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构/建构是当代影视传播中"英雄"形象塑型中一对充满矛盾张力关系的观念/手法。本文以影片《英雄》为范本来分析解构的观念与手法在当代影视剧中的运用,从中可以看到西方后现代思潮的一种——解构主义的突出表征与鲜明印记。这种以大众文化产品形态出现的普泛化思潮,消解了传统的"英雄观"、"爱国观"、"天下观"中的有益价值,造成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然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际政治、军事、文化利益格局的剧烈变化,一种召唤新时代英雄的心理需求开始滋生,片面的解构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建构的观念与手法得以重新归位。但是,这种建构已经不是对传统红色经典作品中英雄塑造观念与手法的简单挪用,而是在解构中进行建构,从而在当代荧屏中树立了一个个"新英雄"形象。本文将以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为范本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大众传播媒体对都市的现代化进程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良友》画报作为诞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一份大型综合画报,甫一出现就受到了大众的广泛认可。画报立体的构造着这座大都会的语境与空间。本文以都市符号、女性叙事、消费文化为关键词对《良友》画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刘敏 《编辑之友》2012,(7):112-114
《良友》画报作为上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城市文化记忆的文本载体,呈现了上海时尚现代性的都市生活图景,同时建构了上海阴性妩媚的城市文化记忆特征,并成为都市现代性消费主义文化的表征.  相似文献   

4.
王旭 《新闻爱好者》2011,(12):122-123
《良友》画报是我国现代新闻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综合性新闻画报,内容题材广泛,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城乡建设、文艺、影视、体育等方面,在其创办近20栽的漫长历程中不乏对中国近邻日本的图像展现。20世纪20-40年代是中日关系的多事之秋,《良友》画报通过由编辑者精心选择、刻意重组的图像形式将其建构的日本形象呈现给读者,带领读者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中日关系,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对于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形象的描绘及民族意识觉醒之宣传功不可没。本文以图像传播的视觉特点出发,区别于文字传播,换一个视角看日本,再现这20载《良友》画报中所呈现的日本形象,并探讨读者由此获知的可能的对日认识。  相似文献   

5.
《良友》画报是20世纪20至40年代最重要的综合画报,在抗战期间刊载了八路军、新四军、延安、国统区等一系列中国共产党的视觉形象,宣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状况,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运动的开展,城市杂志得到了迅速发展,当然,城市杂志也通过叙述和想象,再现了城市的多样面孔。文章通过对《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城市中国》等媒介杂志,探讨中国的城市杂志如何叙述、形塑和建构"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7.
画报在我国最早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从1877年到1949年间,我国出版画报约八百种①.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报发展历经几个阶段,达到了很高的发展水平,如《点石斋画报》、《良友》画报等,对当时社会产生很大影响,也给当代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因此,有必要对那一时期画报的发展做一梳理. 画报发展的分期 对于近现代中国画报的发展脉络,新闻学家萨空了和文史学家阿英都曾有所论述.萨空了(1907~1988)在《五十年来中国画报之三个时期》②中,从1884年《点石斋画报》创刊起到20世纪30年代,把中国画报的五十年历史(1881~1931)按印刷技术的变革分成了三个阶段:"石印时代"、"铜锌版时代"、"影写凹版时代",整理列表如表一所示.  相似文献   

8.
吴赛华 《新闻爱好者》2011,(24):122-123
《良友》画报是我国现代新闻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综合性新闻画报①,内容题材广泛,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城乡建设、文艺、影视、体育等方面,在其创办近20载的漫长历程中不乏对中国近邻日本的图像展现。20世纪20~40年代是中日关系的多事之秋,《良友》画报通过由编辑者精心选择、刻意重组的图像形式将其建构的日本形象呈现给读者,带领读者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中日关系,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对于作为侵略者的日本形象的描绘及民族意识觉醒之宣传功不可没。本文以图像传播的视觉特点出发,区别于文字传播,换一个视角看日本,再现这20载《良友》画报中所呈现的日本形象,并探讨读者由此获知的可能的对日认识。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的民国“画报潮”,发生在画报史的铜版时期,它在彼时的读者视野中是一场热闹的画报出版与传播活动,被建构为时人记忆中的“画报潮”与出版热。本文借助阅读史的方法,从读者的视角切入,聚焦“画报潮”中的编读互动过程,再现其带来的意义共享实践。研究发现,在画报的日常生产实践中,编者和读者之间在印刷、版面、选材等方面展开了探索式的交流,以此调适画报的出版,使画报生产呈现出开放性和动态性;而编读间在平日的积极互动与节庆中的消极应对两方面的默契,则反映了“画报潮”建构的社会空间。这一过程使作为主要读者群的知识阶层在“国家徘徊于歧路”的困顿中聊以慰藉。  相似文献   

