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基点及其借鉴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分析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四个基点,认为其基因具有人类道德的共性,作为“人”的准则,又具一定的民主性;其重视教化的作用对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在创新其体系的同时,还应在具体的教化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成为中国田园诗创作的第一座里程碑,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贡献甚大。本文认为,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平淡自然的独特风格;“似癯实腴”的“田家语”;“气象混沌,难以句摘”浑融的意境。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受到三方面影响:独特的生活经历以及个性、心境;儒、道两家思想,特别是老庄哲学;时代风气。  相似文献   

3.
董钟舒教化思想具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待教而善”的人性论及“无人相通”的天道观是其教化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形上根据;古代帝王和秦亡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及汉朝以来的现实,是其提出教化思想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教民性成善是教化的根本目的和中心任务;“独尊儒求”、“三纲五常”是教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兴太学、置明师是教化的基本措施和途径;以身示教、以乐达教、因材而教,是其教化的基本方法。董仲舒教化思想囿于时代和阶级局限,既有槽粕,也有精华,应批判地加以继承。  相似文献   

4.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其《心书》一文中讲到如何知人时,提出了七条途径:其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从其对是非的判断来考察其将来的志向,看看是否胸有大志;其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即提出尖锐的问题对其法难。看其观点有什么变化,能否随机应变;其三,“略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即就某方面的问题咨询其看法和对策,看其知识经验如何,具不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宋初“以儒为主,佛道为辅”政策的基础上,佛教虽强调自身参与教化的正当性,但这并不构成儒、佛对秩序重建主导权的“争夺”。在儒学大兴的背景下,庆历儒者在儒学之道的唯一性和排他性的基础上,否定佛教参与教化的正当性,这是北宋儒佛“争夺”秩序重建主导权的起点。契嵩应时而起,提出儒佛一贯理论,强调“道”的开放性和“心一迹异”的方法,消解了儒学之道的唯一性和排他性,并明确倡导佛教方为教化之本。后来的儒者围绕“道”的开放性和“心—迹”关系的争论显示,“秩序重建”既是北宋儒、佛关系的主题之一,也是超越儒、佛关系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6.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完美的化身,在作者和后人心目中诸葛亮是一个伟大与崇高的形象,但是历史所赋予他的却是一个悲剧的结尾。以诸葛亮理想的破灭为线,从三个方面可看出诸葛亮生命的悲剧特质。首先,诸葛亮一生追求忠义却无法完成忠义;其次,诸葛亮在书中以一个“补天者”的形象出现,而“补天”的理想却以殒灭告终;第三,诸葛亮是传统伦理下的典范,但占尽伦理优势的诸葛亮却被反伦理一方击败。三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诸葛亮的崇高,而崇高的灭亡以及在灭亡中展现出的“夸父逐日”般的悲壮恰恰是其悲剧的本质和感人之处。  相似文献   

7.
自修旧课     
儒者闻海岛石人能言。往叩之。石人问:“亲存否?”对曰:“存”。石人曰:“父母在,不远游,尔何至此?”儒者无以对,一道者闻斯言,自谓吾亲不存,可以往见。  相似文献   

8.
"三顾茅庐"相关问题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备、诸葛亮君臣关系的建立经历了相互选择的发展过程:刘备看重诸葛亮背后潜在的荆州地区广大士人力量,从而他的访请也就具有表率作用以体现其赤诚待人的个性;诸葛亮重视刘备所拥有的相对实力并借之实现个人抱负,却需通过刘备的多次访请来考察其知遇和信任。最终,意图上的差异在“三顾茅庐”事件中得到了统一并实现了双赢。  相似文献   

9.
《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枝箭,以此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周瑜和诸葛亮性格、语言各具特点这一截然不同的关系上,这是全文的一个难点,但也是关键。要剖析这一难点,就必须完成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领悟。  相似文献   

10.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其民族政策主要表现为:“顺其情,分其势”的羁縻政策;“结为甥舅”的和亲通婚政策;推进文化交流、发展生产、稳定经济的教化政策;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扫除威胁、威服四方的民族征战政策;“贵中华,贱四夷”的民族偏见、民族歧视政策。  相似文献   

