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全球治理在很大意义上因应国家治理的外部性而生。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在当今时代互动互融,相互贯通,已形成一种“整体性治理”。人类对二者互动的认识,远溯古希腊罗马时期至二十世纪初的各种思想先声,近察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思潮的涌动,都始终围绕着国家治理的外部性与克服这种外部性的理想世界设计而展开。追溯了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互动关系的思想源流,对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互动的理想形态进行剖析,这种理想形态主要体现为: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相互促进;全球法治与国家法治的有效互动是治理互动的主要方式;全球有效治理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是两者互动达至善治的根本保障;全球责任与主权责任是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走向整体善治的动力源泉;超国家共同体是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走向整体善治的理想载体和现实诉求。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的互动也存在被强势国家异化为一己之利的可能,因而需要我们警惕和反思。今天的中国可以通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推进与全球治理体系的良性互动,积极挖掘中国国家治理的潜力,以自身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经验和理念,积极塑造21世纪的全球治理秩序,不断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2.
肖甦  时月芹 《比较教育研究》2021,43(11):3-11,38
作为国土面积世界第一的大国、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传统教育强国,俄罗斯在全球教育治理舞台上的作用起伏多变、影响力不断扩展.俄罗斯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逻辑起点在于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恢复教育大国形象.依托全球性国际组织增强话语权、强化区域教育治理能力、开展国际教育援助、加强国际教育合作等构成俄罗斯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多样化路径.由意识形态导向转为经济利益驱动、对苏联模式的路径依赖与新时期的创新发展并存、以强大的文化自信赢得话语权等是俄罗斯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突出特点.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进程中,俄罗斯亦面临缺乏顶层设计与协调管理、内忧外患并存、国家教育品牌吸引力有待提升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观点,这一理念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中和”、“协和”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一种新的国际伦理观;而全球治理理论作为西方国家针对全球性问题提出的以“全球共同价值观”为中心的治理理念,也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从两者的共性、个性以及前者与后者的相互关系等方面探讨和谐世界理念与全球治理理论的关系问题,从而得出在面对和解决全球问题的过程中谁更具有实用性、谁能更好地满足世界需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治理问题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也是每个国家都无法回避的国际问题。在全球气候治理问题上,制度性话语权多由西方国家所把持,中国并未获取与自身经济实力、国际义务等相匹配的制度性话语权。为此,应从中国缺乏全球气候治理经验、西方国家对中国无理指责的现状出发,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活动、提升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贡献度等方式,提高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全球治理的困境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治理的主体应该是以主权国家为核心和主导、以联合国为主要合作平台、有其他各类国际组织、国际团体和社会群体参与的国际行为综合体.要防止全球治理"去国家化";全球治理的对象是需要各治理主体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全球性问题,要反对全球治理"政治化";中国要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妥善处理全球治理与国家主权、国家利益以及中国和平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着许多不可能仅仅依靠单一国家或地区就能解决的全球性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全球治理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美国作为冷战后国际格局中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全球治理领域中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就决定了无论哪种全球治理理论都必须正视美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政策和立场.  相似文献   

7.
全球治理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主权国家一直秉持"国家中心主义"理念所造成的,正是这种理念使得主权国家采取孤立式或趋利避害式的行为对待全球治理,从而导致全球治理中出现参与赤字和责任赤字。通过分析国家政治发展观的变迁,不难发现,传统政治发展观以主权、领土为界限将世界划分为"我者"与"他者"的思维方式便是"国家中心主义"理念的集中体现。这种传统政治发展观在世界范围的蔓延为"国家中心主义"理念的盛行提供了土壤。要解决全球治理困境,就必须克服"国家中心主义"理念。从政治发展观的角度来讲,就需要国家放弃"国家中心主义"主导下的传统政治发展观,进而采取一种开放的、负责任的政治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兴起的全球治理理论要义是强调非国家行为体自发机制在治理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但金融危机之后,具有理想化色彩的全球治理理论讨论转变为强调全球治理的机制改革和国家为主体的多边共治的集体行动。金融危机后兴起的全球经济治理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与全球治理比较二者可以在学术上作出边界区分。作为一个源自于国际关系领域的综合性问题,全球治理和全球经济治理的研究具有多学科、跨学科的特征,需要提炼出研究的方法论。中国从被动参与过渡到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中需要作出相对稳定、具有共识性的国际定位;构建国际认可的全球治理的中国式理论;提炼中国的全球治理知识公共产品;设计一条国家合作、地区合作以及国家主导下的多元参与模式的全球治理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9.
全球政治与全球问题研究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政治与全球问题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它试图解释和描述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权力的变化。与传统的国际政治研究相比 ,主要区别在于它超越了国家中心体系及其核心内容 ,如国家权力、国家间关系、国家主权等。它将全球范围内所有国家的和非国家的行为体都作为其研究对象 ,强调全球利益、全球关系及全球价值 ,试图探索主权国家体系之后的世界秩序和模式。这一领域的研究无论从理论上 ,还是从实践上 ,都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诸如主权国家地位和作用、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关系、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及全球治理的方式等。  相似文献   

