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现有法律并未规定民事公益诉讼制度,2011年《民事诉讼法》修改草案虽首次规定了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却基于种种考虑将公民个人排除在公益诉讼的主体之外,引发了较大的争议。但无论是参考国家趋势还是从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实践出发,公民个人进行民事公益诉讼都有很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借鉴其他国家相关制度的成熟经验,进而对我国公民个人进行民事公益诉讼的具体程序进行设置和构建将会有力地促进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河西学院学报》2018,(1):86-92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虽已入法四年多,但由于立法的不完善、制度设计的不健全,司法实践仍困难重重。不确定的原告主体、高难度的取证、居高不下的诉讼费用等严重阻碍着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顺利开展,环境公共利益仍不能通过环境公益诉讼得到较好的维护,环境污染案件仍频频发生。本文以此为视角,剖析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完善意见,以求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3.
加快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立法,是近年来对制度规范的不断完善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重要行为。环境权理论、以人为本思想和公众参与原则是构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基本理论来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环境公诉制度的弊端、公民权利意识的苏醒、从司法个案到对整套公益诉讼制度的需求三个方面来阐述构建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公益诉讼是与“私益诉讼”相对应的一种制度设计,是“社会本位权利观”在诉讼制度上的体现.广义的公益诉讼除了民事公益诉讼外,还包括行政公益诉讼,但行政公益诉讼目前尚在理论探讨阶段,并未形成诉讼制度.本文以民事公益诉讼为视角,从公益诉讼的概念、产生的背景、我国的立法实践、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公益诉讼进行探讨,并提出通过司法解释等途径明晰“公共利益”、“公益诉讼的范围”以及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公益诉讼主要采用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但从现有的法律规定来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尚未建立。本从民事公益诉讼的界定、价值、受案范围和主体等方面进行一些粗浅的研究,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6.
"公益诉讼"一词频繁见诸于各种媒体,有关保护公共利益的民事案件也屡被诉至人民法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项保护社会公益的重要诉讼制度,民事公益诉讼在我国的发展却遭遇了原告资格限制这一"瓶颈"。文章从民事公益诉讼的发展情况和我国立法司法实践等方面出发,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加以分析,并就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问题提出相应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各国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得到普遍确立。但在我国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致使检察机关不能依法代表国家或社会公众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近年来.我国各地检察机关根据现实需要,进行了支持起诉和督促起诉的实践探索。有人认为,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督促起诉是检察职能的有益延伸和制度创新。也有人认为,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督促起诉存在公权干预私权之嫌。笔者认为.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督促起诉是在我国现有立法关于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缺失情况下的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一种“曲线救国”.这种制度的价值在于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但是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深入和司法实践的不断丰富,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规范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势在必行.以满足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切实需要.  相似文献   

8.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侵害案件日益增多,网络侵害民事公益诉讼呈现出诸多特殊性。分析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完善我国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保护网络公共利益提出相关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公益诉讼制度符合对社会正义的现实渴求。我国《民事诉讼法》首次立法明文规定该制度,但制度实施和具体操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公益诉讼起诉主体的规定较为笼统,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较为模糊,现有法律规定并未设计合理的配套措施与保障机制等。域外各国规定的公益诉讼制度,虽在制度设置模式上存有差别,然其制度功能具有本质一致性。我国的公益诉讼制度仍需在主体、适用范围、诉讼前置程序、保障制度上加以完善,以彰显其制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公益诉讼一般是特定的国家机关和相关的组织和个人,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公益诉讼是议论较多、众所瞩目的问题之一。但是,我国至今还没有关于公益诉讼的立法。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主要采用提起民事诉讼、支持民事诉讼或者利用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发出检察建议或调解的非讼方式。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法治国家进程的展开,民事公益诉讼是应该予以选择和确立的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11.
诉讼监督是检察机关行使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权的专门性活动。诉讼监督权包括立案监督权、侦查监督权、审判监督权、刑罚执行监督权和民事审判、行政诉讼监督权。而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的监督不力、对法院量刑、判决结果无针对性监督、执行监督存在死角等诸多问题。因此,立法上需要完善,检察官的现行考评制度等工作机制也需要调整。文章针对当前诉讼监督的瓶颈,挖掘其制度设计上的原因,研究诉讼监督的有效方式,从立法、工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审级制度的产生和设定与诉讼效益这一价值目标密切相连。诉讼效益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审级制度是否科学与文明的重要尺度之一。科学的审级制度能够达到诉讼效益。诉讼效益对审级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审级制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效益危机。重构审级制度已经成为必然。重新界定四级法院的性质和功能,使其有机运行,提高诉讼效益。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件,建构多元化的审级制度。  相似文献   

13.
代住权制度是我国新合同法规定的合同保全制度之一。文章结合立法及司法解释从“怠于行使”的理解、债权人同时提起两个诉讼的解决、诉讼主体的确定、“必要费用”的内涵及承担主体等4个方面进行探析,以期有利于代位权制度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司法实践中的统一认识。  相似文献   

14.
我国目前的刑事附带民事制度在立法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笔认为,应当明确是否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选择权。明确规定因犯罪引起的民事案件的管辖权专属审理该犯罪刑事案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取消对附带民事诉讼请求权内容的限制,取消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5.
立法的不明确容易引起附带民事诉讼间接损失赔偿的争议。从法理依据、国外或地区对附带民事诉讼间接损失立法和司法实践、国家法制统一、公平正义等角度出发,我国附带民事诉讼损失赔偿应当包含间接损失,并在理论研究、立法等各个方面对附带民事诉讼间接损失赔偿制度加以完善,特别是应当确立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事诉讼立法虽然对人数不确定代表人诉讼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至今尚无实践。学者对这一制度的完善建议多集中于法律文本层面,而本文试图从当事人、法院和律师三个维度,对人数不确定代表人诉讼实施的相关社会条件加以分析,认为以中国目前的国情,这一制度没有适用的空间,应通过多元化途径来解决群体性纠纷。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典型案例着手,在对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立法和相关司法解释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揭示了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法理依据,并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论民事证人出庭作证率极低的成因及其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率极低这一现象对司法实务界的困扰由来已久,同时也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立法的缺失、司法实践中对证人权益保护不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应该从完善相关立法、健全证人权益保护机制和加强法制宣传与教育等三个方面来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调解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中最具特色的处理民事纠纷的传统方式,也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的一项基本原则,曾经得到西方国家的肯定并被誉为"东方经验"而加以学习借鉴。它对于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曾经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我国曾经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制度以及对法治的相对忽视,法院调解制度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具有强烈的职权主义特点。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进行,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和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法院调解制度在实践中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诸多弊端,严重阻碍了其作用的发挥。因此,进一步完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充分发挥其在民事诉讼中的应然价值和效用,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传统观点司法拘留就是民事拘留,民事拘留就是司法拘留,然而立法和司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早已使司法拘留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的实践与立法使司法拘留突破了民事诉讼领域,从而在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中存在司法拘留,因此,再也不能简单地把司法拘留等同于民事拘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