,认为"第五代"的电影实验不但体现了一代电影人的现代意识,也是他们作为"革命之子"的言志之作。"第五代"是文革中长成的一代,是"父"的"红卫兵"和为"父"放逐的"俄狄浦斯"———"知识青年",他们注定要在对父的怨恨、背叛与皈依中获得父的精神传承,并通过极端个人化的影像完成集体性的身份表达。虽然以意象造型为核心的影像本体论的形成是中国电影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第五代电影依旧保留着革命时代的文化基因,是介于革命与后革命之间的褐色浪漫主义电影。  相似文献   

19.
第六代导演热衷成长叙事,致力于营造以青年文化为主体的电影空间。青春成长在第六代电影中呈现为一种残酷的狂欢状态,一方面是个体不无虚无感的自我放纵,以及陷身于城市空间所造成的超现实幻觉;另一方面青春个体又遭遇成长的挫折,在各种意识形态秩序的映照下长大成人。第六代的青春影像最终展示的是一个商业时代的现代性寓言:在震惊体验中分裂的世界和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