10.
探讨全球教育治理的向度与限度,有助于防止其因外延的过度泛化而丧失作为一个专有术语存在的价值.全球教育治理被理解为一种已然存在或正在成为现实的实践,与三方面事件和趋势分不开:一是教育领域出现了需要跨境合作治理的难题;二是教育日益被视作全球共同利益;三是国际组织的产生及对教育事务的介入.全球教育治理很多时候也指称一种解释和指导解决全球教育问题的理念,被假设为一种正和博弈性质的多层教育治理框架.但是,国家中心治理对全球教育治理的限制使之面临失灵挑战,并因此决定其了限度.  相似文献   

11.
全球治理对非政府组织需求的动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非政府组织不断发展,其在各领域的影响、作用也不断加强,尤其是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从对“全球治理”的界定来分析,新的全球治理体制必须吸纳新的角色。这种新的全球治理体制不仅应当有当地的、一国的、跨国的和全球的组织结构参与,而且还应当有非国家、非政府的各种行为体参与。这种参与已不仅仅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需。非政府组织正在成为全球化时代处理全球问题、进行全球治理的关键力量。  相似文献   

12.
国家资历框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运用体现了全球教育治理的进展。国家资历框架的发展过程体现了全球教育治理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多层化和网络化的治理结构,也体现了全球教育治理中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横向扩散的复杂政策过程。国家资历框架的发展过程还说明经济逻辑与社会逻辑的协调演进是全球教育治理的内在逻辑。全球教育治理应当回应新时期全球背景和形势的变化,推动国家资历框架的发展与变革。  相似文献   

13.
The appropriate role for the United Nations in international dispute resolution is a matter of high profile discussion and controversy.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is ambivalence about the appropriate role for the United Nations in the world and examines several sets of issues that relate to the future of support for the UN within the US and the prospects for global governance more generally. First, we briefly review two thematic strands in previous and contemporary scholarship:(1) arguments for increased global governance in contemporary world affairs, driven by perceptions of the changing nature of the political, social, economic and military challenges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system. This debate is also put in the context of the relevance of public support for glob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and (2) why it is valuable to study how the current generation of adolescents perceive issues of global governance and the impact that their views may have on that nexus in the coming years. We then move to an analysis of data generated from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American adolescents and their attitudes toward global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14.
China is becom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ctor in global governance. This paper contends that China participates by promoting its own global governance concepts on the one hand and by complying with the established global norms on the other. The paper introduces several key global governance concept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argues that they are likely to persist due to their roo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Daoist and Confucian philosophies. It then focuses on China’s initiatives in education—the creation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and China’s involvement in United Nations (UN) educational initiatives—as examples of the Chinese approach. Finally, the paper discusses China’s educational profile in relation to its broader role in global governance.  相似文献   

15.
机制复合体是不同机制间的松散合作形态。伴随治理主体的扩大化和多元化趋势,全球教育治理呈现出机制复合体的互动形态。在机制复合体视角下,全球教育治理可分为关系复合体、结构复合体和规范复合体三种互动类型。在每种互动类型下,治理主体的治理互动机理主要围绕全球教育治理议题、治理价值取向和治理手段展开。全球教育治理机制复合体的形成对全球教育治理行动具有积极价值,且在全球教育治理主体交互程度、治理议题范围、治理取向融合以及治理类型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1980年代以来,随着气候问题逐渐被列入全球政治议程,及其全球治理的深入展开,非国家行为体开始成为国家主导的全球气候治理秩序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本文详细审视和分析了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这三类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体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作用。从形塑气候理念到建立全球气候治理制度,它们在国家和国际层面上都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影响个体国家的气候谈判立场和政策,它们能对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施加重要影响,而且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如能恰当利用它们的作用,将会很好地增强国家治理气候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政治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全球治理”正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笔者通过对全球治理的提出、全球治理的主体、全球治理实现的可能性与制约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全球治理理论虽顺应了时代潮流,但尚不完善。  相似文献   

18.
全球治理的需求与供给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重大的现实问题。在需求层面,非传统性全球问题某种程度上具有的"公共性和负外部性"特征及国际社会高度相互依赖的特质呼吁非传统性全球问题治理的兴起。在供给层面,这些特征又决定了非传统性全球问题治理公共物品供给的内在机理,即超越传统"主权国家"概念图式下的治理,全球系统中的各行为体均试图加强紧密联系,逐步形成共同认知,为全球问题治理提供公共物品——建立共同的安全、繁荣与包容,以回应全球性问题带来的挑战及其治理挑战。  相似文献   

19.
大学治理离不开全球治理的国际政治环境,西方"逆全球化"动向与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形成价值张力,大学治理模式出现新的可能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全球化战略的理论和实践支点,为讨论大学治理全球化提供了思想资源。理论上的大学治理全球化存在统一模式,但不是当前模式的任何一种。中国大学治理模式"强政府"的制度特征和兼容并蓄的文化基因为全球大学治理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大学治理全球化的实践逻辑,为大学治理全球化提供了在组织、国家和全球层面的治理框架:构筑以信任为特征的大学内部治理,构筑以提升大学治理能力为核心的大学外部治理,构筑以人类命运为支点的大学治理全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