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动动词是所有英语动词中最具动词特征的词.对运动动词的研究有利于揭示语言的本质和人类认知奥秘.本文基于Talmy提出的运动事件框架及词汇化模式类型学理论,探讨英语和汉语中运动动词和路径运动动词的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2.
英汉“切断”事件动词的语义特征与句法行为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断"事件指使构成物体的完整材料被分离或破坏且不可还原的日常事件。作为人类社会重要而普遍的日常活动,"切断"事件对人类语言与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依据词典释义和语料库语料对比分析英汉"切断"事件动词的语义特征、词化模式、论元转换和体特征之异同。结果显示两种语言的"切断"事件动词具有共享的范畴化特征和主要义素,但在次范畴化、语义场结构和词化模式方面存在差异。同时,两种语言间这些动词在论元转换和体特征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表明此类动词的句法行为对其语义具有敏感性,丰富了跨语言的动词语义与其句法行为关系方面的研究,并为动词语义决定其句法行为的理论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英语动词短语被广泛地认为难以掌握,过去一直认为它们是任意组合起来的语言现象,动词和小品词的组合似乎无理可循,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然而,认知语言学家却认为动词短语的组合是有理据的,可以分析并加以系统化.这篇文章通过把小品词out的意义范畴化,探索了和它组成的短语动词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4.
要在框架语义理论指导下从框架视域研究词义演变规律,为了细化和控制词义观察视角,我们以"场景—框架"关系为依据对框架进行分类:即在学者们从语义域角度对框架分类之外,我们从语言形式、语言内容、词元的构成情况等角度对框架进行分类。着眼于语言形式,可把框架分为词元框架、词位框架、词外框架三类。这样,在词位框架中来看动词多义词内部的词义分立机制,其核心条件是交际者的视角化作用,即:视角化是词义分立的主要动因,交际者凸显词义的某个(些)方面、词义间的某种联系、交际的某个方面等的结果就是词义分立。立足于词位框架来观察动词的新词义生成后取得分立资格的认知依据,能提取到动词词义演变的一些普适性规律。  相似文献   

5.
Talmy所创建的宏事件词化模式类型学跟生成语义学有一定渊源,但其理论比生成语义学的词汇解构更强调事件概念结构整体的构造和凸显模式,并强调不同语言表达相同概念结构时形态句法上的系统差异。而以词项特征为核心关注点的运动事件词化模式研究,偏离了上述传统,分析结果存在偏差。判定一种语言是哪种构架类型,不能仅靠表达运动事件的句法结构的核心动词的类型,而应关注表达路径的句法成分的句法地位、语义划分精度和结构复杂度。由此可知,现代汉语路径动词作核心动词的动趋式并非现代汉语不属于典型附语构架语言的证据,指示性和非指示性路径动词共现的确是现代汉语凸显的语言类型学特征,特别是两类路径动词都作附语的情况,仅在少数附语构架语言中存在。  相似文献   

6.
关于儿童语言习得,近一个世纪来,心理学家、语言学家、认知语言学家等提出了不少理论和看法,但总体来看有三大学派:行为主义、天生主义和智能决定论。本文首先简单介绍此三大学派,然后进行较详尽的讨论,认为三大学派都有可取之处,也有失之偏颇的地方。作者取三家之长,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儿童语言习得观点。  相似文献   

7.
反义同词现象体现了语言的创新性和经济性,属于一词多义的范畴。文章从认知的角度,以事件域认知模型为理论框架,探讨了反义同词现象的认知机制,并按事件域中要素间存在的不同关系,将其分为三类。最后根据事件域认知模型理论,对反义同词的翻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借用词化模式理论和语义成分分析法,分析英汉"思考"类动词的核心语义、语义构成、语义容量和词化偏好,发现英汉语中的"思考"类动词在语义成分及结构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结论支持罗思明(2007)对Talmy词化模式的修正建议以及对英汉运动事件动词词化模式为"动作+方式+X"的主张。"核心"与"外围"语义成分的划分及其对应的词化模式对其他词类均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吕叔湘语言学奖2012年度评选工作于11月12日结束。本次评奖共评出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朱冠明的专著《〈摩诃僧祇律〉情态动词研究》获得一等奖,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史文磊的论文《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的历时转移》和《汉语运动事件词化类型研究综观》获得二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吕叔湘语言学奖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生前捐资设立的,评奖活动每两年一次,于双数年份举行,至今已评选十六次。该奖原名"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  相似文献   

