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的社会语言学仅关注社会因素对语言变异的影响,忽略了人的主观即认知对语言变异的作用.社会因素并不直接作用于语言加工,而是首先进入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才能与语言发生联系.因此,社会语言学只有融合语言的认知研究——变异的意义研究才能弥补社会语言学对语言变异研究的不足,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出现注定社会语言学的认知转向必将成为21世纪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
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已经逐渐转向,从以往对语言及其幕后的认知普遍性的研究转向了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对语言与认知的研究。本文在认知社会语言学这一视角下,通过对比研究中西方日常用语中的隐喻用法,进一步分析在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模式之中隐喻的语义差异,并对其进行跨文化比较,以期对语言研究、翻译研究和跨文化交流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研究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面临着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语言观层面,认知语言学强调对现象的解释,而对外汉语教学重视规则的描写。二是语言学习观层面,认知语言学将语言学习视作信息的主动建构和加工过程,而对外汉语教学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语言习惯的养成。三是语言教学观层面,认知教学法强调理性学习和语言知识的作用,而对外汉语教学界则是交际法占据主流。因此,当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虽然热门,但应用到汉语教学实践中时只能在局部的具体问题上发挥作用,尚难以在宏观层面实现全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政治语言学作为一门由语言学和政治学交叉渗透而生、影响深远的新兴学科,是20世纪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的产物.政治是一种语言存在模式,也是一种以意识形态为导向的高度语言化的社会性活动.语言的政治性与政治的语言性的互动关系构成了政治语言学的根基.围绕政治语言和政治交际这两个主要研究对象,从政治学取向和语言学取向两条路径对政治语言学展开研究,可以解决政治语言学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不明确、研究内涵不确定、外延无限扩展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5.
国内学者依据Halliday和Matthiessen突显“认知”这一事实,指出系统功能语言学发生认知转向。该论断与系统功能语言学基于生物体间而非生物体内的研究取向冲突,其理论误导性不容小觑。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主要分支悉尼语法对“认知”的解读为出发点,以具身认知三大原则为参照,再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另一分支加的夫语法作对比,可回答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否发生认知转向。研究发现,系统功能语言学突显认知的目的在于借认知提出与认知科学互为补充的意义构建观,系统功能语言学基于生物体间的研究取向并未改变,对加的夫语法的认知-互动观仍持保留意见,故而系统功能语言学发生认知转向的论断不成立。  相似文献   

6.
语言学理论在20世纪主要经历了三场革命:索绪尔的结构主义革命;乔姆斯基的TG革命;认知功能语言学对乔氏革命的革命。本文从(语言)哲学角度梳理了这三场革命的哲学基础及其理论渊源,并指出认知语言学代表了当前国内外语言学理论前沿。我们还主张将认知语言学进一步修补为"体认语言学(ECL)",以体现其体验性和实践性理论取向,也算是对本土化理论建设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通感修辞是人类感官互通现象的语言表现形式。从传统修辞学、神经生理学、认知语言学三个层面解释这一语言现象,并抽象出通感的认知要素和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8.
薛娇娇 《海外英语》2014,(5):263-264
在以往的翻译研究中,研究者多是从简单地从语言层面进行分析,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一些学者开始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挖掘表层语言下人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生产体验,这种研究方法的变个性变化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认知语言学展现了人类认识和语言上具有共性的一面,为"可译性"及其解决途径提供了依据。该文尝试从认知的角度研究翻译中的理解和表达过程,根据分析提出"文化负载词"可译,并分情况讨论其译法上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生态批评语言学是新兴的生态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基于生态语言学的三个基本原则在语言和言语层面对非生态的语言使用和语言系统中的人类中心主义现象进行分析批评,以此揭示现实语言中不利于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思想,培养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强调语言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网络语言变异现象的产生是客观环境与主观认知互相作用的结果,仅从语言社会学层面或语言认知学层面去解读语言变异现象的形成及传播原因都过于片面。针对这一问题,文章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网络语言变异现象产生的社会因素和基于认知层面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并以2017年最新网络热词"佛系"为例,对其来源、变异过程及隐喻的社会意义进行了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1.
对于教育研究而言,语言带来了知识、技术、艺术和人本身。语言带给教育研究的四种意义,就是教育研究的四种语言学取向。即知识论的语言取向、技术论的语言取向、艺术论的语言取向和存在论的语言取向。当前的教育研究,应该促成语言学取向的本体论转向。秉持存在论的语言学取向,能够牵引我们转向教育存在和生命的基本问题,从影响教育世界的语言知识和技术的变化,转向教育存在者精神世界的变化。面对语言问题,教育学立场下的教育研究是以人的发展为指向的,它关注的核心是人在语言中的生命成长,探索和描绘生命与语言的双向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批评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分析政治演说潜在的意识形态。国内外常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政治语篇。与此同时,认知语言学与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其许多研究成果是我们揭示和描写语言意识形态的有效工具。而且,批评话语分析和认知语言学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可以进行融合,建立批评认知语言学,将更有利于分析政治演说中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3.
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不仅成功促进了哲学研究的语言转向,同时也使得语言学研究进入了语用研究阶段。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语言研究的核心理论都可以在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中找到思想的源头,这些理论都与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中的语言观,如"语言游戏理论""生活形式""家族相似性""私人语言"等有密切的关系。其实仔细研究发现,其实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是一个语言生态系统,可以很好地解释语言。  相似文献   

