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有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有一所好学校",这是对校长在学校管理中重要角色的定位。那么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管理者,面对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怎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学校呢?一、校长要善于表白校长要把自己先进的管理理念明明白白告诉教师、学生和家长,并切实贯彻在工作中。理念可以为外在的行为提供内在的动力,同时它也是行动的指南。  相似文献   

2.
学校教育中,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多么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能,最终都要体现在教师的教育实践中,教师是实现校长办学理念的天使。校长要管好学校,关键在于赢得教师的心。所谓"为政之本莫若得人","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关于如何管理教师,各种教育报刊杂志讨论的文章很多,  相似文献   

3.
祝卫国 《河北教育》2014,(11):24-24
"学校之魂"指学校发展的文化内核、精神理念,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塑造"学校之魂"的关键是学校的文化,即学校精神理念是否内化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自觉行为。学校无论从文化建设、管理机制,还是从德育工作、教学工作等方面,都应该将办学理念植根其中,让学校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和教师发展的乐土。在现实教育教学生活中,教师的"领军"作用无处不在:课堂上的互动生成需要教师去设计和把握。  相似文献   

4.
优化学校管理,加强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我们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创新管理理念,搭建教师、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平台,提升管理方法和标准,推行了以"全员管理责任制、学生成长导师制、学生成长伙伴制"为主要内容的三制管理工作,注意发挥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实行"领导教师全员参与与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的三制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5.
祁正年 《考试周刊》2012,(14):171-172
现代中学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就是在管理实践中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确认,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价值的尊重,对中学教师的客观需求的满足,要实现这一理念要求,应该在办学理念、育人理念、管理团队和制度建设上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教师的需求,建设学习型管理团队。  相似文献   

6.
教师管理是学校的基本管理工作,而中小学教师管理的效果更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管理呈现"过刚"和"过柔"两种单极倾向,严重制约着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潜能的发挥,而中国古代"刚柔相济"的哲学理念则实现了"制度化"和"人性化"的完美结合,对解决中小学教师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必将产生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学校管理行为受学校管理理念的影响,学校管理理念的变迁又是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管理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源自对人性的不同假设,对人性的不同假设分别派生出"物本管理"、"人本管理"、"能本管理"的管理理念.现代学校应该确立"能本管理"的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8.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初中必须加强教学管理,做好教师的教学评价工作。学校应该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校领导班子、教师、学生这三方面着手,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林誉 《广西教育》2014,(33):55-55
校长管理学校需要有一套有效的管理方法,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得以有序开展。笔者认为,校长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管理学校时关注学校的主体,如学生、教师、管理者,充分做好管理工作,促进学校的发展。一、以生为本,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的主体是学生,要做到"以生为本",校长必须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0.
黄丽霏 《广西教育》2011,(21):77-78
学校在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实践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方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建设丰富的校园文化,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11.
藏区民族团结是我国民族工作一个特别的重点。依据群际接触理论,考察藏区一所民汉合校师生交往情况,研究发现:学校管理呈现"民管民""汉管汉"的现象;汉族教师和藏族教师在工作、生活领域交往较少;师生交往侧重关注教学等工具性目标实现,忽视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关怀;混合编班的不同民族学生建立了良好的族际友谊;民族班与混合编班的学生有交往的动机。因此,需要逐步推进民汉合校管理一体化,构建公平、公正的管理制度,搭建促进不同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在发展主体、发展内容和发展形式上都有了新的变化,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组织的现实状况已凸显出与教师专业性之间的矛盾,迫切需要进行变革。从学理层面分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的理想样态是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从"成事"到"成人"的运行机制和合作型的组织文化。"学术管理"机制提供了一种基于"专业取向"的学校组织变革理论思路。辽宁省实验学校引入学术管理机制,分三个阶段进行了学校组织变革的路径探索。学校通过增设学术型组织,完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给教师领袖增权赋能,实现了校本教研的顶层设计和集团化办学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团队整体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目前,教师职业倦怠正如一只蛀虫慢慢蚕食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使教师的内在潜能难以发挥,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管理目标的核心是促进教师的发展。为了积极应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学校管理者要从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增强教师主人翁意识、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和搭建专业发展平台等多方面入手,努力探索学校和教师共同发展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教学研究组织是借鉴苏联教学法小组建立的非行政性组织。从发展过程来看,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学研究组织,也是教师集体学习组织、教师业务组织和教师管理组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学校教研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教学研究与课题研究、研"教"和研"学"上,教学研究组织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就杭州市C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显示,该小学教师存在职业倦怠、成长诉求、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教师缺乏幸福感。从教师管理的角度来看,其原因主要在于:"关爱缺位"减退了教师幸福指数,"诉求过场"阻碍了教师投入动力,"评价单向"局限了教师快乐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C小学实施了三个策略:一是学校推动,自上而下突进,营造幸福场域;二是教师行动,自下而上突击,贯通幸福维度;三是整体联动,上下结合突围,彰显幸福效度。三个策略的实施,有效推动了教师群体在学习方式、教科研能力、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提升,激发了教师的内在驱动力和职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16.
谭静 《高教论坛》2011,(5):89-92
教师绩效考核对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绩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绩效考核现状出发,从绩效管理的设计思路,通过分析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素质要求,设计了指标体系初步框架,对基于"双师型"教师自主发展的绩效考核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新冠疫情期间,各级各类学校不得不在线开展教育教学。这一转变带来教育便利,也突显了传统学校课堂教育主体性缺失问题。本研究以县城A中学为调查点,呈现在线教育阶段教师、学生和家长多方教育主体的系统性不适应现象。研究发现,线上教育打破了传统线下课堂教学的管控模式,教师和学生都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但也因为传统课堂教育过于依赖“管控”而忽视了对主体性的培养,具体表现为:教师自主学习和技术运用的缺陷、“双师”模式下“经师”与“人师”角色调整的迟滞、家庭教育中学校管控模式的移用失败,以及传统教育中学生学习自主能力和习惯的缺乏。对开展线上教育所做的反思,有助于复归常态化教学后学校教育对主体性培育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动机的调查,我们发现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向发达地区以及城市流动的动机比较强烈,物质待遇和学校管理水平等原因是诱发教师流动的主要动机。因此,必须建立激励义务教育教师合理流动模型、制定完善的制度、提高教师待遇和学校管理水平,引导义务教育教师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9.
人性假设不同,学校管理者应用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也会不同,教师的行为与思维方式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并且还可能导致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受到影响。所以,深层次地研究人性假设问题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对于学校管理机构进行科学管理和决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能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人性论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plores teachers’ reactions to changing management cultures and argues for a complex reading of their responses. Data from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a primary school are used to illustrate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teachers’ work since the mid‐1980s. Different teacher strategies were developed in response to changes in the managerial control of their work and dominant management constructions of professionalism. Whereas teachers in an occupational culture, the ‘old professionals’, largely resisted the changes but subsequently left the school or left teaching, the ‘new professionals’ complied with some of management's changed expectations of them, but resisted others. In the new managerialist culture the teachers experienced new forms of control and their roles increasingly included managerial tasks.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suggesting that measures for policing teachers’ work, such as inspection and school self‐management may limit the spaces in which teachers can use strategies of resistance within accommod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