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云凤 《新闻世界》2012,(3):153-154
"诗言志"能够成为中国诗学的核心命题,不仅仅在于其形成了对中国诗学影响深远的诗教理论,更在于这个命题包含了丰富的内涵。本文认为"诗言志"产生于殷商时期,或者是更为久远的舜帝时代。"诗言志"产生之初应当是祭祀巫术文化语境下"人-神"关系的诉说,后来经过不断发展,诗才开始表达人的怀抱志意。"诗言志"还包含着一个如何才能言志的问题,并与音乐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的表现形式非理性表达指的是人在有别于理性思维的精神因素(如情感、直觉、感觉下意识等)的控制下所做出的语言或者行为。①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世界中,非理性表达则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没有一个人是圣人或者完人,我也犯过诚信的错误,我想让大家觉得李开复是一个普通的人”。  相似文献   

4.
熊培云:近年来,社会上有关"故乡沦陷"的讨论日益增多。星星落下的地方是故乡,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故乡渐渐成为一个回不去的地方。除了物质上最不乐见的持续破坏与荒芜,同样包括乡土中国在文化或者精神上的陷落。  相似文献   

5.
光阴如电,似水流年,转瞬间又到了"清明节"。据统计,每逢"清明"这一天,北京市将有百万人祭祀亡人。显然,这是老百姓非常看中的一个节日,每当这个特殊的时候,我就特别想念心中的父亲!谈起漫长的家事来,我非常清楚,父亲原名单永魁,字长臣,生于宣统元年,卒于1971年春夏之交,享年整整60岁。  相似文献   

6.
有一个地方关于新闻管理工作的文件在讲到"严格实行刊发新闻稿件和节目的‘三审’制度"时,提出"新闻稿件的署名原则上不超过三人"。这样的问题类似规定般地在新闻管理部门的文件里加以强调,虽然是针对一个地方的实际情况而言的,或者说还有讨论或者商榷的空间,但这也足见稿件的署名问题在新闻界已经很有治理的必要。而在一家报社公布的一次评报意见也印证了这件事情。评报意见是这样说的,"一则百余字的消息.署名竟是3个人。这样一条简讯,用得着3个人去写吗?类似一稿多人署名现象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7.
著名主持人靳羽西说:"我主持节目就像面对一个人说话,而不是许多人,不是像在大会上讲话。因为做电视主持人,你就是坐到别人家里头了,坐在人家面前,像我和你坐在家里交谈一样。"  相似文献   

8.
“一个人或者一个媒体自身,就是一个本应无比丰富的‘世界’。彼此是完全平等的关系。我打不过张三,是因为他的力气或势力比我大,并非由于他的智慧比我多。但是,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应该是‘道理’或者‘智慧’,而不应该是强力,否则,我们的社会就很悲哀,就没有前途。”  相似文献   

9.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在一个国家最伤痛的时刻,吟诵着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军歌,义无反顾地与我们的救灾大军一起出征,这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不约而同的选择。大自然用震级、烈度……显示着它的力量,而媒体则在用新闻事件传播、记录着人们共御天灾、共克时艰的历史场景。恰如英国史学家埃尔顿说:"对文明史而言,如果我们所思、所为、所说或者所经受的任何东西没有留下痕迹的话,就等于这些事实没有发生过。"  相似文献   

10.
写了几年时评,听得最多的表扬话,是"犀利"二字;报社每天考评,如果评上当天的"好稿",评语也多用"犀利"。听得多了,心里有点发毛——犀利,就是言辞锋利,离"尖刻"不远了,虽然尖刻不好,但写时评谁没有尖刻过几回。今年1月初,一个读者发来短信,说我的时评"体察细致"。这句话,我很爱听,短信在手机里保存了好几天。"体察细致",确实是我的有意追求。大概很多写时评的人都要经历这么一个阶段,即论述比较表面化、粗线条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1.
张玮 《新闻窗》2011,(5):119-119
常常有人说,在一个企业或者一个行业里,年年做的事情都差不多,年年发展的业务似乎也没有大的区别,搞新闻时间久了就会思维"枯竭",没什么新闻可挖了。就像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其实,此言差矣。对于真正了解新闻、懂新闻、善于发现新闻的人来说.企业就如同一个小小的社会,每天都会有很多新鲜的事情发生,每天都会面对不同的客户,关键要找到最合适的报道角度,要有独特的新闻眼光。  相似文献   

