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凡是报刊上专门登载某类稿件的一部分篇幅,统称为专栏。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华日报,专门设有一个社会服务处,相当于现在的群众工作部或读者来信组,报纸版面上设有“社会服务”专栏,同“副刊”共占一个版面。当时的“社会服务”专栏,相当现在的“读者来信”专栏。为社会服务,也就是为读者服务,解答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社会服务处除通过报纸联系群众之外,每天还要接待不少来访的读者。“社会服务”专栏除回答读者法律、医药、寻职、求学等方面的问题外,还为读者代购书刊、车船票等。河南日报1949年6月1日创刊后,设有读者来信组,报纸版面上辟有“大众往来”专栏。1954年一年内,“大  相似文献   

2.
《读者来信》和《答读者》近来报纸上的读者来信又增多起来了,许多报纸都辟了专栏刊登读者来信。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我们的报纸进一步加强了同群众的联系。翻开一些报纸的《读者来信》专栏加以比较,就会发现其中好像有一个为大家所共同遵循的格式。从  相似文献   

3.
一些报纸都设有《读者来信》专栏。这个专栏一般都很受读者欢迎。但是,感到有个不足之处,就是提的问题不少,“回音”却不多。例如一封批评信,读者的一个建议,报上发表  相似文献   

4.
由于职业关系,我常常翻阅各家报纸的《读者来信》专栏。有一个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就是“读者来信”的时效性问题。报纸对新闻的时效比较重视,但“对读者来信”的时效,有相当多的编辑人员就不那么重视了。不少报纸把“读者来信”当成“长效稿”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园地里读者来信这朵花越开越盛。近几年来全国评选的好新闻,读者来信都占有一定的比重。安岗同志说:“在社会主义报纸读者问题的研究中,第一位重要的应该是研究读者来信。”如何经营好报纸的读者来信专栏,以我之  相似文献   

6.
读者来信的特点在于包含反馈信息,也就是说,它不是由传播媒介向读者,而是由读者向传播媒介,提供议论和意见。报纸、杂志上刊登读者来信的专栏以及电台、电视台的来函节目,至少使某些人在某些时候能获得向公众和传播媒介表达不同观点的机会。这个栏目具有社会“安全阀门”的价值,而对传播媒介自身立场来说,有时也能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读者来信专栏由编辑或社论撰稿人主管,而其具体任务通常则由新来编辑部的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7.
“读者讨论”是报纸进行宣传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我们“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的鲜明体现。最近一段时间,报纸上的读者讨论有了新的发展:原来是偶一为之,现在办成了定期专栏,讨论话题也海阔天空,上自国家政策,下到生活小事无所不包。版位也越来越重要:原来一般是放在“读者来信”之类的群工版,如今许多讨论也堂而皇之走上头版。拿上海几家报纸来说:《解放日报》在双休特刊上展开了“大哥大应不应当进入校园”的讨论;《人民日报·华东  相似文献   

8.
北京日报于1952年10月1日创刊之后,就很重视读者来信工作。设立群众工作部,主管通讯队伍的建设,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在版面上,则设立“读者来信”专栏。这个专栏从各个方面反映群众的呼声、意见、建议、要求;表扬好人好事好风尚;开展批评、为社会伸张正义,也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信息,介绍科学常识,为读者生活提供方便。“读者来信”专栏设在二版下部,通栏52行高,每天见报。每次可容纳3000多字,约五至  相似文献   

9.
我每天都要翻阅一下报架上的各类报纸,但总免不了有专栏图案上的错别字跃入眼帘。专栏图案错别字,中央级报纸有,地方报纸也有;党报有,专业、企业报纸也有。这些错字并不是一些深奥少见的字,而是一些常见多用的字。如有家省级法制报将“考”写成“(?)”,一家地委机关报把“比赛”的“赛”一撇一捺都丢了。每每看到这些字,作为同行,我确实感到不安。报纸,从文字学讲,是现代汉文字的教科书。因此,报纸专栏图案文字不仅要规范化,更  相似文献   

10.
中央和地方报纸,都辟有《读者来信》专栏。唯人民日报的《读者来信》专栏办得较好,已成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人民日报的《读者来信》专栏,不但篇幅多,坚持每周的星期六有一整版、星期三有半版多,而且各版经常刊登《来信》外,还以丰富的内容,精心的编排吸引读者。各种小专栏  相似文献   

11.
署名小言论,也称专栏小言论,就是指设在报纸要闻版的短小的群众性言论专栏中发表的新闻性较强的小型言论。一般四五百字,短则二三百字。1978年1月《哈尔滨日报》创办第一个小言论专栏“大家谈”。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家报纸大都设立了这类小言论,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河北日报》的“群言堂”、《四川日报》的“巴蜀小议”等,都发表了大量读者喜闻乐见的小言论。  相似文献   

