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际交往中,人际称谓语是日常交往最经常发生的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汉语人际称谓语具有极为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现实生活中常常可以发现很多称谓并未根据相对年龄,地位,性别等特征来确定的现象,而人们倾向于选择对被称谓者起到积极作用的正偏离人际称谓语,即"称谓正偏离"的现象。文章试图描述该现象的表现形式并分析造成此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传统女性社会称谓语和新兴女性社会称谓语这两大类女性社会称谓语进行描述,归纳其特点,比较得出现代汉语女性社会称谓语发生的变化和产生变化的原因,认为社会地位、伦理价值观的变化,网络的普及以及"人云亦云"的思想造成了现代汉语女性社会称谓语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歧路灯>一书称谓语丰富庞杂,而"老"在其称谓语中的用法更是丰富全面,成为全书称谓语系统的一大特色."老"在姓名称谓、亲属称谓、拟亲属称谓、排行称谓、身份称谓中均见使用,本文将着重对这些用法进行归纳,并简要分析其在语言交际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义乌市农民工称谓语使用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义乌市农民工配偶称谓、陌生人称谓及雇主妻子称谓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受城市称谓习惯影响,农民工的称谓语使用呈现偏离乡村社会称谓习惯、趋同于城市社区称谓习惯的倾向.适应生活环境的需要和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是农民工称谓语使用变化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5.
搜集166个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过的有关女性的社会称谓语,分别对它们的概念、类别、特点进行考察。最后,归纳它们所折射出的现代女性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汉语称谓语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得体地使用称谓语是成功交际和语言文明的重要标志,零称谓作为汉语称谓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发挥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主要探讨了称谓语中存在的"零称谓"的现象,并对这种现象存在的场合以及存在这种"零称谓"现象的原因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7.
在任何语言的交际中,如何称呼对方,都是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称谓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社会现象。六十年代以来,称谓语问题日益受到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和重视。我国学者中,陈原、赵元任、祝畹瑾、顾曰国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汉语称谓语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中,欧文·特里普,以及Braum等详细介绍了西方称谓语的使用情况。本文探析了中英称谓习俗及其文化差异,使我们认识到:中英文化中的称谓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反映出人的社会属性,人际关系价值取向,同时也反映出整个社会的格局和价值观念;称谓语与社会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称谓语是指说话人在语言交际中用于称呼受话人而使用的人称指示语.称谓语非常具有民族特色,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的称谓语数量和指称也不尽相同.称谓语主要可以分成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大类;汉语中各种称谓名目繁多,而英语称谓则数量较少.中英称谓语的巨大差异是中英文化在语言层面上对社会等级权势、宗法观念、血缘亲缘关系及个体社会地位的投影与折射.本文试图通过对中英称谓语的比较对中西社会等级制度、宗法观念、性别差异、血缘姻缘的渗透及其价值取向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英汉称谓语及其文化蕴涵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称谓语存在着许多相似性与差异,文章从英汉称谓用语、禁忌、委婉语等方面对其进行比较,以期挖掘出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包丹凤 《考试周刊》2010,(42):29-30
称谓是人与人之间某种关系或人的某种身份的指称,是一种语言和文化现象。近几年来,流行称谓语“美女”似乎大行其道,在多数社会交际场合都可以寻觅到其踪迹,大有取代“小姐”“女士”等传统女性称谓语的势头。本文试对“美女”称谓语流行的表现及原因进行一些语言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2.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千谒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应用文体,从应用文的实用效果来看,这种文体的真正成熟应在宋代。本文通过三苏的干谒文,兼与唐代干谒文的比较,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三苏干谒文的成功之处,即构思纡徐婉曲,曲折往复;自我展示,恰如其分;言辞得体、不卑不亢。  相似文献   

17.
论“硬新闻”的“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硬新闻”写“软”,成为白热化的新闻竞争中非常重要的新闻业务问题。软化硬新闻,要把理论认识和新闻实践统一到党性与群众性相一致上来,找准党的要求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关键在于确立一个新而巧的新闻主题。硬新闻软化到位的标志,是广大读受看报道。  相似文献   

18.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9.
钟嵘《诗品》中的"滋味"说体现了其诗歌审美理论,在古代诗论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滋味"说吸收了前人"味"论的文艺思想成果,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五言为体、抒情写景的详切充分、追求"自然英旨"、"风力"与"丹采"的具备等方面,它对后世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古代的诗歌创作和批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