11.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军事家利用自然气象。巧妙运筹,救三军于危难之中。比如,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草船借箭”、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作为一名伟大的政治家,我认为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是:第一,有洞察未来的科学预见,并且能够提出对形势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或起积极推动作用的决策或主张;第二,有显著的治绩;第三,有为实现远大目标而必具的品格和能力。显然,诸葛亮是具备这些条件的。诸葛亮在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答刘备问所作的《隆中对》,不仅科学地预见了曹操、孙权与刘备三家势力必将形成鼎足对峙的局面,并且还依据这一预见而提出夺取荆州益州、联孙拒首的战略决策,促使自谓“智术浅短,遂用猖极”的刘备势力迅速壮大…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作为“其思甚幻,其文甚丽”的千古绝唱《离骚》在构思上有如下特点:坦真情,辨心曲,显峻洁;驰聘想象,虚实其间;层层深入,波澜迭起。  相似文献   

14.
一、改变认识,用全新模式教学一是利用书中资料中现成的注释,可让学生在思索道理时疏通文章;二是讲述道理时,可择要讲解难词冗句;三是需不断联系课文句子。二、锤炼课堂语言,巧妙衔接注意用一些精练的语言,评点人物、事件、概括大意,给学生美的享受,丰富学生的语言。如在教《出师表》中,在分析诸葛亮第一个建议———广开言路时,笔者说:“诸葛亮要离开后主了”,但俗语说:“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只要广泛听取众大臣的意见,博取众长,集思广益,还可以治好国家的,所以后主所要做首先是“广开言路”。这样的巧妙衔接,…  相似文献   

15.
时下“问计于民”成了我们政治生活中的一大亮点。中央领导和地方各级领导下农村,到工厂,在田间地头,在市井马路,与普通老百姓促膝谈心,集思广益。“问计于民”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是国家民主法治的进步。诸葛亮说过一句话:“故为政道,务于多闻,是以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这句话的意思是广开言路,博采众议,可成大业。历史上因“问计于民”成就大业的事例很多:周文王在渭水边上问计于姜子牙而兴周八百载;刘备听从了诸葛亮“隆中对”策,三分天下而得其一;朱元璋采纳老儒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霸”的建议,很快完成了明朝的统一大业。今天,我们在运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策时闻计于民,是以“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来实现现代化的伟业。  相似文献   

16.
“三顾茅庐”这一妇孺皆知的成语,在统编教材初、高中语文课本中均有涉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准确讲解这“三顾”之“顾”,就不是人人都清楚的了。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字典辞书中的释义吧———《现代汉语词典》:顾(3)拜访:三顾茅庐。《汉语大词典》:三顾,指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访聘诸葛亮……亦泛指一再顾访和诚意邀请。新版《辞源》[三顾茅庐]汉末刘备三次往隆中访聘诸葛亮,世称三顾茅庐。新版《辞海》:顾(5)拜访。如光顾;枉顾。杜甫《蜀相》诗:“三顾频烦天下计”。《汉语大字典》:顾(4)探望,访问。如:光顾;枉顾。…  相似文献   

17.
试论朱元璋的教师观郭培贵朱元璋对教师十分重视,一再强调:治国以教化为本,教化以教师为本;①“师得其人,则教养有效,”“苟无端人正士为之模范,求其成才难矣!”②。可见他不仅充分肯定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而且直接把它与国家的治乱兴衰相联系。其对教师的高...  相似文献   

18.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是最为成功的。《隆中对》的战略构思是正确的;诸葛亮为蜀汉政权献出了全部智慧和心血,诸葛亮不是“愚忠”;《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智谋的夸张和渲染只能是白壁微瑕。  相似文献   

19.
教师角色行为与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琳 《教学与管理》2009,(12):129-131
“教师”是与社会和教育发展密切联系的重要社会群体。在我国古代,教师的功能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伦理功能和教化功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近代,随着教育的制度化,教师呈专业化发展。现代意义上的“教师”具有其独特的性质:一是多功能性;二是专门性;三是高素质性;四是发展性。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是集器量、将略、用人等方面的复合悲剧的历史形象。他的悲剧既是个性悲剧、人格悲剧,也是社会、时代悲剧和贤人政治悲剧。其“一生唯谨慎”、“事必躬亲”、“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些既是诸葛亮自我实现的成功因素,也是其在治蜀期间的个人悲剧以及由此长期演聚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和民间智慧化人士的偶像与世俗人格化身的表现。这种大成悲剧形象,不仅有其贤人政治化的局限性和危害性,也深具经久不定的影响力和人格悲剧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