12.
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栏目推出的"我的强军梦"和"我是一个兵"等系列报道,把普通一兵和一线带兵人推到了荧幕前。编导和记者将镜头对准这些军营草根"明星",为他们量身打造属于他们的镜头语言,用生动抓人的画面,把每一名官兵的个性特点和绝技绝活放大.通过小人物的微观故事反映强军梦的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13.
鲁迅唯一的儿子周海婴于2011年4月7日凌晨在北京逝世。终其一生,他都在努力走出父亲巨大的光环。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提到周海婴这个名字,首先跳出来的还是"文豪鲁迅之子",而非"无线电专家"或者"摄影家"。  相似文献   

14.
"不当总统就当广告人"这句使很多热血青年投身到了广告这个行业,并为之奋斗的名言,在我没接触广告行业时也是未曾听说过的。而当我踏入这个行业后才知道,这确实是一个能给人带来梦想,实现价值的行业。  相似文献   

15.
"假如我能消除一个人的痛苦,或者平息一个人的悲伤.或者帮助一只昏迷的知更鸟,重新回到它的巢中,我便没有虚度此生." 这是美国诗人埃米莉·狄更生的诗句.160多年前诗人的人生感悟.成为我们今天工作中多次出现的旋律.无论是重特大交通事故,或是雨雪冰冻灾害,我们跟着时代需求,走进了应急救援体系.  相似文献   

16.
我一直在思考管理学的一个问题。可能很多人会认为管理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但后来我发现进入管理学有很多路径。比如说,从前我们是从政治的路径进入管理学的;改革开放之后,从张维迎同志"为钱证名"之后,我们开始从经济学进入管理学,经济学由此成为如日中天的显学。但这种管理学是否能够成立呢?  相似文献   

17.
“缺憾新闻”不容忽视“缺憾新闻”,这是我从一些记者的新闻报道中发现的。我之所以称其为“缺憾新闻”,是由于这种新闻使人看(或者听)过之后因其某种匮缺而遗憾——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该讲的没有讲或者没有讲清楚,受众想知道的没有说或者没有说明白,给人一个不明不白的疙瘩,使人憋得慌,闷得慌,甚或对其新闻的可信  相似文献   

18.
世上不乏这样的"牛人",他们习惯放言:"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这样的"牛人",毕竟是人中奇葩,凤毛麟角,更多的人面对这样的支点,亮出低调为人、低调做事的姿态,只是默默想着把自己撑住,坚持做好自己该做的,担起自己该担责的,以求无愧于这样的支点。近日,笔者采访了荣膺2013年上海市档案局(馆)"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的忻思佳、王春楣、姚连华三位同志。三位同志的共同支点,就是他们都同为党务工作者。  相似文献   

19.
尽管南勇今年该满三十四岁了,但其作品洋溢的精气神仍使人觉得他还是个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小青年——也就二十出头吧;人虎虎有生气,作品也虎虎有生气。我给南勇减去十岁,是受其作品激情的感染。《转型迫在眉睫》是南勇即将出版的新闻作品集,分"通讯篇"、"人物篇"、"言论篇"三章,共六十余文二十余万字。我不打算一一的就其作品作介绍,只想强调,南勇的《转型迫在眉睫》印证了一个朴实而深刻的道理:新闻事业坚持以推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相似文献   

20.
一句话观点     
《中国传媒科技》2010,(10):23-23
"我长期从事传媒实践,我认为微博是新传媒系学生学习新媒体的一个非常好的切入口,它是工具、也是重要的平台。"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新生,今年开学后被布置了一项作业:每个人开通一个微博,学期末以粉丝数论成绩。系主任杨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欢迎观点的碰撞。学生要会思考、敢于提出观点,但你要有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