14.
神经语言学从萌芽到创立以来,其研究主题曾一直是主要针对言语障碍的脑机制及其干预的"病理取向"。但是,随着神经科学、语言学,尤其是心理语言学的不断进步,神经语言学研究正表现出从病理迈向生理的新趋势。本文先通过梳理这一新趋势发展脉络过程,概括出传统病理取向研究的五大学说,进而在梳理生理取向研究中,从神经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的结合视角出发,分析了四个最主要前沿研究热点问题的新进展,探讨了"优化语言学习"的鲜明特色及其"干预"在优化中的重要性,并从优化外语教学的四个方面阐述了新趋势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是上个世纪末,自欧美新兴起的语言科学,是语言科学的前沿性研究科目。认知语言学主张正视语言研究中一些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能对其进行合理解释。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发掘语言中的认知机制,从各个层面深入探讨语言与认知的关系。因为认知语言学的实践性、研究性较强的缘故,其在语言教学中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很多新的体验。我国自引进认知语言学的概念以来,在外语教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出发,就认知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指导性作用发表了作者本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具身认知:语言认知研究的跨学科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身认知是第二代认知科学兴起后出现的一种认知方式.从哲学认识论、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等角度对语言认知的研究正是这种方法的体现,彰显出极大的应用价值,拓展出广阔的研究空间,并且在认知理论研究、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或者英语教学三个方面为语言认知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通感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化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工具,它在重塑人类经验、重构社会现实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依据,分析通感隐喻如何体现出系统功能思想,同时试图从语言最根本的生成处揭示语言的词汇语法系统是如何重塑人类经验并成为意义产生的源泉即意义潜势的。本文认为,通感在概念功能、意义进化论、系统思想三个方面体现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思想,尤其是在语法层面表现出重塑人类经验、反映语言的社会建构性。该文的分析尝试从通感的认知动因和形成机制两方面拓宽通感研究的理论视角,希望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本身也是一种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布鲁纳被誉为杜威之后对美国教育影响最大的教育心理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他所提出的社会建构主义、发现学习、认知结构等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学研究和实践中,但对他的语言哲学观却鲜有探析。研究发现,布鲁纳的语言哲学观是在西方哲学经历"语言转向"和西方心理学经历"认知转向"的大背景下形成的。该语言哲学观以语言发展的社会交互主义理论为基础,具有三个典型特征:第一,以意义生成为核心;第二,强调语言的立场标记;第三,强调语言与认知发展的互动关系。布鲁纳语言哲学观为当前教育发展提供两点重要启示:第一,教育的语言是文化创造的语言;第二,教育的语言应具有立场。  相似文献   

19.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在社会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该学科将社会、认知和语言三者纳入一个大框架下,从语言的社会性和认知性两个方面深入研究语言变异的规律。本文以流行词语"刷X"为研究对象,基于例句分析"刷X"词语的构词方式、语义关系、句法分布、语用价值和流行原因,探究这类词语承载的社会意义和所反映的社会发展现实,试图揭示语言变异与认知发展和社会心态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译者行为批评"产生于国际译学研究"译者转向"的学理大背景下,其构建经历了对翻译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作为新生的中国本土翻译理论之一,"译者行为批评"具备系统性、术语性和工具性等理论特性,它从"译者"的行为切入,对翻译文本从语言内到语言外展开综合评价,推动了翻译批评的发展。经过十年的应用实践,学界从不同角度拓展"译者行为批评"研究范畴,主要体现在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理论本体三方面。后续研究仍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加强研究,尤其是理论本体的研究亟待拓展,以提高理论的解释性和工具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