10.
畅销于上世纪20——40年代的《良友》画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内容及栏目,女性是《良友》画报畅销的重要主题词之一,《良友》画报的女性文化特征不仅局限于封面,还通过妇女界、妇女之页等女性专栏构建了上海20世纪20——40年代的摩登女郎在文化消费品位等精神空间的现代性。同时,《良友》画报更是广泛地从都市到乡村、从本国到世界来探究女性生活。专栏中的女性既有中上层的摩登女性,又有与之生活状态截然相反的下层女性,这样更体现  相似文献   

11.
《点石斋画报》作为一种图文并茂的期刊在中国期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对《点石斋画报》投入了相当大的关注。本文选取2000年至2011年的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对该画报反映的时事政治、科技与医学、文化历史和书画艺术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对该画报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7,(7):10-16
"现代女性"分析常常是一个社会面临现代化变迁中较为显著的讨论对象,各种眼光的凝视、欲望的焦点和社会化论述的建构都投射在现代女性身上。本文基于《妇人画报》的视觉史料考查,从上世纪三十年代沪上女性的现代生活观以及与社会互动关系入手,探讨女性刊物如何建构现代女性的视觉形象,并系统论述时代氛围对女性社会角色的想象及其在当时的都市情境中彰显的历史意义等。本文发现,现代女性的装扮,不乏有西方好莱坞明星的诠释,而其家庭生活,则是现代都市化的核心体现,此外,现代女性还将健美身体作为一种现代性生活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牡丹江军马场“十姐妹放牧班”的英雄事迹,曾经在60年代末70年代被广为流传,激励亿万人民投身于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放牧班班长李月荣便是这个英雄集体的杰出代表。她和“十姐妹放牧班”的事迹曾通过《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画报》、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等国内媒体广为宣传。李月荣曾代表“十姐妹放  相似文献   

14.
创刊于1926年的《良友》是20世纪20年代中最有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摄影画报,也是我们了解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重要窗口。本文介绍了《良友》的发展历程,以及它与这一时代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想像现代性: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研究》以20世纪初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处于20世纪中国“学理上的现代性”与“社会进程中的现代性”之间矛盾纠葛的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为切人点,沟通文学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从文学生产的角度来探讨《小说月报》作  相似文献   

16.
有三件“涉档”的事情让我写下这个题目。第一件是《中国档案报》载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启动了抗日阵亡将士名录数据库工程。第二件是得知一位82岁高龄的抗日老战士,向为他提供档案证明并使其获得“抗日革命残废军人”称号的档案馆赠送了一面锦旗。第三件是从《人与法》杂志上读到一个发生在哈尔滨的故事。一位20世纪50年代的英雄模范,因抗洪抢险屡立大功并向政府捐献巨额奖金,而被省长奖励一套市长级住房。想不到的是该房在文革中竟被厂革委会主任以戴上反革命帽子为要挟巧取豪夺而去。耿直的英雄震怒之下,将手中记载自己辉煌历史的档案付之…  相似文献   

17.
吴果中 《现代传播》2007,(3):165-167
一《良友》画报创刊于1926年2月15日,至今已八十年。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画报之一,比《苏联建设画报》早出版四年,比美国《生活》画报早出版十年,也是中国画报史上第一份大型综合性画报和全球华文传媒史上惟一拥有八十高龄的画报。因此,考察其历史文化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二20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杂志界,四开大小的单张画报颇为流行,而整本成册的画报却未曾出现。在此文化生态下,《良友》一洗上海当时盛行的单张画报的陈腐幼稚,八开本、月刊、整本成册,图文并茂地报道中外时事,介绍美术名作、体育活动和摩登时尚等方面的潮流,销数从创刊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良友》画报的广告为研究对象,将它置于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品经济中心的上海时代背景之中,分析其对女性形象建构下的身份认同。《良友》画报广告对女性在建构符号下的身份认同表现为作为审美女性的性别身份认同、作为贤妻良母与职业女性的角色身份认同以及作为时尚的阶层身份认同。传统与新型交织并存的女性形象,反映了男权话语依附下一定程度上女性地位的提升与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19.
张倩 《今传媒》2012,(5):155-156
20世纪上半期是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建立独立自主民族国家的关键时期,也是多种文化资源碰撞、交流与整合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报纸、杂志以及电影等媒介向国人传递了一个又一个时尚资讯,对中国摩登女性形象塑造产生影响。本文试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申报》、《良友画报》及电影中摩登女性形象为例,分析这一时段媒介对摩登女性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点石斋画报》作为不可多得的图文并茂的资料宝库,为晚清时段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点和素材,近年来日益受到学者重视.建国后,特别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点石斋画报》不同版本的整理出版,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无论在出版发行、时事与新知方面.还是在社会生活与社会文化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