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8 毫秒
1.
逝水流伤     
1有时候,我很疑惑,只好把一切打成碎片,再一片片慢慢地接起来,心情却没好起来。当沉重的关心淹没我的回音,我试着去选择,但终究很无奈。父母的爱已经越来越远离我的理解能力,他们说的一切都指向我,只希望我努力学习,有一个好的前程。我并不是狂放不羁的野马,并不愿做让他们很伤心的事。  相似文献   

2.
它们     
蔡有兰和"它"的故事:伙伴大黄两年前,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爷爷过世后奶奶被接去姑姑家里,父亲只好将我托付给千里之外的外公外婆。到了一个陌生环境,我上学、生活却都适应得很快。尤其是外公家那条狗大黄,与我很合得来,它常常吐着舌头跟在我屁  相似文献   

3.
我的名字很奇怪,叫"莫耶高迪"。我名字的来历父母也只告诉了我一点点,当然只好自己推测啦!  相似文献   

4.
长这么大,我只知道"孝顺"这两个字怎么写,对"孝顺"的理解却很肤浅。我也只知道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对他们关怀备至,有求必应。而我们作为子女的,真正孝顺的却不多。有一天,我被一位平凡而朴实的人深深感动了,而且深深地把他装进了我的记忆里。  相似文献   

5.
《家教世界》2008,(11):49-49
【成长语录】爸爸妈妈让我明白,没有什么东西比孩子的心灵更重要。【成长故事】这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却有着很深的教育意义。小时候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外面吃饭时,我不小心打翻了爸爸的水杯。爸爸妈妈并没有责备我,而是一起把水杯擦干净,我很惊讶爸爸妈妈没有因此而斥责我一通,因为大多数大人都会这样做。我抬起头对爸爸妈妈说:"你们知道吗,我真的很感激你们没有像其他父母一样。我大多数朋友的父母肯定会冲着他们大声责备,并给他们上一课,教他们如何小心注意。很感谢你们没有  相似文献   

6.
情系方便面     
小时候,方便面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美味,所以我的小伙伴们经常为了吃到一包面而撒娇、哭闹,这是他们"软化"父母达到目的的最佳方案。可我却不能,一是我不敢在父母面前哭闹,二是我知道家里没有闲钱供我零吃。尽管如此,那时我最大的愿望还是能吃上一包方便面。所以,我很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吃面的情景。  相似文献   

7.
小丽是个六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父母却发现,她最近总是闷闷不乐,不太愿意和人说话,在家里经常喜欢独自呆着,有时竟然不知为什么就坐在书桌前哭起来,甚至有时候会说:"活着真没有意思.""学习是为了什么?"……父母也曾尝试和她谈心,但小丽很排斥,总是不耐烦地说:"不用给我讲大道理了,我都懂,不要你们管……"父母十分焦急,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沟通,只好求助于心理咨询师.  相似文献   

8.
爱需要沟通     
菁灵姐姐:因为父母外出做生意,我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长大了回到父母身边,我却觉得内心很复杂,很想像小时候一样撒娇、任性,却又刻意回避他们,和他们说话时常常出言不逊。  相似文献   

9.
还没有上学时,我相信父母。因为父母会做饭,会写字,会种庄稼,似乎没有什么是他们不会的。我认为他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所以我很听父母的话。上学以后,我相信老师。因为老师会写更多的字,会做题,教给我许多的知识。他们似乎比父母更有文化,我又认为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所以我很听老师的话。可是在父母面前,我却越来越不听话了。  相似文献   

10.
怀念糯米饭     
小时候,我最喜欢吃的就是糯米饭。 记得小学三年级时,家在农村,经济不宽余,想吃糯米饭,却不敢向父母张口,只好把这个愿望默默地隐在心里。只有等到别人结婚或者办丧事,才能满足这一奢望。  相似文献   

11.
lemon 《大学生》2016,(Z2):28-29
我是内蒙通辽人,在辽宁大连上学,本科毕业后保研。我的父母真的很不容易,供我和姐姐两个人读书,一直在农村生活、打拼,几乎没去过什么地方。现在姐姐已经嫁人,老两口也马上快60岁了,过两年等我毕业找到工作成家立业,恐怕更没有机会回到老家探望他们了,到时候就是想带他们旅行,怕是他们也已经走不动了。所以,带上父母去旅行,是我"蓄谋已久"的。  相似文献   

