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3 毫秒
1.
本文主要考察湖南境内湘语九个方言点的“V+X+N(L)”结构类型和地理类型。湖南方言“V+X+N(1,)”的类型共有四种,除了普通话中常见的句型“在+N(1.)”、“V+到+N(1.)”外,还有“V+体貌助词州(L)”和“V+体貌助词+在+N(1.)”。  相似文献   

2.
趋向动词“上”可以用在动词后面构成“V+上”.也可以用在名词前面构成“上+N”。在“V+上”和“上+N”中“上”的语义有相同的地方,由于语法化进程和句式的影响,两个“上”也有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配价语法理论,结合成分移位的分析方法,对“V1P+V1+得+MC”结构中“V1P”的动词V1省略情况进行分析,并尝试归纳出该动词省略所需的前提和条件;此外,还探讨了该结构中动词、论元、情态补语之间的语法语义关系;最后一部分针对“V1P+V1+得+MC”结构动词省略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际教授提出了个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出现在动词后面的“给”所联系的动作行为来看,动词后的“给”主要有“给予”和“允让”两种意义,本文主要考察动词和表示“给予”意义的“给”一起构成的“V+给”句法结构所能出现的句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说明“V+出+O”结构中“出”的隐现情况,把。出”分为动词的。出”和趋向动词的“出”,把表趋向的动结式核心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出”作动词则其为句子核心,“出”必须在场,“出”作趋向动词则其前面的动词为句子核心,“出”的隐现会造成意思上的差别,但不会影响语法结构。  相似文献   

6.
按照是否充当谓语成分来分别考察“V+一下”格式的不同情况,我们得出, 在“V+一下”格式作谓语的前提条件下,不能够进入“V+一下”格式的动词可以归纳为两类,综合描写为:i V[-自主];ii V1(v+n)[+自主]。换言之,第一类是所有的非自主动词;第二类是内部为动宾结构的一价的自主动词。  相似文献   

7.
“NP+V+(不)得/C”是指两类构式,一类为表可能的“NP+V不得”;一类为表状态的“NP+V得C”。受事成分在“V不得”、“V得C”这两类述补结构中前置,是受动词、得、补语的凝固化、补语形容词的指动性、补语对述语动词的评价性特征等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理论以及语义特征分析法研究“V+不过+NP”这一构式比较义的产生,以及可以进入这一构式的动词的特点,并对这一语法结构衍生出来的相应结构“VOV+不过+NP”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这两种结构之间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福州方言与普通话“有+V”格式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话和福州方言中的“有+V”格式是两种不同的语法现象,具有不同的语法性质。普通话中充任“有”的宾语的谓词均已指称化(古汉语遗存除外),而福州方言中“有”的谓词宾语不失其陈述性。也就是说,普通话“有+V”中的“有”是准谓宾动词,而福州方言中的“有”是真谓宾动词。  相似文献   

10.
兼语句中兼语动词V1是非终结性的三价动词,V1与补事VP2构成跨越句法层次的、连续的语义关系,具有“无界”倾向,这与“了”的强制性“有界”形式要求不相容,因此“V1+了”不合法。“V1+了”要求兼语NP2必须是受数量词语等修饰的“有界”概念,这使“了”具有了详细说明情状(包括其中的过程与事物)的功能,使VP1、NP2成为兼语句的语义焦点。  相似文献   

11.
A+V+O结构层次的分析,不应该孤立地就A+V+O的结构论A十V+O结构,而应该把它放在更高一级的语言单位——句子里来考察。对状语性质的认识,是正确分析A+V+0结构层次的关键。状语是修饰、限制述语及其连带成分宾语的,所以在通常情况下,A+V+O结构层次作A+(V+O)切分。只有在特殊条件下,即助动词作状语,单音节词在单音节动词前作状语(程度副词“很”、“十分”、“非常”作状语和单音节形容词作述语者除外),动词述语与宾语之间有逗号或冒号隔开时,A+V+O结构层次才作(A+V)+O切分。  相似文献   

12.
口语中的“v/A+死了”和“v/A+得要死”被称作感受程度补语。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提出:“V/A+死了”中“死了”表程度是由结果补语虚化而来,“V/A+得要死”中“得要死”表程度是由状态补语转化而成。先对这两种格式进行具体的描写,进而阐释它们两者的来源、特点,以及语义、语用方面的细微差别。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后项动词的语义特征对日语复合动词「V+切る」的多义性进行考察,进而探讨「V+切る」语义变化的机制。考察结果显示,「V+切る」经历了由具体的受事切断义向受事分离义,进而向受事变化终结义、施事变化终结义的词汇层面的语义扩张以及语法化后由动作终结义、变化终结义向程度极限义的句法层面的语义扩张过程。复合动词「V+切る」的语义变化机制不仅受到前项动词的影响,而且还与受事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1.0+X+Y”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创新性地实施"1.0+X+Y"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以突出职业技能为标准的课程体系和开放型实训基地,建设了兼职"双师型"师资人才库,对全面提升该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做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运用语义语法最基本的原则“词语组合的双向选择性原则”,对“大+V”一类结构的语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提出,进入该结构的大部分V在语义上都是不自足的,并提供了一些对语义自足进行补救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对比分析汉语中的"我给你一把刀"和"我给你一刀",探究量词"把"缺省的句法效应及其句法语义界面阐释。一方面,在句法层面,提出量词最大投射,将这两种结构置于VP壳下研究,以补充VP壳理论,并推导出前者属于含名量词的述宾结构,后者属于含动量词的述补结构。另一方面,从认知角度出发探讨句法与语义的接口,表明前者属于具体"给予"意义下的物体转移过程,是一种相对的静态情景,后者是抽象"给予"意义下的动态情景。  相似文献   

17.
“V个X”结构在语法上是一个整体,内部有结构关系,外部有语法功能。论文通过对“V个X”结构中X、V的形类的全面考察,分析了结构中“个”的语法功能及“V个X”结构的内部关系、语法性质和语用功能,以求弄清该结构在结构构成上的特点,帮助汉语学习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8.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1+X”测试体系既考察了学生的普通英语素质,又兼顾了对其专业英语技能与素养的考核,符合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该测试体系强调测试方式的灵活与多元,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能够对公共英语教学发挥正面反拨作用。  相似文献   

19.
“VP+来”和“VP+去”句式结构经历了历时发展的过程。“来”、“去”的虚化与进入“VP+来”、“VP+去”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二者的虚化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虚化历程中,存在共性特征,同时,也存在差异,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解释。  相似文献   

20.
汉语之所以产生动量词,是汉语由弱分析性语言逐步向强分析性语言演变的结果。动量词是在先秦时期的"动+名+(数+X名量)"这一格式中孕育并产生的,到了汉代,"动+名+(数+X)"这个句子形式没有变,但在类推的作用下,其中的"数+X"所表达的语义范畴扩大了,即在补充说明动作结果的基础上,又拓展出新的计量动作反复次数的语义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