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席勒认为:力量的国度只能通过自然去驯服自然的方式,使社会成为可能.伦理的国度只能通过使个人意志服从公共意志的方式,使社会成为必要.只有审美的国度才能使社会成为现实,因为它通过个体的本性去实现整体的意志.只有审美的趣味能够给社会带来和谐,只有美的观念才使人成为整体,只有美才能使全世界幸福.上述看法,忽视了人的生存环境的主要因素即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性质对人类完善的决定作用,固然有很大的片面性.但作为对人类精神现象的历史发展的粗略描述和对人类精神生活理想目标的追求,仍然有一定的合理因素.诚如席勒所言,在自然阶段中,人受到物质力量的限制,通过人体自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审美教育的内在需求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作为明确的概念和系统理论 ,首创于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他在《美育节简》中指出了审美教育对人的个性和谐与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的转变 ,只有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 ,除了首先他成为审美的人 ,没有其它途径。”席勒认为 ,人性的发展要从自然状态提升到理性和道德的状态 ,必须经过审美这个中间途径 ,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审美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手段 ,以生动、具体、可感的美的形象 ,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地进行审美活动 ,激发…  相似文献   

3.
吕向阳 《江苏高教》2000,(6):99-100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翼。只有使科学、人文达到沟通、整合 ,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引导 ,使理性与情感、意志交融 ,才能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科学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经验性、知识性、技能性知识的传授上 ,而应突出科学思维方式、创新能力的形成 ,致力于批判谬说、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的培养与熏陶。这两种教育的渗透不是简单地用一种去代替另一种 ,也不是用一种去统率另一种 ,而是使人类在变革自然的科学活动中 ,在探索人世、处理人世的人文社会活动中都能受到两种精神的指引。一、文理渗透是时代的客观…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马克思是从人的本质及其存在方式出发去理解历史的。因此,只有回到人本身,通过对人类劳动、交往及其基本前提的分析,才能真正揭示人类历史演进的机制。劳动和交往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分工作为人类自然差别在其活动中的表现,一直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劳动、交往和分工三者作为人的活动及其表现形式,统一于人类发展进程之中。正是由于分工导致的异化和私有制,才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共产主义则是对分工导致的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是在消灭私有财产的基础上人的劳动和交往的真正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传统农业社会所形成的整体自然观念,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变得分崩离析。要想使社会获得可持续性发展,整体的自然观念是必要的,只有这样一种自然观念,才能引导我们在管理利用自然的同时,也学会如何尊重自然。通过对美学中自然美问题的考察可以发现,一直为美学所忽视的对自然的审美鉴赏,能够有助于培养一种整体的自然观念,而艺术只是作为沉思自然的中介才具有类似的重要性。因此,自然美的问题也应该成为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6.
多丽丝.莱辛在小说《浮世畸零人》中讲述了主人公班.骆维特因为身上的某些返祖特征而受到周围人们的歧视和利用,在希望最终破灭后悲伤而死的故事。作品通过对人物及其心理的具体分析,揭示出作者的生态伦理思想:以科学技术为指导的机械论世界观割裂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使人类妄自尊大,将自己置于自然的对立面;这种机械的发展观也会浊化人的心灵,引发严重的精神危机。悲剧性的结尾再次证明了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自身的伤害,表达了作者的生态理念:自然、人、社会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人只有尊重自然、回归于自然,才能摆脱生态危机与社会危机,建立和谐的生态社会。  相似文献   

7.
人是处在一定的“关系网”中的 ,可以把之分解为人和自然的生态关系、人和人的社会关系这样两种类型。人的活动既受社会尺度的制约也受自然尺度的制约 ,社会和自然处在辩证的关联当中 ;而社会存在着时间 (代际公正 )和空间 (代内公正 )两个坐标。因此 ,只有按照这两个尺度和两个坐标重构起来的人类中心主义才是彻底的。按照这样的方式重构起来的人类中心主义 ,是生态的人类中心主义、永续的人类中心主义和整体的人类中心主义的集合体 ,成为了新人文主义。这样的人类中心主义才能成为生态价值和生态道德获得合法性的价值根据。  相似文献   