12.
谢珠兰 《科学启蒙》2008,(Z3):58-60
我是一个科技工作者,结婚都好几年了,还没要孩子。可是,我是家里的独苗,父母老是给我灌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思想。实在听烦了父母的啰嗦,拗不过他们,只好生了一个孩子。可是孩子一出生,我们家就乱了套,实在是太忙太累了。  相似文献   

13.
我曾收到过许多父母的来信,他们伤心地告诉我说孩子到了十三、四岁,反而变得不懂事了,心里有什么话都不愿告诉父母,为此,他们只好用偷看孩子日记。偷拆孩子信件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但被孩子知道后,与父母有了更大的隔阂,家庭气氛显得很尴尬,做父母的非常苦恼。在这期的“家教话题”里,董炳新先生谈的话题“不必知道孩子的一切”,也许会给这些父母一些启发。亲爱的家长们,希望你们能理解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给他们心中留一片自己的小天地。  相似文献   

14.
A我是地道的农村孩子。在家里排行老三,是唯一的男孩,自然很得家人的宠爱。爸爸喜欢喝酒赌钱,一碰到输了钱或是不顺心,他就变成了魔头,一回到家就对妈妈非打即骂,摔板凳砸碗,在一旁怯生生的我只好拽住妈妈的衣角朝外跑。我也难免挨爸爸的揍。那时候我不知道别人家的孩子是怎么过的,家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感觉,每次在外和小伙伴玩到天黑,小伙伴的父母喊他们回家吃饭时我最难受,我担心的不是没有饭吃,而是害怕进屋后再次听到父母的争吵。那时我最喜欢白天,因为可以与小伙伴在田间地头捉蚂蚱、扑蝴蝶……  相似文献   

15.
<正>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大中城市,其中一部分儿童跟随父母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但是,更多的孩子却无法随父母流动到城市而只好继续留守农村,成为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城市打工,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和教育存在诸多的缺陷。如何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公平地接受教育,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也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  相似文献   

16.
小笛信箱     
问:我的想法家人总是不能够明白,他们永远只关心我的学习成绩,却不管我对什么才感兴趣。我喜欢艺术,想考艺术学院,可他们对我喜欢艺术一点都不知道,连老师都说"你父母还没有我们了解你多"。我很想告诉他们我喜欢艺术,但我连说的勇气都没有。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7.
小学时邻居中有一个女孩叫元元,她常常喜欢来我们家里玩。我们是同班同学,放学后她喜欢到我们家写作业。元元的父母经常吵架,她的爸爸很凶,有一次我在他们家写作业,她爸爸回来了,无端地发火打元元,吓得我只好逃离了他们家。后来一想起这件事情心里就发抖,我不知道他爸爸为什么总是发火,我真庆  相似文献   

18.
刘保军 《班主任》2012,(8):29-30
正刚教这个班时,班主任就告诉我,班里有4个男孩学习很困难,每次考试能得20分就算超水平发挥了。带着疑惑我做了一次测试,这几个孩子果真"名副其实"——最高的18分,最低的7分。哭笑不得之余,我开始想办法……利用排座位机会,我将他们4人分散到4个组,并让优秀生将他们"包围"。于是,上课时他们只好"孤军奋战""自得其乐",但很快他们便发现这样做很危险:一是没人"放哨",很  相似文献   

19.
16岁时,我被父母送进了一所寄宿制高中,他们除叮嘱我要好好读书外,却从不关心我其他生活。而同桌刘维却很受父母宠爱,穿的用的全都是高档货,跟他比起来,我简直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丑小鸭。  相似文献   

20.
马上就要填报高考志愿了,我很矛盾。我从小就热爱文学,理想是成为一名作家,但是父母很庸俗,坚决反对,说我投了那么多稿还一篇都没发表过,认为我当作家太冒险,很难出名,很难挣到钱。我其实特想上大学读中文系,铺平今后的文学道路,但是父母却一再要求我念理工科。拗不过他们,没办法,只有违心地听他们的话,但是我的心里真的很不舒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