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浅谈课文中插叙的作用江苏王其华插叙是在叙述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入另外的事件或片断,然后再回到原来的叙述上。这是一种重要的叙述方法,许多课文巧妙地运用了插叙,扩大了叙述跨度,丰富了叙述内容,使文章更加紧凑丰满,富于变化,曲折...  相似文献   

2.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叙述上存在着两种叙述意图,一种是张贤亮的,一种是章永Ling的。两种叙述意图的冲突导致了本叙述过程中的两次叙述危机,危机的化解既袒露了作的理念型化结构,也代表了意义,情绪大于形象的创作化类型,同时,后对前叙述意图的消解,又使本的叙述本身及其所要传达的价值意义呈现出颠覆性的变化,其意义指向为荒谬,风格指向为反讽。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小说成为一种鲜活生命力的艺术形式,随着“先锋派小说”、“意识流小说”、“新感觉小说”、“新写实小说”等小说流派的出现,小说的叙述方式也在不断演变。从刘索拉、马原、余华的叙述方式的革命,到王蒙小说内心独白、时序颠倒的叙述流动,到莫言感觉化、体验化的叙述狂欢,到方方、池莉、刘震云叙述低调的感伤……小说叙述结构的辐射、叙述语言的弹性和张力,叙述线条的多样性、叙述节奏的复合性,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小说的审美格局在不断变化,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扩展。  相似文献   

4.
康拉德的叙述特点十分引人注目。他打破了以往的叙述传统,在许多小说中运用了复杂的叙述角度和叙述技巧,在西方的叙事历史上,康拉德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黑暗的心脏》就是一部在叙述学上具有开创性和转折性意义的叙事作品。  相似文献   

5.
华裔作家丽萨·康创作的《离岸人》是由三重叙述分层组成的嵌套型叙事结构,故事外叙述层的异故事叙述者以外聚焦视角设置叙述框架,故事内叙述层的全知叙述者以零聚焦视角展现主人公的生活境遇,元故事叙述层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以内聚焦视角展现主人公面临的伦理困境与无奈之下作出的伦理选择。小说中的叙述跨层由叙述者或人物跨越自身所处叙述层并入侵其他叙述层产生,叙述者与人物的抗衡与牵制产生了一系列跨层冲突,不但导致文本解读的多重可能性,而且投射了现实世界中的移民政策、身份错位与文化冲突等族裔问题,引发社会深思。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小说的叙述方位灵活多变。在第一人称叙述中,作家巧妙运用第一人称叙述兼主角,第一人称叙述兼参与,第一人称叙述兼旁观,第一人称叙述兼全知等四种叙述方位。其中,第一人称叙述全知的叙述方位是新时期作家大胆而有益的新尝试。在第三人称叙述中,作家透过选用第三人称叙述兼旁观,第三人称叙述与人物视角相结合的叙述方位,使叙事更富客观色彩。  相似文献   

7.
当代欧美叙述理论经历了从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叙述学,向后现代叙述理论的转换,并且对结构主义叙述学进行了发展和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政治’化,跨学科研究.多元化。这三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8.
《左传》的卜筮叙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传》大量记录卜筮活动,在反映春秋时代的客观现实、绍介卜筮的同时,创立了独特的卜筮叙述模式。卜筮本身作为一套自给自足内部良性循环的符号体系而存在,它被一种规定的程序所控制、限定,在一定的仪式中体现其存在的意义。随着巫史主体地位的失落。卜筮叙述存在蜕变为形式,存在的意义消失退隐,衰败的卜筮叙述被迫走下神坛,充当起统治者障人耳目、愚弃民众的工具。由此导致了卜筮叙述系统的分化,《左传》对其进行了重新构建,借助卜筮叙述表达对历史及事件的态度,历史的卜筮叙述在这里不仅仅是作为过去一系列事实的呈现,而且作为既成事实的预言式展开进入我们的视域。它扩展了情节的张力。造就了结构的回环,增加了故事的弹性,对后来的历史叙述和虚构叙述作品均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伤逝》中存在一个叙述上的意象即“阿随”。从叙述学上讲,这个意象绝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意象,通过对它的叙述,至少在文本叙述节奏和频率以及在叙述结构上起到了延缓、转折和象征的作用。本文正是从阿随这个意象着手,通过对叙述时间和叙述结构的考察,来探究它在文本中的重要作用,以便能给我们尽可能多的思索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徐则臣的这个短篇讲述了一个中国人在国外短暂旅居期间的奇特经历,按说这种题材在我们这个所谓全球化的时代里并不新鲜,但读了这篇小说,我还是被徐则臣的叙述智慧所折服。作者以第一人称展开叙事,“我”既是叙述者也是作者的化身,这很容易营造叙述的真实感,但毕竟是常见的叙述模式。我要说的是这篇小说的叙述结构,正是在叙述结构上的别出心裁,才巧妙地生成了这篇小说精神意蕴的无限空间。  相似文献   

