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掖大佛寺发现大批佛经新华社(95)兰州电:甘肃张掖大佛寺藏经殿的夹墙内,最近发现500多年前的佛经6000多卷。这是继1900年敦煌莫高窟发现藏经洞之后,我国目前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佛教文献。张掖大佛寺修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至今...  相似文献   

2.
1984年河北保定出土一通《大元敕赐故顺天路达鲁花赤河西老索神道碑铭》(以下简称《神道碑》),现保存於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公园内。前人对《神道碑》已有些研究,首先周圣国先生发表了《保定西夏人探源》一文,主要利用1962年保定韩庄出土西夏文经幢和1984年保定颉庄发现的《神道碑》对西夏遗民进行了考究,认为西夏人在1239-1260年之间到达保定居住,韩庄和颉庄一带西夏人在保定的先祖是老索及其带到保定的西夏人。①白滨先生在《元代唐兀氏与西夏遗民》一文中对《碑铭》也简略提及,用几句话对碑铭内容作了简要概述。②梁松涛在《<河西老索神道碑铭>考释》一文中首次对碑铭内容进行全文录文,她认为此碑为复刻碑,作为军户的老索是在1227年来到保定的,但对老索及其相关人物未进行细致考证。③彭向前的《西夏遗民  相似文献   

3.
土家民居──吊脚楼建筑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民居──吊脚楼建筑艺术李国全土家族是一个山地民族,主要居住在湘、鄂、川、黔边区。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土家人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部分地保留了古代土家文化的面貌,吊脚楼作为土家建筑的典型代表得以完整保存至今。它依山傍水,就地随势,植根于土家村寨的沃土。...  相似文献   

4.
徐国平 《寻根》2007,(1):76-83
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是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这是一个群山环抱、绿树掩映、隐蔽静谧、美丽富饶的古村落。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地理位置独特,村落布局精巧,至今仍完好保存着200余座明清建筑。无论是礼制建筑、民居建筑、商业建筑,还是建筑形制、建筑风格、建筑装饰,都充分体现出诸葛氏家族独特的文化意蕴,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诸葛村村落布局没有中轴线,也不注重均衡对称,而是围绕钟池这个中心分布建筑群,道路呈放射状,构成八卦形,单体建筑缘势而建,星罗棋布,高低错落,井塘点缀,极富诗意。从该村《诸葛氏宗谱》(以下简称《宗谱…  相似文献   

5.
斯洛伐克古老的建筑是这个民族风格的一种体现。它们展现了民居与周围乡村环境的统一与和谐。现存最古老的民居由树枝和黏土砌墙而成。在斯洛伐克人最早定居的一些地方,至今仍能看到用黏土所建的房子,如斯洛伐克的东部和西南部、东斯洛伐克低地以及河流下游的山谷地带。在美雅瓦地区和斯洛伐克的西部至今仍保存着两层黏土的民居。  相似文献   

6.
西夏(公元1038-1227)是以党项族为主体的封建王朝。西夏先与北宋、辽抗衡,后与南宋、金鼎立,结束了西北地区吐着、回鹤、拨鞋等民族长期不相统一的局面,对发展西北地区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西夏钱币是我国优秀的货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研究西夏社会经济、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19世纪初,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发现了西夏窖藏钱币数笔,其中有后钱、来钱,有“西夏元德、天盛、乾信、皇建、光定诸品”,还有“西夏梵字钱”,即西夏文钱。这是一次很重要的发现,使人们对西夏钱币有了深入的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  相似文献   

7.
在福建省上杭县中都镇罗溪村至今保存着一座完好的土楼——存耕堂,该堂是一座具有客家传统特色的古代大型建筑物,总建筑面积达3884平方米,素有“九厅十八井”之称。目前,当地正对这座堪称建筑奇观的宏伟土楼妥加保护。  相似文献   

8.
<正>山陕会馆是山西和陕西二省商人在客地集资设立的"祀神、合乐、义举、公约"的同乡组织。山陕会馆作为工商性质的会馆,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并且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屹立不倒,保存至今,成为我国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山陕会馆在文化方面的作用,它传承着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儒家的"义"文化。因此,山陕会馆不仅是一个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它还散发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气  相似文献   

9.
西夏文《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卷尾发愿文,写于元皇庆元年(1312),记载了西夏翻译和校译佛经,元代校理、纂集、印施《河西藏》的过程,对研究西夏到元代西夏文佛经的传译,考察现存西夏文佛经的刊行时代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条件所限,此前发表的译文有很多不甚通顺的地方。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份材料,本文对照元代史料,对发愿文进行了重新释读,并对存世与元代编刊《河西藏》相关的资料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和考释。  相似文献   

10.
庾晋 《寻根》2003,(6):42-46
我国古代建筑绝大多数以木材为主要材料,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形式,耐火等级低。古建筑一旦起火,犹如架满了干柴的炉膛,由于屋顶严实紧密,内部的烟热不易散发,可迅速导致“轰燃”;古建筑的梁、柱、椽等构件,表面积大,木材的裂缝和拼接的缝隙多,再加上大多数通风条件比较好,有的古建筑更是建在高山之巅,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快,极易形成立体燃烧。但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中也大量运用防火技术措施,使得大量木结构的古民居能够完好地保存至今。古代建筑的消防设计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安徽黟县宏村,其格局就是为防止火灾而设计的。宏村始迁祖汪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