12.
报纸上的读者来信,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新闻体裁。据了解,报纸上的读者来信专栏或单独发表的来信,往往较之某些一般的新闻报道对读者更具有吸引力。群众为什么爱看读者来信?一个因素是,读者来信大都是读者亲身经历过的,或者是在现场目击的事实,广大群众读后有亲切感。更重要的原  相似文献   

13.
由于职业关系,我常常翻阅各家报纸的《读者来信》专栏。有一个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就是“读者来信”的时效性问题。报纸对新闻的时效比较重视,但“对读者来信”的时效,有相当多的编辑人员就不那么重视了。不少报纸把“读者来信”当成“长效稿”处理。去年10月,湖北襄樊市和襄阳县两家化肥厂发生了一起产品短斤少两、坑害农民的事件。襄阳人民广播电台的两位记者采访后,分别向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新闻单位发了信,同时也在本台播发了。这件事引起了当地市、县两级人民政府的重视,立即组织调查组深入调查,  相似文献   

14.
我每天都要翻阅一下报架上的各类报纸,但总免不了有专栏图案上的错别字跃入眼帘。专栏图案错别字,中央级报纸有,地方报纸也有;党报有,专业、企业报纸也有。这些错字并不是一些深奥少见的字,而是一些常见多用的字。如有家省级法制报将“考”写成“”,一家地委机关报把“比赛”的“赛”一撇一捺都丢了。每每看  相似文献   

15.
六十年代初期,报纸上的“读者来信”又多了起来。许多家报纸都设置了专栏刊登读者来信。1964年春夏之交的一天,胡乔木在评读报纸的时候说:“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我们的报纸进一步加强了同群众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我常读报纸,对报上的《读者来信》专栏尤其关心。我发现,读者来信的“调查汇报”或是“调查附记”中,总有这样的字句:某某人来信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这“基本属实”实在令人费解。《汉语词典》对“基本”一词的解释,是“大体上”的意思。作为调查的“附记”或“汇  相似文献   

17.
为了贯彻依靠群众办报的方针,有一部分报纸开辟过“读者来信”版,反映广大读者的呼声、建议和要求,曾受到读者的欢迎。可刚办几期,就悄然无声了。关心的读者,还写信到报社询问是怎么回事。有的报纸宁愿不断出整版广告,也不编发一期“读者来信”,使读者感到很费解,有的表示明年不再订这样广告充斥版面  相似文献   

18.
2003年9月8日,《经济日报》在头版二条的显著位置刊登了一封题为《铁路会不会拖小康建设后腿》的读者来信,并配发编辑点评《我们能无动于衷吗》。这是多年来在报纸上很少看到的喜人景象,令读者为之感动。读者是报纸忠实的受众,报纸理应充分反映读者的建议和呼声。很多报纸开辟了《读者来信》专版,使之成为连接读者的纽带和桥梁。但是,往往一些很有新闻价值的“读者来信”,却被圈在了固定的专版中,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影响了“读者来信”作用的发挥。“读者来信”是一座“新闻富矿”,尚需慧眼的编辑们去开采。《经济日报》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  相似文献   

19.
有独特个性,上乘水平的专栏、专刊是报纸的“拳头产品”.实践证明,一个好的专栏,可以吸引一批读者.难怪有位老报人曾经说过:“专栏、专刊,半壁江山.”没有专栏,报纸缺少个性;没有专栏,就好像电影没有特写镜头一样,使人感觉平淡乏味.当然,要使所有的专栏成为“拳头产品”是不可能的,但一张报纸若有一至两个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专栏,报纸将增色不少.那么,报纸如何办好专栏,使它成为“拳头产品”以吸引读者,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0.
《河南日报》一版的《纵横谈》专栏,专门刊发就实论虚的小杂感和随笔。“短”,是这个专栏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已编发的文章,大多是三五百字,最短的仅180字。作者有感而发,直抒胸臆,三言两语,就把自己独到的见解直接贡献给读者,可以免去搜肠刮肚、寻章摘句之劳;读者不必掐头去尾,层层剥皮,马上就领会了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可以免去翻山越岭、沙里淘金之苦。所以,许多读者来信对这些文章表示赞赏。怎样才能把这种文章写得短些、再短些,做到“文字虽少,精髓犹在”,取得“少着几字尽得风流”的效果呢?笔者根据自己编辑《纵横谈》专栏的体会,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首先需要作者在写作时能抓住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