11.
《红旗谱》:一种契约范型--《红旗谱》的叙述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叙述学的角度看,本文认为:1、《红旗谱》力夺的叙述单位构成文本的功能层,推进文本的叙述流程.支撑作者的总体意涵;财夺的叙述节构成文本的迹象层,扩写文本的总体意涵;2、作者以毁约为支点,以契约双方经济关系的平衡与否构建文本的主框架,通过双方的契约行为的定义、方式、结果、目的和层次的异同,传达作者反权势和倚仗权势实施经济占有的总体意涵;3、正是这一总体意涵的顺利完成,使叙述单位1与叙述单位2构成了完整的叙述环链;叙述单位3虽然行为的目的略有不同,但其定义、方式、结果和层次与上述两个单元同一,且呈转了下文的叙述进程,三者应视为完整的叙述环链。  相似文献   

12.
静心的《迷旎花园》是一次小说叙事的有意义的实验。它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和单一视角的叙事模式,采用了大量主体性叙事及自由转换视角等新的表现手法,形成了特定语境中的场性叙述。这种方法大大改变了传统的叙事形态,使缺席的主体成为当下的在场,把原来的被叙述还原为主体性叙述。这种叙述大大增强了叙事话语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也大大增强了叙述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主体话语的出现,也最大限度地拉近了叙事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语言的亲和力知穿诱性.  相似文献   

13.
早期的戏曲如元杂剧,吸收了小说的叙事方式,将小说的一人(说书人)叙事,变为戏曲的多人(多个角色)叙事,于是,必须由多个不同叙述者才能构成的分层叙述、跨层人物叙述以及复合叙述者叙述等叙述手法,首先在戏曲中出现了。明清长篇小说的叙述分层等手法,就是向戏曲借鉴的结果。打通古代小说、戏曲的文体界限,探寻其叙事艺术相互交融的传承发展轨迹,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朱占青 《天中学刊》2004,19(4):52-55
《左传》在叙事上的成就非常突出,可以说是中国早期叙事作品的典范之作。《左传》同时采取了客观叙事和干预叙事两种不同的叙述模式,即为了确保历史叙述的客观性,叙述者在故事中极力“隐身”。为了实现价值引导和叙述客观性的统一,《左传》又采取了叙述与评论分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叙述的声音在沉寂多年后,又重新回荡在当代先锋小说中,但这并非时的复古,与传统小说相比,叙述的干预功能已有显不同,在叙述形式、叙述内容、释读方式上二出现了结构与反馈结构,真实与反真实,释读与反释读的悖谬。  相似文献   

16.
在记叙性的作品中,叙述与描写一样重要,不仅情节的展开需要叙述,包括人物的出场、层次的转换都主要依赖叙述。本节训练的终极目标,是想通过一个个的专项训练,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叙述的魅力,学习叙述的各种方法技巧,增强表达效果,增添语言韵味。  相似文献   

17.
文体,是个性化的文本,是作家内在的语言存在和表现方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绝对称得上是一位成熟的“文体家”。传达一种抒情性主导功能,是“萧红体”最重要的特征。一种悲凉蕴藉的情感构成萧红作品叙述的抒情基调,使貌似松散的外在结构具有了内在的统一性和整体感,以此为叙述方式的聚焦点,叙述的自由语体、叙述的题材选择、叙述的限制视角、叙述的情节结构和叙述的情调模式等五个方面互相关联,营造出萧红“散文诗式”小说特有的情致和韵味,也铸就了“萧红体”的基本风貌。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无机化学元素叙述部分教学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论述了元素叙述部分的教学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多种原因,提出了改进元素叙述部分教学的几种做法和意见。  相似文献   

19.
才子佳人的叙述模式从清末民初开始,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大团圆的结局被打破,叙述对象与情节类型也在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的面目,直到当代,这种模式真正融入了世俗化的叙述中。成为一道或隐或现的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20.
伍艳萍 《广西教育》2013,(47):121-123
奥斯汀成功地将“真实”、“模仿自然”、“理性”、“朴素”、“教化作用”等文学思想融入小说创作中,丰富了小说的艺术,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她创作了结构完整的小说,成功地运用了艾弄尼;继承菲尔丁的全知的第三人称叙述模式和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第一人称叙述模式,成功发展了全知的第三人称叙述与有限的第三人称叙述相结合的模式,其小说已经具备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