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学者对于五帝时代存在纵向和横向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但都不能令人信服。以社会人类学的酋邦概念来重新审视文献中的五帝时代,可知五帝时代应该是中国酋邦轮回时代史迹的历史沉淀。酋邦轮回是中国酋邦时期即五帝时代最普遍的现象,因此,酋邦轮回应该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主要道路,酋邦轮回的结束,酋邦宗主权世代固定在某一氏族内部传承并为其他酋邦所承认,应该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
论五帝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时代的文献记载, 其历史的基本框架、社会大事以及社会性质是可信的;并已被建国以来的考古发现初步证实,约当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时期。我们认为, 应当依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称这个时期为五帝时代。五帝时代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 孕育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诸多特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特点是多元的、在中原首先形成并成为全国性的中心  相似文献   

3.
著名人类学家塞维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平等到不平等大抵都遵循了这样一个规律,即从游团—部落—酋邦进入到国家文明。而酋邦制则恰恰是部落到国家过渡中的中间环节,它既具有一些部落的痕迹,同时又更具国家的特点和性质。陶寺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和重要意义,就在于它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实物和资证。文章通过对陶寺遗址的主要发掘成果进行分析,探讨了陶寺文化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研究中,礼制十分重要。分封制是周代重要的礼制之一,也是三代国家成熟性的代表制度。如若追溯中国古代的国家文明起源,要追溯及氏族部落的形成分化重组和赐姓命氏制度等,这都与周代分封制之前的早期分封具有密切联系。如何把部落氏族制下众多分立的、大小强弱相悬的部落邦族,改造为周代五等爵制那样统一集中的等级制诸侯封国体制,是早期分封出现以来始终在追求的目标。对中国古代国家文明起源的探索,就包括在对早期分封的剖析观察中。所谓普遍原理及酋邦等概念,都只能作这种研究的参考。真正要解决中国古代的国家文明起源问题,还必须到中国古代所传下、与所谓封建、分封等相关的概念或文献记载中去钩稽考索,才能取得切实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巡狩作为部落联合体中最高首领对各部落的视察行为,在传说时代的五帝时期已经出现。从巡狩可以看出,五帝时期已经形成了最高权力中心,出现了种种超越血缘纽带的因素,以及反映了中国早期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巡狩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中国早期国家应囊括五帝时期。  相似文献   

6.
我国史前社会在黄帝时期已进入酋邦阶段,并开始结成松散的酋邦联盟。随着的始政治经济的发展,联盟所跨地域及整个黄河中下游。隧盟内的政治权力结构具有宝域型的集权的特点。由于酋邦时期社会经济基础和原始政治有了明显不同于氏族部落时期的新发展,酋邦联盟最高首领职位的禅让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禅让制和世袭制冲突和斗争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前国家王权时期的一些政治特点。  相似文献   

7.
分封制正式形成于用代,但此前它经历了漫长的起源孳生过程.与此相关,出现早期分封现象,它开始于氏族部落时代的征服拓殖关系,大体相当于黄帝以来的姓氏分化、赐姓命氏、分土别国及别封等可称为早期分封的历史过程.根据中国古代记载及其特有的表述方式,在探讨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起源研究中,与其使用酋邦的概念,还不如使用分封或封建的概念,更为适宜,因为如此才符合中国固有的学术思想传统体系和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上古文明的科学探讨。肇始于20世纪初期。随着上古文明新资料的不断发现。近年来又出现了新的研究高潮,本文主要通过对文字、聚落形态和社会结构方面的剖析,提出五帝时代的中国社会尚未完全揖别史前的荒园。但许多创造出发达区域文化的族邦已经进入了初期文明社会。以期引起学界的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9.
在五帝时代,天下有许许多多的“邦”,统称为“万邦”或“万国”。这个“国”并非今天意义上的国家,而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或部落联盟性质的族群。在这个“族邦”天下五帝时代的黄帝时期有122个族群,颛顼时新增加27个族群,帝喾新增加了42个族群,尧舜时期新增加了61个族群,合计252个族群,加上《山海经》等书记载100个族群,总共为352个族群。这种族群态势不仅说明五帝时代并不是空穴来风,还是汉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记栽的中国早期历史是可信的,在五帝时代以前还应有一个伏羲时代.太昊伏羲氏对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贡献是制嫁娶、正姓氏,使中华民族的婚姻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考古资料和文献记栽来看,河南应是最早实行族外婚制的地区,同时也是中国姓氏制度的起源地.  相似文献   

