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11月,付成波老师主编的《普通话教程》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笔者和付成波老师通过网络相识,几经交流,遂成好友。蒙付老师厚爱,笔者在出版后第一时间内收到《普通话教程》,得以先睹为快。付老师是曲阜师范大学的高才生,2003年毕业后,到济南职业学院任教,  相似文献   

2.
2011年11月,付成波老师主编的《普通话教程》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笔者和付成波老师通过网络相识,几经交流,遂成好友。蒙付老师厚爱,笔者在出版后第一时间内收到《普通话教程》,得以先睹为快。付老师是曲阜师范大学的高才生,2003年毕业后,到济南职业学院任教,  相似文献   

3.
近来,笔者拜读了《中学历史教学》2006年第3期徐为章老师《感悟历史新课堂》、第6期孙振江老师《盼望真实的公开课》和第8期潘金传老师《到何时才有真实的公开课?》三篇文章。几位老师都认为很多公开课“不是真实的课堂”,只是公开课老师的“精彩表演”,是一种“作秀”过程,并且呼吁公开课要呈现真实的课堂。笔者也曾上过市级公开课,参加过优质课竞赛,想现身说法谈一些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近日,笔者拜读了张业厚老师的《狗尾还是貂尾》(《教育文汇》)2011年第5期,以下简称《尾》文)一文,受益匪浅。文章字里行间体现了张老师及其同事们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精准解读和创造性的实践,尤其是张老师感情真挚、文采飞扬的下水  相似文献   

5.
刘吉才 《江苏教育》2008,(14):62-62
近日.笔者听几位老师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成语故事》、《推敲》、《嫦娥奔月》。在学习过程中,几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表演的方式。《成语故事》再现“自相矛盾”的情景,《推敲》模拟贾岛斟酌字句的情形,《嫦娥奔月》表演想象中的奔月经过。  相似文献   

6.
翻看2009年第5期的《语文教学之友》,拜读了丁勤中老师的《“夏水襄陵”之“陵”应作何解》这篇文章,丁老师在此文中认为《三峡》“夏水襄陵”的“陵”解释为“升”更为准确。笔者非常敬佩丁老师不拘泥于教参、大胆质疑的精神,他不仅提出了疑问,而且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但在拜读完丁老师文章后,笔者也有一些自己的疑问和想法。  相似文献   

7.
读了《小学教学》(语文版)2014年第10期林志明老师的《对话"编者意图"》一文,笔者赞同林老师文章中结尾的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领会编者意图,深入挖掘教材内涵……"但对文中谈及《少年闰土》教学时选择"教闰土"而不是"教鲁迅"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林老师是站在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角度来看《少年闰土》一课的教学的。  相似文献   

8.
钱爱萍 《中学文科》2009,(7):131-131
《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2期登载了河北郭朝霞老师的文章《路瓦栽、玛蒂尔德,谁更虚荣?》,郭老师撰文指出,路瓦栽比玛蒂尔德更虚荣。对于这一新解,笔者不敢苟同,想与郭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9.
近日,笔者听几位老师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成语故事》、《推敲》、《嫦娥奔月》。在学习过程中,几位老师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表演的方式。《成语故事》再现"自相矛盾"的情景,《推敲》模拟贾岛斟酌字句的情形,《嫦  相似文献   

10.
每次拿到《小学教学设计》,我都迫不及待地翻开来看。细读2009年第8期邓芳老师的《我不喜欢那个牧童》一文,我仿佛看到了邓老师的课堂生机勃勃,邓老师与孩子们的和谐共鸣。但对于邓老师的课堂评价和引导,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一气呵成看完董一菲老师执教的《乡关何处——乡愁诗鉴赏》,笔者脱口而出两个字——"好课!"同时立刻联想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浙派诗意语文首创者王崧舟的经典课堂教学《长相思》。这,不仅是因为董一菲老师与王崧舟老师  相似文献   

12.
马际娥 《班主任》2007,(10):45-46
《班主任》2007年第7期《教育时机的把握》一文中写了一个教育案例,笔者反复阅读后,觉得案例中这位老师的处理颇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此谨述笔者意见:首先,这位老师对学生缺少了一份理解与信任。从该案例中  相似文献   

13.
最近,笔者拜读了贵刊2011年第5期王强国老师的《引领学生感悟方程的魅力》一文(以下简称《引》文)。对于王老师谈到的“方程遭遇学生冷落”的现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深有同感.而且对于如何让学生掌握、熟练并自觉运用方程来解决问题,笔者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一、从一则教学案例说起2011年第10期《中学语文教学》刊发了彭晓、胡根林两位老师的文章《节选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以下简称《选择》),文章以彭晓老师《社戏》教学实录为研究对象,胡、彭两位老师集中探讨了"节选课文教学内容"的问题。笔者阅读后深受启发,但关乎"节选课文教学"的根本问题,窃以为尚需进一步探讨。1.彭晓老师《社戏》(节选)教学简述。她先  相似文献   

15.
再读李铜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9期上发表的《告别画蛇添足般的写话练笔》,笔者有一些想法和李老师探讨。一、告别画蛇添足般的写话练笔2009年4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协作区读写结合教学的研讨活动,几位上课教师对读  相似文献   

16.
读罢张翠玲老师的文章《“一句话”不是“两句话”》(《小学教学研究》2005年第l期),笔者看法与张老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7.
近段时间,易中天品三国在央视《百家讲坛》一炮走红,媒体各界,众说纷纭。叶力云老师《由易中天品三国想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学历史教学》2006年第11期)一文对易教授的讲授方式大加称赞,并谈了如何运用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笔者从易教授幽默诙谐的语言艺术中也受益非浅。然而,笔者认为高中历史课堂并非《百家讲坛》,易教授的讲授方式不能生搬硬套。对叶老师提出的课堂教学要“历史知识故事化”,笔者实在不敢苟同,理由有下:  相似文献   

18.
李冰 《中小学管理》2001,(12):15-16
《中小学管理》2000年第6期上发表了李彦荣老师的一篇题为《女生优势现象析》的文章。对李老师的观点,笔者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11月25日,笔者有机会参与了由南京市教研室组织的"南京市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专题研讨会"。在会上南京市弘光中学的徐志耀老师、南师附中江宁分校的闵洪全老师、第三初中孙晓光老师分别做了《光影韵,语文情》《渐露曙光的中小衔接之路》《墨韵书香》的讲座;另外,弘光中学的何欣老师开设了一堂运用iPad进行的《一起踏秋去——寻访钟山秋韵》公开课。下面即是笔者对"用iPad上课"环节的记录与反思。课例简述  相似文献   

20.
笔者拜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9期刊载的唐云波老师的《文艺复兴》教学案例,深为唐老师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精巧构思折服。案例中,唐老师对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娴熟而到位,且精于教法的选择和材料的灵活运用,实为有效教学精彩的典型案例,笔者不揣浅陋,围绕该案例略陈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