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益智冲浪     
《中等职业教育》2004,(15):38-38
谁读得对有这么一段文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阿红每天诵念:“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却怎么也不解其意,尤其是最后那个尾巴“得”字,更是画蛇添足,使他摸不着头脑。小强也觉奇怪,他也是觉得后面那个“得”字拗口,且整个句子即使没有那个“得”也读不通:“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牟尼自知滑稽,摸着后脑勺笑了。  相似文献   

2.
知止 宁静     
一些学校的教室里,在黑板的上方,通常写有一红色的“静”字,以提醒同学们学习时要“静”。 倡导学时要“静”,古已有之。《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相似文献   

3.
先生面相严肃,令人望而生畏,人们就根据说书场上听来的,送给他一个"刘黑塔"(实际应为"刘黑闼")的绰号。其实,他为人正直、豪爽,古道热肠,而且饶有风趣。当我们读到《大学》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时候,他给我们讲了一个两位教书先生"找得"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知止,即知道所应达到的理想境界。《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亲民”就是使天卞的人革旧更新,“亲”即“新”;“止于至善”就是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语文教学亦有其当止之境,这当止之境就是语文教学的“本”。  相似文献   

5.
大学之道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相似文献   

6.
先把对"智慧"的追求放下吧!不放下又能如何?因为条条大路似乎都无法通向罗马。是的,我也只能放下,不是因为自觉而是起于自馁。真放下了,心反而平静多了。对!静下心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相似文献   

7.
李兰 《中学生百科》2014,(26):39-40
名师一课,一个小时左右中浓缩的可能是一生的积淀。若能用心体会积累,语文学习与考试将不再是难点。若你有特别喜爱或难懂的课文,尽管对我们吐露,名师的心血结晶将让你洞悉课文的奥妙。课文选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相似文献   

8.
曾先林  陈霞 《四川教育》2020,(12):19-19
新冠肺炎疫情,成了阻挡师生重返校园的障碍。“学”不能停,“课”怎么上?学习内容(课程)如何安排?教学评价如何实施?有人迷茫失措,有人焦躁不安。在任何灾难与困境中,我们都能看到教育应有的状态——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静下来读书,静下来思考,静下来面对,静下来担当,静下来勇敢前行。  相似文献   

9.
<正>熊培云曾经说过:“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然浮世喧嚣,纷纷扰扰,安静一下,不被打扰,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已经成为广大青年的心声。《大学》有言:“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虑,虑而后能得。”我们当于安静处,专注于提升自己,让心灵放松,让智慧沉淀,擘画未来,助力自我成长。“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世间熙攘,霄壤嬗变,当寻一方安静处,放松心灵。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的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的见解,不仅他的子孙可以从中获得教益,就是今天我们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诸葛亮的《诫子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细细品味,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和慈爱之语的家训。作者于篇首开宗明义,告诫子孙:人生在世,首先要“修身”、“养德”。“德”是做人之根基,诸葛亮自然也就把“立德”放在了首位,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重“德”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那么,如何才能“立德”呢芽答案是“静”与“俭”。曾子在所著《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说:思想清静,然…  相似文献   

11.
<正>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  相似文献   

12.
还学生一片静的时空,就是让课堂有相机适度的“休止”与“空白”,“让课堂出现一种灵敏的寂静的气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的时刻。”的确,张弛有度、动静相生正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教学辩证法。其实,学汉语最重要的就是默读,默读绝不只是不出声的读,而是用心去悟,去贴近、融合、揣摩、感悟文本。默读中的静谧恰恰是动态的生成过程。“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只有在这种静读中,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辐射,想像才能自由放飞,个性解读才能生成,我们所期待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才不是一句空…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第五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有:“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课文注释是这样说的:“【而后喻】(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细读原文,这条注释是不大符合文意的。我的理解是:“困于心,衡于虑”也好,“征于色,发于声”也好,都说的是一个人的一回事。那就是:人必须经过“困于心,衡于虑”、“征于  相似文献   

14.
压力与魅力     
有一个学生问老师:“为什么您给我们的总是压力而不是魅力呢?”问得好!一下子击中了要害。一位着眼于素质教育的老师,他给学生的魅力必定多于压力;而一位只关心分数的老师,他给学生的压力必定多于魅力。我们来看下面这例子。有位数学老师欢迎学生在课上提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5.
记得一位朋友对我说,他最欣赏苏东坡对写作的看法:行乎当行,止乎当止。意思是说写文章不要故意“摆架子”、“唱高调”,文章应该像流淌的泉水,顺着山势,时而急时而缓,时而低吟时而高歌。无独有偶,成尚荣先生在他的《形散而神不散:课堂教学的新秩序》一文中,也谈及了“行乎当行,止乎当止”这一观点,不同的是,成老师把这一观点引申  相似文献   

16.
《论语·乡党》末章云:色斯举矣,翔而后集。[予]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这是《论语》里最有特色也最难讲的一章。色斯举矣,集解引马曰:“见颜色不善则去之。”翔而后集,集解引周曰:“回翔审视而后止。”邢疏:“此言孔子审去就也。谓孔子所处,见颜色不善,则于斯举动而去之;将所依就,则必回翔审视而下止。此翔而后集一句,以飞鸟喻也。”朱熹注:“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人之见机而作,审择所处,亦当知此。然上下必有缺文。”[子]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  相似文献   

17.
发现闪光点     
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位老师在给学生批改作业时,发现一个学生的书写极其糟糕,字迹大小不一,歪歪倒倒。老师非常生气,想给他的作业定最低等。就在老师准备挥毫而就之际,他突然发现其中有一个字写得还不错。  相似文献   

18.
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灾害的消息传来,某校某班的学生议论纷纷。有一位教师来到课堂,发现学生老是安!静不下来,便十分生气,他厉声道:“快静下来,谁不想上课就请出去!又不是你家地震了,嚷什么嚷!”在老师的棒喝下。这个班的学生们安静下来了,  相似文献   

19.
有的人认为,课堂气氛一定要活跃,不能死气沉沉。安安 静静的课堂并不被多数人所认可。但我认为,一堂好课不在于 它有多热闹、多花哨,而在于它是否能激发学生去思考、去交 流、去想象、去实践。想要实现后者就需要课堂有“静”、学生 能“静”。  相似文献   

20.
记得有一次,我与孩子们玩耍嬉戏,玩得正起劲时,一个小朋友跑过来,迫不及待地 报告说:“老师,冬冬骂你啦!”我觉得奇怪,不相信地随口问道:“怎么骂的?”“他说知 道你的名字,喊你×××。”我笑着对他和身边的孩子说:“冬冬没有骂人,老师和你们一 样,都有名字,小朋友也可以喊老师的名字呀!”孩子们小声地重复着我的名字,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十分快乐地又追逐玩耍起来。之后不久,幼儿园来了一位新老师,班主任将她 介绍给孩子时,很具现代意识:“新老师的名字叫王丹丹,小朋友可以喊他‘丹丹老师’” 。这称呼新奇、浪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