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钟嵘《诗品》序说:“陈思为建安之杰。”曹植的诗歌在其文学创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从这个意义上讲,曹植就是以他的诗歌而著称于世的。曹植的诗歌创作,交织着慷慨之情和悲愤之情。他的大部分诗歌叙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他以深沉浓重、浑厚委婉的抒情歌喉加入了建安时代“慷慨悲凉”的文学大合唱,赢得了当时及后世人的敬仰和崇敬。  相似文献   

2.
阮元是清代中叶的汉学领袖,但在理学上,他也有卓越成就。本着“以训诂求义理”的学术理路,他从古训入手,通过语义分析求文字本义,对理学核心范畴作了一系列精辟阐发。他之论“仁”,是以“相人偶”为解,认为“著于行事,始可称仁”,批评理学家“闭户斋居,瞑目静坐”的体仁之方。他之论“性命”,以为“欲生于情,在性之内”,“非别有一事与性相分而为对”;性不能“绝”,只能“节”;规范的标准在于礼治。他对唐代李翱的“复性”说提出尖锐批评,指出李翱把“性”“情”对立起来,以为只有破除情之蔽,才能恢复“本性清明”,这是“杂于二氏”、“由庄入禅”的谬见,不能作为发展儒家义理的依据。阮元的理学思想颇有独到之处,尽管某些结论可能有一偏之失,但就整体而言,可为义理之学开出一片新天地,是中国理学发展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3.
李翱的《复性书》表达了其性善情恶(惑)的性情思想,“性”为人先天纯善的本性,不生不灭。“情”为人后天因受外欲诱惑而生的善恶混杂的杂染心性,是对“性”的掩盖而生的迷惑心性。因惑情使人作恶堕落.所以要去情复性,以寂然不动的复性之法回复纯善之性。  相似文献   

4.
《文学教育(上)》2010,(11):159-160
苏童近日在出席悉尼作家节时说,“我在文学创作的园地里已经耕耘了近30年,但我对文学始终存有谦卑之心、敬畏之情。我自己一直认为,文学是神圣的。我不是别人所说的什么文坛高手,只不过是文学的一位忠实仆人。”苏童说,他并不是靠什么才华或天赋而成名,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刻苦与努力。是文学的魅力让他痴迷于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5.
高攀龙是明末清初王学修正运动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对王阳明心学及其后学的批驳、修正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反对空谈“良知”,主张“学必由格物而入”;驳斥“无善无恶”说,重申性善论;反对轻视修养功夫的倾向,主张“悟”、“修”并重;批驳“三教合一”论,严辨儒、佛之异。高攀龙试图通过以上措施,重建儒家的道德精神。不过,他对王学的批驳也有不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6.
李百药不仅是著名的贞观史臣,而且是当时的著名诗人。他的文学思想与他的诗歌会1作实践、反对复古的政治思想以及历史观有着密切联系。反映在《北齐书·文苑传序》中的理论主张,与另外几位贞观史臣魏征、令狐德棻、姚思廉相比,既有相同之点,更有个性差异。他对文学功能的理解,表现为“达幽显之情,明天人之际”的审美作用;对文学内容的选择,从“雅以正邦,哀以亡国”的理论出发,重雅正,反淫丽;他不仅重视文学的抒发情志的特性,而且强调创作天赋及学力在文学创作中的交互作用。李百药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盛唐诗歌的鼎盛发展起到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刘勰提出“为情而造文”和“为文而造情”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创作观念.其中“为文而造情”作为“为情而造文”的对立面出现,历来学者对“为文而造情”也持批判否定态度.其实,“为文而造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文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有必要对“为文而造情”加以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学观念与南北朝“吟咏性情”完全不同,它继承了儒家的文学创作以六经为旨归的思想,强调诗歌为政治服务。他的诗歌也以写景抒情作为两大主题,但比南北朝表现更为突出。其抒情着重表现了他一代帝王实行文治时的宽阔胸襟和乐观情绪;其写景主要通过自然山水与风云雨雪的不同景况之刻划表现他的诗人敏感和气质,恬淡与欢乐。他的诗歌形式比起南北朝更趋向合理整齐,8句诗,对仗,平仄的有序运用为近体诗之定型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诗歌是人类文学史上的智慧结晶,在我国文学史上更是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于劳动之余或之时,歌之舞之,产生了诗歌的语言形式,美韵无穷,也就成了人们千古以来不衰的文学创作形式了。而“美韵无穷”就成了人们评价诗歌这一文学创作形式的主要语言了,这样就产生了“诗美”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0.
散文,有意境的散文,应当是指狭义的文学散文。王国维说过:“文学之工与不工,视其境界之有无深浅而已。”近代学者林纾也倡导过;写散文要“后文采而先意境。”可见,做为我国古典诗歌美学支柱之一——诗歌意境,早已渗透到文学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古代诗论中“缘情”与“言志”是两种源远流长、影响颇大的创作主张。《诗大序》中所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尚书》中提出的“诗言志”,乃是这两种主张的滥觞。但在魏晋以前“缘情”说与“言志”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甚至可以把二者看成同一内容的不同说法。这内容主要是儒家的思想观念。因此,这里指的“情”并非文学创作中的情感。魏晋以后,随着文学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文学特性的认识也愈加深入,于是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的“缘情”说正式产生。这里的“情”才是“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干芳春”的悲喜哀乐之情。尤其是在刘勰提出“人禀七  相似文献   

