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教材分析牛顿的三个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力学的核心内容。牛顿第一、二定律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的受力物体,只能解决一个物体的受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而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牛顿第三定律”,是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它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它独立地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因此它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最有效的补充,学好这部分知识是学生能正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2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1)了解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  相似文献   

2.
1教材分析 牛顿的三个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力学的核心内容。牛顿第一、二定律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的受力物体,只能解决一个物体的受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而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牛顿第三定律”,是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它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它独立地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因此它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最有效的补充,学好这部分知识是学生能正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牛顿第三定律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定律之一,也是中技、中专、高中<物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之 一.是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问题,所以又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理解、掌握得如何,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对物体运动状态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笔者认为教学中必须讲清和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牛顿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被世人称为经典力学的四大定律.高中物理动力学问题以牛顿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核心,将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对物体运动性质的分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融合,使之达到完美的境界.牛顿运动定律贯穿  相似文献   

5.
一、定律内容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二、定律的理解理解牛顿第三定律时应切实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作了完整的概括和总结 :两个 (相互作用的 )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学生在学完这些内容之后 ,在实际应用中却常常出错 ,尤其是很容易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相混淆 .那么如何正确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从而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避免在实际应用中出现错误呢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笔者是通过教给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区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问题的 .首先 ,要善于分析 .就牛顿第三定律而言 ,首要任务就是要弄清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它们是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间产生的一对力 (牛顿第三定律内容中没有“相互作用的”这五个字 ,笔者在文章开始有意加上它 ,用意即在此 ) .如图 1所示 ,人提水桶 ,人和水桶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 :人对水桶有向上提的作用 ,即人对水桶施加了向上的拉力 F,同时 ,水桶对人的手也产生了拉的作用 ,即桶对人手有向下的拉力 F′,F与 F′是人和水桶之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一对力 ,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如图 2所示 ,左边学生对课桌 A施加一个水平图 1        图 ...  相似文献   

7.
“力和运动”一章是学习了最简单的运动规律,在建立了力的概念的基础上,将这些知识综合研究,从而初步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这一章涉及的概念有:惯性、摩擦力和二力平衡;要求掌握的基本规律有: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的条件.本章是初中力学的重点内容,也是继续学习力学的基础.本文拟对“力和运动”一章的重点进行分析、研究.一、考查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概念的认识、理解和运用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  相似文献   

8.
初中物理虽然没有明确地讲解牛顿第三定律,但书上却提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就是说,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学生对这一句话很难理解,较难从生活实际中找一个例子来证明。若用小皮球(充气不太足)按以下方法进行演示则很能  相似文献   

9.
牛顿力学在经典物理中是相当成熟的典范,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牛顿用八个定义、四个注释、三个定律和六个推论建立了牛顿力学的公理化体系,但牛顿力学也是一直争论不休、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科学。最近发表的《论接触体间牛顿第三定律的可演绎性》,断言牛顿第三定律不独立可由第二定律推演得出,以及早先争论的第一定律只是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第一定律中存在逻辑循环,第一定律不构成基础和独立的规律等等。于此,讨论牛顿运动三定律的各自独立性与内在逻辑自洽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牛顿第三定律是力学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例如 ,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之间的区别 ,学生往往理论上知道 ,而实际上却混淆不清。对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学生也不好接受 ,常常会错识地认为作用力大于反作用力。对此 ,如何克服重点、分散难点 ,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是很值得探讨的一个教研课题。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以便更好地搞好牛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牛顿第三定律要解决的问题是 :①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关系。下面结合演示实验和举例 ,寻找和导出定律。一 .力的作…  相似文献   

11.
本部分常见的失分点有:1.运动和力的关系(特别是瞬时关系)的分析;2.连接体的分析;3.超失重问题;4.圆周运动问题.造成失误的根源在于:①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理解不够,不能正确运用;②不能充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失量性,利用合外力和加速度的同向性分析问题;③在受力分析中不能正确运用牛顿第三定律,不能很好地运用隔离和整体思想;④不能正确理解超失重现象与物体运动状态间的关系.⑤  相似文献   

12.
一、惯性系.牛顿力.牛顿第一定律凡是牛顿运动定律在其中能正确成立的参照系,叫做惯性参照系。由于在地面上所做的力学实验的结果与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的结果差别十分微小,因此可以把地球看作是惯性系;另外天文观察表明太阳是一个很准确的惯性参照系。在牛顿运动定律中所指的力的概念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受力物必有其施力物,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遵循牛顿第三定律。为了与非惯性系中的惯性力相区别,把牛顿运动定律中的力叫做真实力或牛顿力。  相似文献   

13.
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必要的重要补充 ,它揭示了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性质 ,从而扩大了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 ,由单个质点扩展到多个质点。分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 ,是力学的一个难点。1 提出问题 ,让学生设计实验教学目标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 ,板书的小标题是一个个问题 ,使同学们对几部分内容的学习做到有的放矢。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还是单方面的 ?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什么关系 ?③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同吗 ?要求学生针对问题设计实验。2 开拓课内实验形式教材上…  相似文献   

14.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因为不存在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因此它是在一些理想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作出的结论.通常人们看到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实际上是物体受到平衡力的结果.正因为牛顿第一定律所处环境的理想化和本节内容相对较少,很多教师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上很是随意.殊不知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三定律的基石,更为牛顿第二定律的提出作了准备,所以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如此,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过程所蕴含逻辑推理和小实验的创设更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5.
牛顿运动定律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牛顿三定律集中解释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那么定律是怎样层层揭示这个关系,阐述这个规律的呢?下面本人就各个定律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它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从而完善了力的内涵;而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定量地给出了力是决定物体加速度的因素.我们在学习时应注意加强对定律内涵的理解,这样才能在解题中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应用"力的概念测试"(FCI)对高一学生进行了测试和访谈,发现学生在运动学、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叠加原理和力的种类这六个维度的理解存在不少问题,绝大部分学生未能达到基本掌握牛顿力学概念的水平;对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及教学反思,提出了以探究性教学为主要方式的概念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非惯性系中,引入惯性力,就使牛顿第二定律及由它所推导的动力学方程的形式都保持不变。但惯性力不遵从牛顿第三定律,不能看做是物体相互作用的力。因为惯性力的产生跟相互作用的某些个别物体无关。当然,这不意味着惯性力的产生跟任何实物的作用根本无关。在惯性坐标...  相似文献   

19.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个定律看起来很简单,但往往由于对于定律理解不全面,在解答问题时出现错误.笔者这里谈谈如何正确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以实际问题为例谈谈其应用.  相似文献   

20.
牛顿第三定律是: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少同学认为这个定律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