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原大学学报》2019,(3):61-68
金庸小说的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实现跨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境况却不容乐观,译本数量和相关研究都极其有限。其间不仅涉及翻译技法的问题,也关涉意识形态和译入语诗学等更为深层次的文本内涵。通过分析中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探讨不同语境下金庸小说英译面临的问题,进而将文学翻译和学术研究相结合,探索武侠小说"走出去"的现实路径及其身份定位。  相似文献   

2.
刀光剑影话金庸--对金庸小说争鸣现象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详尽的资料阐述了金庸小说在中国大陆的传播、"金学"的研究状况,王朔、金庸的正面交锋,争论的焦点及文化内涵、有关的网上大战等问题,对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受人瞩目的争鸣现象之一--金庸小说争鸣现象进行了全方位、全过程的历史考察,提出了发人深省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金庸的出现无疑是20世纪中国文坛的一大奇迹,他的作品在海峡两岸产生广泛影响,为读者建构了一个侠骨柔情的"世俗乌托邦",满足了人们心中对生命与爱的浪漫渴求,文章主要从生命与爱的现代性角度入手,探讨金庸小说中的理想人性和哲学底蕴。  相似文献   

4.
王杰 《文教资料》2008,(6):16-18
金庸的武侠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一个奇特的现象.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英雄成长的故事.英雄在成长的过程中,"父亲"这一形象在子一代成长的过程中缺席,子一代就对"父亲"进行着审视.寻找和探究金庸小说中的审父现象的原因,对金庸的武侠小说的理解有一个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金庸以他十五部小说的成就成为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时刻。在他的十五部小说中,对情爱和生命的现代性描写,满足了人们心中对情爱的浪漫渴求和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文章主要从情爱和生命的现代性角度入手,探讨金庸小说中对情爱的追寻和对生命价值的探求。  相似文献   

6.
王素芳 《考试周刊》2013,(66):26-27
金庸小说是当代最为畅销的汉语文学作品,其作品均以古代社会为背景展开。本文对金庸小说的历史意识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从"讲史演义"开始,将金庸小说分为三类,从其武侠小说本体观、创作观、鉴赏观等方面就其对鉴赏武侠小说的指导意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爱情,是金庸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金庸笔下描写了许多具有现代气息的青年男女的情爱故事,反映出其小说在爱情主题方面的现代性内涵,即追求男女平等和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权利;讴歌为爱奉献的舍己精神;肯定个体生命意志和实现"自我"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漠视的奇迹,阅读和评价金庸都无法回避金庸的特殊汉语组织。调动多种语言资源和技法而形成多语混成的现代白话审美语言,是金庸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金庸善于调动文言与白话、方言与口语等多种语言形式去铺陈场景、渲染氛围、夸饰人物,金庸以他深厚的语言修养和高超的语言运用技能,向汉语世界的人们显示出现代汉语丰富的资源和精纯洗练、雅俗融合的形象魅力。  相似文献   

9.
汪宝荣教授的新著《异域的体验:鲁迅小说中绍兴地域文化英译传播研究》,运用描述性和规定性翻译研究的方法,首次全面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前鲁迅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历程,重点描述、评析了7种英译本对鲁迅小说中绍兴地域文化(含方言)的处理手法,就如何翻译与传播中国地域文化提出了理论构想,堪称中国"乡土语言"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代表,莫言小说在英语世界得到了广泛关注。在莫言小说英译中,葛浩文是一个当之无愧的翻译大家。他在践行追求忠实、关注读者、创造性叛逆等文化翻译观念基础上,采用了彰显主体性、化解"悖论"、积极改写等文化翻译策略,为莫言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酒元素是金庸小说中的重要成分,涉及酒元素的情节在小说中占有较大篇幅。金庸小说在当今能够有媲美柳永词的传播影响力,与酒元素还原其小说中背景年代设定、寄托大众对武侠的憧憬与渴望的功能是分不开的。金庸先生通过对酒元素的深刻理解与充分运用,促成其作品取得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成就,从而受到人们喜爱,广泛流行。  相似文献   

12.
日本能成为众多译介、传播金庸小说中最系统、最成功的国家,主要原因有;中日两国历史文化背景相似等客观条件,日本“武侠”小说与金庸小说的相似性,日本传媒的重视,日本艺术界名人及金庸小说学术研讨会的推动。  相似文献   

13.
"汉语负迁移"是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它增加了英语学习的难度,在许多方面影响了英语学习。文章将从语音、语调、词汇、句子结构和语用方面探讨"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现象,从而引起英语学习者的注意,在学习中减少或克服"汉语负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14.
在表达同一信息时,英汉信息结构有着显著的不同:汉语语言者惯于采用"话题-说明"的模式而英语语言者惯于使用"主谓"结构;英语的主语对篇章的连贯与衔接至关重要,而汉语的话题则可以频繁变化而不影响语义的理解;汉语的"话题结构"以及语序的安排更相似于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译者只有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才能译出最贴切于目标语的译文并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中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在表达同一信息时,英汉信息结构有着显著的不同:汉语语言者惯于采用"话题-说明"的模式而英语语言者惯于使用"主谓"结构;英语的主语对篇章的连贯与衔接至关重要,而汉语的话题则可以频繁变化而不影响语义的理解;汉语的"话题结构"以及语序的安排更相似于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译者只有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才能译出最贴切于目标语的译文并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中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作为金庸武侠小说的颠峰之作,《笑傲江湖》自问世后便深受读者喜爱。作为武侠小说其在华语世界长盛不衰一定有其独特的魅力,而对这部武侠小说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的打打杀杀显然太肤浅了,本文希望通过解读小说的主题及其人物形象,让我们重新感受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视角来观照,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道家和儒家的许多重要思想,构成了金庸小说的底色。金庸小说是把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因子置于现代文化背景下加以激活、再生的成功典范。在用武侠这种文学样式承载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与传播使命方面,金庸是无人可比的。  相似文献   

18.
自我解构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本特征。小说在塑造主人公霍尔顿统一主体性的同时又暴露出人物主体的破碎与多重性,这种自我解构的人物塑造模式同时体现了小说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特征。小说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于一身的现象既揭示了后现代主义小说与现代主义小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融关系,也说明出版于1951年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已具备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雏形。  相似文献   

19.
小说观念是文人在小说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小说的理解和认识。"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小说观是文学研究会所提倡的"为人生"的小说观,它要求小说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内含着对启蒙现代性的诉求。创造社所信奉的"为艺术"小说观注重艺术的"美"和"真",追求艺术的主体性和自律性,显示了小说对审美现代性的追求。"鸳鸯蝴蝶派"所主张的"游戏消遣"小说观则重视小说"大众化"和"平民化"的审美品位,表达了小说对世俗现代性的追求。三者既互制又互补,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三边对峙,才相对完整地构筑起"五四"小说的现代性空间,彰显了"五四"时期小说对现代性的多维度诉求。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也获得了显著的提高,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学习汉语,出现了"汉语热"现象。然而,汉语的学习不单只是语言教学,还应渗透相应的中华文化。文化是语言的载体,外国学习者应以文化为依托学习汉语,避免"文化休克"现象出现。本文旨在分析中华文化传播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华文化中的作用,探讨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策略,使更多的外国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