11.
唐代边塞战争是唐王朝与边境上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互有攻代的战争,如何评价唐代边塞战争的性质,关系到对反映这段战争的诗歌的评价。本文认为,虽然唐王朝与边境上的少数民族政权王有攻伐,但从战争的起因与发展来看,几次主要的边塞战争如唐与突厥、吐蕃等都是唐王朝受到侵略后才予以反击的,其反击的政治目的是“保境安民”,其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唐王朝的防御与反击属于正义之战,反映唐王朝边塞战争的诗歌多是充满爱田激情的好诗。肯定唐王朝的边塞战争为正义之战,肯定唐代边塞诗为爱国主义的好诗,不会影响今天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之际,墨子针对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危害,提出了“兼爱”“非攻”的主张,但是,墨子认识到仅仅靠“兼爱”“非攻”的道德说教是不能奏效的,没有一个得到普遍承认和服从的政治权威,不能建立一种新的稳定的政治秩序,要想实现社会的稳定是不可能的,因此墨子提出了“尚同”说,即“一同天下之义”,以最高统治者的是非为根本标准,按照最高统治者的意思行事,“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对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的权威要无条件地服从。墨子的“尚同说”具有明显的专制主义特征。“尚同”学说,从古代中国统一的意义上讲具有积极意义,反映了要求制止战争、以达统一的愿望,但是,其学说自身的矛盾性,使他的“尚同”思想抹上了比较浓重的专制主义色彩,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韩非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继承了墨子的尚同说,建构了封建专制主义集权思想。  相似文献   

13.
There are people who think and people who dream, but there are more people who do neither. The first group, those who think, do not doubt that wars will continue in the future as in the past; the dreamers, their heads swirling in roseate dreams of the universal brotherhood of all mankind, still envision the warless age. Hard headed realists know that civilization of the kind we have always had (when we have had any at all) is more likely to increase than to decrease the number of open seasons for human game. They join with the dreamers in deploring the kind of wars we now fight, but they recognize the inevitability of war and try to take proper measures for selfsurvival. Members of the third group, those who neither think nor dream, vegetate in peace time, reproduce all of the time, and the best of them get killed when war comes. During the periods of armed neutrality, which we call peace, they listen to the plans of the dreamers.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爱尔兰问题的梳理,认为20世纪以来,爱尔兰问题因两次世界大战而得以变化,并最终演变为北爱的归属问题。两次世界大战成了爱尔兰问题发展的契机,爱尔兰问题在这一时期演变的结果主导了二战后爱尔兰问题发展的主轴。  相似文献   

15.
现代战争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性后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向世人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人类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加强环境道德建设。可持续发展不仅局限于中国,任何国象和地区的发展都不能以损害别国和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一个国家需要有明确的道德规范,国际社会也应确立起基本的环境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6.
民国初期的一系列革命战争,从作战目的、作战对象到作战地域,都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呈现出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统一。战争的基本形态是双方反复争夺湖南、四川、江西、福建等边缘地区。在作战过程中,各种势力组合变化较大,战前归附与阵地倒戈的现象层出不穷。作为中国近代军队的首战,比较成功地运用了近代战争的战略战术,体现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两次世界大战既有共性,又具有各自的个性。本文从六个方面全面而系统地对此进行了比较分析,这对于进一步研究两次世界大战和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是两次发生在东亚地域以朝鲜为圆心的战争。中国两次都是以援助朝鲜的战略方式卷入战争,并成为战争中一方的主力,其对手主要是以日本为基地的日军或美军。甲午战争,中国以强敌弱而惨败沉沦;抗美援朝,中国以至弱对至强而能克敌复兴。强败弱胜的不同结局,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对朝鲜、日本、俄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及其相互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孙子兵法的思想体系中,统领全书思想的纲领是孙子在《军争篇》中提出的"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即兵以诈立,是指导一切战争最根本的谋略原则;兵以利动,是一切军事斗争最根本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兵以分合为变,是军队的部署、调动、投入战争所采取的基本的形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局部战争连绵不断。局部战争制造并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是世界不安宁的主要因素。探讨局部战争的根源和起因,剖析局部战争的特点和类型,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对于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保障各国人民的自由、独立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