10.
名词化现象是语言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名词化是"指从其他某个词类形成名词的过程或指从一个底层小句得出一个名词短语的派生过程".从语言分类学上说,动词和名词的区分是人类语言的非限制性共性,两者之间可能发生的转化也是一种普遍现象.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试图用兰盖克认知语法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论来对动词的名词化过程中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定性的分析,以期探寻动词名词化过程内在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1.
动结动词作为一种典型的汉语复合动词,往往无法从形态上体现语法功能,其语法化现象难以考证。认知语法的语法化视角能有效规避语法功能在形态上的体现,从主体化和图式化两个维度确定语法化现象。本文从认知语法的语法化视角为动结动词的语法化现象提供理据。研究发现,汉语动结动词在事件融合下认知主体从最大域进入即时域,对V2事件的或然性做出选择,实现主体化特征。此外,V1的语义由最初动词的原型图式虚化为动词基本图式、由原先表征过程转向突显过程在时间维度的变化,形成了从行为域向时间域上的抽象化转变,具有图式化特征。因此,汉语动结动词不仅是一种词汇化现象,更是一种语法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体系的模型理论,构成了转换生成语法的基本理论。他的语言学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假设基础上的:模块化和自治性。他最终的目的是根据内模块和外模块理论为语言体系建立一个抽象的理论模型。乔姆斯基认为句法是自治的,而且他认为语言是自治的模块体系。但是,基于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和能力,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并不是完全独立于其他学科,并且构建出了认知模型。主要把模型理论的形式化、普遍语法的客观性与认知理论的意象图式及形式空间化假设进行比较,从中可以得出这两种理论各自的优缺点。客观主义形式化和普遍语法被认知语言学批判。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不能与人类其他认知能力相分离。语言与其他知识和能力分开是武断的,它是天生因素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有机结果。  相似文献   

13.
运动事件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不同的语言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这一框架.表达方式的差异源于不同的语言中动词语义合并方式的差异.本文在介绍运动事件框架的基础上,对英汉动词语义合并的方式作了分类比较,并且试图探讨合并方式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视觉动词是五官动词中较为重要的一类。作者在英汉对比和认知的理论框架下.先从宏观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动词时比入手找出不同点。随后在对视觉动词研究后发现即使两种语言存在差异很大。但是在认知语义上也存在着三点相似性:心理空间投射、社会关系域投射、其他知觉域投射。  相似文献   

15.
事件结构理论是将事件引入句法-词汇语义接口的理论研究,研究以Rappaport&Levin的事件结构理论为框架,结合状态变化动词的常见句式使役交替句,从语料库中搜集真实语料,对中英"break"类状态变化动词的特点和句法实现进行比较。研究表明,两种语言的状态变化动词特征相似,内外因状态变化动词的区分取决于其作为及物句时的主语类型,所有的外因状态变化动词都有使役交替,其论元映射都可以用事件结构理论模板解释。  相似文献   

16.
事件域认知模型(ECM)视角下的语篇连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件域认知型(ECM)是在批判继承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Talmy,Lakoff,Panther&Thornberg以及计算机科学家Schank&Abelson分别提出的解释概念结构和句法结构的理论框架的基础形成的。该理论弥补了以前理论的不足:重视事件内部要素的层级性;兼顾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既分析句法构造的形成,也试图扩展到解释语言的其它层面。文章以事件域模型为理论框架分析语篇连贯现象。  相似文献   

17.
生态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基于体验和认知的结果,与人类的认知密不可分,必然具有人本性特征;同时,语言又会反过来制约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相似文献   

18.
隐喻化作为一词多义的理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作为语言的普遍现象,一词多义引起语言学家的重视,追究其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轨迹。本文认为隐喻化是一词多义发生和发展的理据,探讨其发生的特征和发展的过程。研究发现,隐喻性思维的普遍性决定一词多义的普遍性,隐喻引发一词多义的本质是隐喻表达式的题域与体域之间的属性相似,方式是以实喻虚,路径是自由的且以交叉放射为主,受个体认知倾向、语境变化和社会认同的条件限制。当词典收入隐喻化的一词多义的时候,相关隐喻的隐喻性已不再鲜活,词典的处理也因此不同。  相似文献   

19.
张滢 《文教资料》2013,(2):25-26
新词是语言发展的风向标,历来受到语言学家的重视。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与Turner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认为,概念合成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为创新词的构建提供崭新的分析视角。文章以概念合成理论为理论框架,并选取2012"汉语盘点"评选出的年度新词实例进行分析,旨在说明概念合成理论对新词的认知阐释力。  相似文献   

20.
曹宇 《林区教学》2011,(11):50-51
反义同词是语言中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主要论述了反义同词的类型,力求从认知语言学的意义观寻求答案,探析造成同词反义类型的认知机制。运用了“事件域认知模型”(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简称ECM),来释读语言中这一特殊的词汇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