12.
刘宋时期诗风大变,被称为“诗运转关”,汤惠休是此期的殿军。他学习吴歌、曹植、楚辞而新变,以“缘情”的文学本质论和“芙蓉出水”的诗学观念,引领诗坛向重视情感、自然平易方向转变。汤惠休完成了诗歌的世俗化历程,是宫体诗的先驱,是齐梁诗歌句式定型的促进者;而作为僧人,他又是释子作艳辞的先驱,是僧俗以诗交友的典范。汤惠休诗韵波及后世,历千载而不衰。  相似文献   

13.
曹植(一九二—二三二),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他是建安时代诗人的杰出代表。在这一时期的文坛上,群星闪烁,风靡云蒸,“抱玉者联肩,握珠者踵武”,而曹植最负盛名。钟嵘《诗品》称他为“建安之杰”,说他“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单尔不群”。现在流传下来的曹植诗歌有九十首左右,我们研读这些诗歌,觉得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诗歌的内容及其风格上看,都是可以“藏之于名山,传之于同好”。他的确称得上是建安文学的大纛。  相似文献   

14.
史学对阮籍文学创作的影响非常大。阮籍在曹魏晚期参与编纂官修史书《魏书》,而编写《魏书》也成为他创作《咏怀》诗的契机。就诗歌内容而言,亲历魏晋政权更迭的经历形成了阮籍盛衰无常的历史观,在创作时他将这种历史观注入诗歌中,使其《咏怀》诗充满了无常之感;由于史学素养深厚,阮籍常用史学家的时空观念来思考人生,从而使其诗歌充满了时空感;此外,阮籍还以诗论史,使其诗歌充满了浓厚的史鉴意识。就诗歌形式而言,由于文史兼通,他在创作时有时会模糊史学与文学的界限,将史书的体例引入诗歌中,从而形成叙、论结合的创作模式;在阮籍之前,汉魏文人多用“语典”,极少采用“事典”,由于精通史籍,他在诗歌中开始大规模运用“事典”。  相似文献   

15.
想象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想象力是人类自觉的有意识的本质力量的重要表征。马克思把它称为“人类的高级属性”之一。人类生活离不开想象,生产劳动需要想象,科学研究需要想象,文学创作需要想象,文学欣赏需要想象……。本文拟谈一下想象之于文学欣赏的作用。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离不开想象正如文学创作离不开想象一样。想象,也是一种形象思维,文学创作就运用的是形象思维。所以,没有想象便没有文学,没有想象也便没有欣赏。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是至理名言。然而如何“情动而辞发”,如何“披文以入情”?由情动到辞发,由披文到入情,这中间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借助于想象。现实生活的浪潮撞击着作家的心扉,使之产生  相似文献   

16.
朱熹是宋代著名理学家中对文学研究有建树者之一。他从理学的视野对文学作了深入的探讨和阐发,形成了其独到的文学思想。朱熹诗歌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文道观主张“文道一贯”、“文从道中流出”的审美倾向;其创作本源论强调诗歌的美学脱胎于哲学母体,实践、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本源;其创作风格论推崇凛然正大而又淡泊高洁的人格,诗风上提倡平淡素净之致与苍劲刚正之气相交融的格调;功能论强调“情”与“志”统一,“兴”在诗歌感发性情中的审美教育作用。朱熹诗歌的美学思想对南宋中晚期的诗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诗歌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纪念鲁迅逝世五十周年之际,我们要认真学习鲁迅的诗歌创作和诗论,全面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学遗产,发扬鲁迅诗歌创作的战斗精神,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作家,也是伟大的文学理论家。他继承了我国文学的优良传统,重视诗歌的战斗作用,主张诗歌要“为时而作,为事而作”,强调了诗歌的社会效益。当清末祖国面临瓜分亡国之祸时,年青的鲁迅就大声疾呼,主张用诗歌来振奋民族精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是我国盛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他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比较完整的文学理论。在《与元九书》中,他曾对诗下了如下的定义:“诗者,根情、苗言、华(花)声、实义。”对于这个定义,他还作过一些必要解释。所谓“根情”,就是“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了情……而形于歌诗矣。”(《策林·六十九》)“苗言”,即“言者志之苗”(《读张籍古乐府》),也就是“诗言志”的意思。不过,它不同于一般的言志,而是“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音有韻,义有类。”(《与元九书》)可见这“言”“声”不单是诗的语言和韻律,而是指的诗歌的艺术形式。“实义”则指的“六义”及其社会作用,即以比兴等艺术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以陶冶读者。白氏以一棵树作譬喻,从生根、出苗、开花、结果的各个阶段,来概括诗歌及其他一切文学形式的基本特点,非常形象化。现在,就准备围绕这个定义,对白氏的文学理论,作一个简要的评介。  相似文献   

19.
出生于泉州的李贽是晚明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以狂释真”的文学创作观念及创作实践对后世影响深远。“狂禅精神”及以“童心说”为代表的崇真文学观念互相交织,形成了李贽文学观的重要特色,即童心是狂禅的内核,狂禅是童心的外显。李贽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秉承了“以狂释真”的理念:李贽终其一生为崇真的价值观与道学中人进行了激烈辩驳;他为戏曲、小说等民间文学正名,使之登上大雅之堂。在创作中,李贽不拘格套,展现出了极强的个人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20.
曾元沧 《新读写》2012,(10):16-16
本文标题中的“风”,指的是现代风,改革开放之风;还指文学创作的时尚风,“深度文学”之风。马映宇同学的习作《李叔》和《晚安,画笔》就得益于这二“风”。总体看,都相当不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