8.
论国家伦理意识与学校道德教育权威的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丧失权威的道德教育无以使人信服,难以使道德和主体之间建立一种肯定性关系,更无法实现使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名副其实地信奉并躬行其被教过的道德。道德教育权威的重构需要国家伦理意识的支撑。只有国家对自身的伦理本性加以觉悟和现实体现,才能保证社会伦理安全,才能赢得人们对道德权威的信任。只有正义不仅体现在个人的灵魂里,也表现于国家的意志中,个体、社会、国家才能在价值共识的基础上建构道德意义的同一性,道德教育之整体精神才能得以确立和证明,教育亦将获得令人信服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呦呦鹿鸣》中的中心意象雄鹿比比是真善美的象征,它被残忍虐杀的命运说明人类真正的解放是精神的解放、思想的自由,而不是肉体的解放。只有改变人的奴性,使人成为自由人,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0.
张群芳 《安康学院学报》2004,16(6):44-47,55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指出人们由于物质欲望的膨胀而忽视了精神生活的提高,导致人类崇高精神的衰微.并且因此而使人们的行为缺乏理性的约束和审慎的思考,从而加剧了对自然的破坏和掠夺.书中还强调自然的独立价值,反对把自然的价值仅归结为经济和实用的价值,强调自然的审美意义和精神意义.认为自然万物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人是自然界中普通的一员,只有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才能拥有完整无缺的生命内涵.  相似文献   

11.
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一种基本职能,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人类才能组织起来,实现对社会和自然的改造,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的作用,利用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诗的国度,古今优秀诗词浩如烟海,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让我们通过品读诗词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  相似文献   

13.
人自然化是自然的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和逻辑结果,是在自然人化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新调整,即把人对自然的单纯改造征服关系调整为情感性、诗性的审美关系。自然的人化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实践改造,是以人的意志、目的、愿望去改造自然,使之符合人类的目的和愿望,是康德所说的自然向人生成的过程。人自然化则是在自然人化的基础上重新提倡人把自然当作自己的家园和精神归宿,从情感上依赖、尊敬、欣赏和敬畏自然。自然的人化建立的是工具本体,人自然化是情本体的确立,是在人向自然的情感归依中实现自由而诗意地生存;自然的人化是人类文明的建立与进步,人自然化是对这个文明的反思与批判;自然的人化是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人自然化是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向自然母亲的回眸与依恃。人自然化的具体内涵包括身体自然化、环境自然化和心灵自然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丧失权威的道德教育无以使人信服,难以使道德和主体之间建立一种肯定性关系,更无法实现使"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名副其实地信奉并躬行其被教过的道德。道德教育权威的重构需要国家伦理意识的支撑。只有国家对自身的伦理本性加以觉悟和现实体现,才能保证社会伦理安全,才能赢得人们对道德权威的信任。只有正义不仅体现在个人的灵魂里,也表现在国家的意志中,个体、社会、国家才能在价值共识基础上建构道德意义的同一性,道德教育之整体精神才能得以确立和证明,教育亦将获得令人信服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深层审美心理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长期社会实践、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能够使得人们逐步在认知能力、情感能力、意志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克服私有制条件下人的片面发展和异化状态,成为一切人的本质力量都得到发展的全面的人。  相似文献   

16.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音乐教育应该以其独特的方式走入学生的精神生活,并使他们成为情操高尚、人格完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和谐文明世界的使者,从而使人类变得文雅  相似文献   

17.
美在每时每刻都是存在的,社会中每时每刻都存在美,只有真正揭示美包含的深刻内涵,美的存在才有真正意义,才能使学生对美的观察细致化,才能让学生具有健康、纯净的心态,以积极的精神面对美的世界。让学生的心田始终洋溢美的旋律,充满美的感受,享受时时刻刻的美,才能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人才。美感是进入美的桥梁,美感的获得是在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有序、科学的教育方法完成的,所以审美素质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人文教育--高职生急需补上的一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从现代意义上讲,“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所谓“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其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一文中曾  相似文献   

19.
生态失衡不仅发生在自然领域、社会领域,也发生在精神领域。《黑猫》《白猫》和《地狱灵猫》三篇关于猫的短篇小说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描写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及人的精神世界,暴露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呼吁人们重视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关注人的内在精神生态。只有回归内部自然,才能使处于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中的人类重新找回心灵的诗意栖居之地,建立一个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整体教育论者基于整体主义“整体性”的概念,提出了“与地球共生的教育”的命题,旨在人的精神心理层面培育起具有整体性思维方式、敬畏自然、具有审美精神的生态人格,为全球化生态危机时代的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路。本文试图通过对其进行全面解读,以唤起人们对教育以及人类命运的深远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