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阳在燃烧     
对于人类来说,太阳可以理解成一个永恒的能源,因为它以核聚变反应的方式燃烧。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理论上太阳可以燃烧100亿年,但实际上它的稳定燃烧只有70亿年左右。太阳的能量是由核聚变产生的。共有两次核聚变,一次是氢聚变,一次是氧聚变。太阳聚变能我们过去和现在使用的太阳能就是氢聚变产生的,这是宇宙中最高效的核能,在聚变中释放的能量最多。根据太阳的质量计算,太阳的氢聚变能持续90亿年左右。但是,到了晚期,在大约90亿年的时候,太阳将会启动氮聚变。氦是氢聚变产生的,它比氢原子核更大,  相似文献   

2.
核能包括裂变能和聚变能两种主要形式。裂变能是重金属元素的核子通过裂变而释放的巨大能量。 受控核裂变技术的发展已使裂变能的应用实现了商用化, 如核(裂变)电站。但是, 核燃料来源、核辐射风险以及核废料的处置等因素限制了裂变能的发展。 聚变能是两个较轻的原子核聚合为一个较重的原子核释放出的能量。目前开展的受控核聚变研究正是致力于实现聚变能的和平利用。核聚变的燃料是氢的同位素氘(D)和氚(T), 氘在地球的海水中有极其丰富的蕴藏量, 总量约 40 万亿吨。 每升海水中所含的氘完全聚变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料 340 升汽油。 按目前世界消耗的能量计算, 海水中氘的聚变能可用几百亿年。特别重要的是聚变产生的废料为氦气, 是清洁和安全的。因此, 聚变能是一种无限、清洁、安全的新能源, 核聚变能源是最有希望彻底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这就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不遗余力竞相研究、开发聚变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7):I0004-I0005
[导读]核聚变“复制”太阳等恒星内发生的反应,利用核聚变发电长久以来就是能源领域的圣杯之一,能够为人类社会提供更清洁更绿色的能源解决方案。美国劳伦斯维尔等离子物理公司的“聚焦聚变”项目。这家公司表示他们很快就能捧走能源领域的圣杯——核聚变发电。研究中,他们成功将聚变燃料加热到18亿度,是太阳核心温度的200倍。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将燃料密度提高1万倍,计划在18个月内完成目标。  相似文献   

4.
徐伟 《百科知识》2014,(7):12-17
正2014年情人节到来的前两天(2月12日,星期三),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点火装置的科学家为核聚变研究提前献上了礼物,一篇题为《惯性承压聚变内爆的燃料增益超过1》的科学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因为这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了燃料输出能量大于输入能量。在同期杂志  相似文献   

5.
腾讯科技讯(Everett/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在7月5日,位于加州斯利福摩尔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的劳伦斯利福摩尔国家实验室激光型核聚变装置创造了破纪录的激光发射峰值功率和能量输出。激光型核聚变装置同时也可称为“国家点火装置”,该装置的激光系统激发192柬激光释放出超过500兆兆瓦(5000亿千瓦)的峰值功率和1.85兆焦的紫外激光能量,峰值功率是目前美国本土任一时刻功率消耗的1000倍以上,而紫外激光能量值是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激光束能量100倍。  相似文献   

6.
核聚变能是最理想的清洁新能源。等离子体研究所已建成的中国第一个、世界第四个超导托卡马克HT-7核聚变实验装置,其上实验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并正着手建设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 HT-7U大型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在实际使用纯聚变能之前,建造托卡马克型的稳态聚变-裂变混合堆,是发展我国洁净核能系统的重要一步。等离子体研究所将为聚变能的开发及其前期利用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核聚变能由于燃料来源广泛、释放能量大、近无污染,被认为是彻底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出路.目前,聚变能主要是通过氘和氚的聚变反应而释放出能量,氘在自然界中具有丰富的蕴藏量,几乎取之不尽;氚在自然界中微量存在,必须通过反应堆人工生产才能获得持续的氚源.因此,针对聚变反应堆氘氚燃料生产、氘氚的净化、同位素分离、氚的高效回收、氚的安全防护等氘氚燃料循环技术研究是实现聚变能商业应用的基础,开展聚变核电站氘氚燃料循环和氚的安全相关技术研究,对推动核聚变能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核聚变能由于燃料来源广泛、释放能量大、近无污染,被认为是彻底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出路.目前,聚变能主要是通过氘和氚的聚变反应而释放出能量,氘在自然界中具有丰富的蕴藏量,几乎取之不尽;氚在自然界中微量存在,必须通过反应堆人工生产才能获得持续的氚源.因此,针对聚变反应堆氘氚燃料生产、氘氚的净化、同位素分离、氚的高效回收、氚的安全防护等氘氚燃料循环技术研究是实现聚变能商业应用的基础,开展聚变核电站氘氚燃料循环和氚的安全相关技术研究,对推动核聚变能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能源问题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大量科学探索证明,无限的聚变能将是人类最理想、最清洁、最安全的新能源。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下称等离子体所)主要从事高温等离子体物理和受控热核聚变及相关高技术研究,以探索、开发、解决人类洁净的新能源为最终目的。在探索新能源的过程中,等离子体所通过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HT-7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实验取得重大突破,等离子体放电时间长达63.95秒,为未来聚变反应堆做出了中国聚变界的重要贡献。在聚变能的开发研究中,目前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正在建设的国家大科…  相似文献   

10.
核聚变能作动力美国亚拉巴马州NASA马歇尔宇宙飞行中心最近宣布,如果NASA的宇宙飞船用核聚变能量作发动机的动力起飞,从地球轨道到达火星的旅行时间将从六个月大大减少至不到六个星期。因为预计这种核聚变装置产生的能量比任何化学燃料火箭发动机产生的推力大300倍,而使用的核聚变燃料重量仅化学燃料的几分之一。 这意味着星际间航行可以不再需要苦苦等待“最短  相似文献   

11.
<正>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感染)。自2023年1月8日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再纳入检疫传染病管理。这表明,卫生管理部门充分考虑了来自科研机构和临床的大量证据,对防疫政策做出了符合实际情况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正"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长大以后能播种太阳……",很多人小时候,都唱过这首儿歌。只是,在一批批科学家们的努力下,"人造太阳"已经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科学模仿的"人造太阳",是一种通过可控热核聚变形成的清洁能源,它可以有效解决世界能源紧缺问题。目前,全球科学家们研究实现可控热核聚变的路径主要有两种:磁约束聚变和惯性约束聚变。在惯性约束聚变的道路上,雷洁红已经默默地走了14年,也许"人造太阳"真正实现还需要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3.
能源危机迫在眉睫,按现行开采速度,石油仅能开采50余年,煤炭仅能开采200余年。地球上最有希望的能源是氢核聚变,地球上的水含有0.015%的重水,重水是核聚变原料,如能和平利用重水核能,则按现在的能耗计算,重水可使用几十亿年。但自从氢弹爆炸后的40多年里,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没能实现核聚变的和平利用(主要是发电),而应用核裂变的发电厂全世界已有几百座了。要实现核聚变发电,关键技术在于将核聚变的能量有控地、均匀地、连续不断地释放出来,但全世界的科学家直到现在都没有实现这一愿望。我想如果改变一下思路,也…  相似文献   

14.
利用氚—氦—3核聚变发电 目前,世界上正在研制中的核聚变反应堆都是以氢的两种同位素氘和氚作燃料。在非常高的温度下,氘和氚会发生聚变反应,反应时产生的强大中子流能将反应堆罩内的水加热,产生蒸汽,驱动涡轮发电机发电。这样的聚变装置,虽然可以解决未来的能源问题,但它本身还存在有许多缺点。首先,中子会  相似文献   

15.
《金秋科苑》2014,(1):36-37
太阳普照大地,孕育万物,其能量来自于内部一刻不停的聚变反应。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理论,质量亏损可转化成能量。可以说,核聚变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聚变反应能产生巨大的能量。一克重氢可产生相当于燃烧8吨汽油的能量。当前,全球依赖的主要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等,终有一天将被耗尽,以煤炭来说.目前探明的储量仅可再用200年,这意味着人类未来将告别化石能源时代。若能掌控并利用聚变反应,产生源源不断的新能源,就好比创造出了一个“人造太阳”,可惠及全球,造福子孙后代。  相似文献   

16.
《百科知识》2011,(1):1+67-F0002,F0003
被誉为“人造太阳”的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最近完成了首次综合点火实验——192束激光系统发射的能量打造出相当于恒星或大行星核心的温度。NIF作为全球最大的激光核聚变装置,一旦成功。将能持续产生并驾驭如同太阳一般的巨大能量,实现人类的清洁能源之梦。  相似文献   

17.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设想了使用核聚变火箭将人类送入火星轨道的新蓝图,艺术家构思的核聚变火箭配备了太阳能电池板.主要用于宇宙飞船启动段的能量收集。来自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称,人类一直无法实现快速行星际航行。核聚变动力技术将为我们带来新的能量源,采用与太阳类似的聚变反应产生动力。该机构的科学家正在雷蒙德空间推进公司进行聚变火箭动力的研究,将其应用于深空航行还需要扫除很多障碍,比如建造成本高昂,飞行过程中能否确保宇航员的健康等。  相似文献   

18.
《科技创业月刊》2007,20(6):I0001-I0001
潘垣,1933年出生于湖北宜昌,1955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是我国最早(1958年)开展核聚变研究的主要成员之一,我国磁约束聚变技术和大型脉冲电源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中,在磁约束聚变技术方面唯  相似文献   

19.
<正>2023年4月20日,“2022中国光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正式公布,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辉领衔的研究成果赫然在列。依托于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又名“羲和激光装置”“SULF”),他们在首轮磨合实验中利用SULF-10PW激光轰击微米金属靶,在靶后法线鞘层加速机制下获得了截止能量达62.5MeV的质子束。  相似文献   

20.
万元熙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22(3):243-246,264
核聚变能的开发研究在托卡马克类型的磁约束装置上取得了重大进展;超导、特别是全超导托卡马克因此成为建造未来先进聚变堆工程、物理前沿研究领域;中国用最少资金,最快速度在世界上率先建成ITER类型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因而受到国际聚变界高度关注和赞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