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7年芦沟桥事变爆发后,作为我党领导的左翼文艺运动中心地的上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转折。“左联”自行解散,“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论争停息,左翼作家丁玲、艾青、田间、周扬等纷纷投奔抗日民主根据地,郭沫若、茅盾、田汉、夏衍、阳翰笙等先后撤离上海,辗转到重庆、桂林以及香港等地,以笔作枪,积极从事革命文学艺术活动,成为这一时期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2.
忆茅公     
我做编辑工作,曾得到茅盾先生许多教诲。在茅公逝世后的日子里,这些往事不断地从我的脑海中浮起,特别是茅公那平易近人,诲人不倦,对青年倾注着火一般的热情的感人精神,更激起我无限的怀念。我认识茅公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底,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太平洋事变,茅公从香港撤退到桂林,随后,又从桂林来到重庆,蛰居于重庆郊外的唐家沱。  相似文献   

3.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一个月后,夏衍、蔡楚生、司徒慧敏和金山等人,从已沦陷了的香港,偷渡海洋,登岸澳门,先后经台山、玉林、桂林等地,辗转到了重庆.而另外一路人马,在廖承志与中共中央南方局安排下,于伶、章泯、宋之的与茅盾、邹韬奋、柳亚子等,以及“旅港剧人协会”的全体人员二百余文化人,化装从香港进入广东东江抗日游击区.  相似文献   

4.
如果细细检读那个时候茅盾和胡风的有关文字,不难发现他们对李长之“天才”言论的驳斥。就是说,“李‘天才’”的贬称,在鲁迅给胡风写信之前好长时间内,已经流行于鲁迅、茅盾、胡风他们这个文人圈子里了。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我国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诞辰10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根据茅盾在桂林创作出版的名著摄制的20集连续剧《霜叶红似二月花》。这里,就我所知,介绍《霜叶红似二月花》(以下简称《二月花》)一书在桂林出版前后的一些情况。1941年12月初,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开始搜捕我抗日爱国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士。在党的精心安排下,茅盾夫妇同廖沫沙、叶以群、胡仲持等五人组成一批,化装化名秘密离港,经历了重重困难,通过日寇的封锁线和敌占区、游击区,于1942年3月9日安全抵达桂林。茅盾到桂林后,得到邵荃  相似文献   

6.
忆康德     
1939年的冬天,我作为“国新社”的记者在鄂中游击区转了几个月之后回到重庆,这个当时的陪都不仅在季节上是雾重庆,在政治上更加是雾重庆,阴霾、晦涩,看不到一点阳光,很想摆脱这些极度的沉闷。有一天,邵阳《力报》的总编辑严怪愚介绍张稚琴来找我,约我去桂林《力报》作战地特派员。同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出版研究年会在桂林阳朔召开,对我来说,旧地重临,今昔对比,更加触景生情。记得良友复兴图书公司在沪遭日寇无理查封后,1942年冬,自孤岛的上海内迁桂林。当时在这个“山水甲天下”的小小桂林城里,书店和出版社突增至120余家,大中小均有。著名作家茅盾、巴金、欧阳予倩、张天翼、邵荃麟、艾芜、熊佛西等群贤毕至。三家规模较大的印刷厂(上海迁来的“科学”,湖南迁来的“西南”,当地原有的“建设”),提供了出版书刊的有利条件;洋纸进不来,买不到,本地和邻省盛产土纸,质量  相似文献   

8.
经不住我的再三“逼迫”,儿子终于决定从韩国回国发展。不过,他去的时候是一个人,回来时却是三个人。除了小孙子永泰,他还给我带回来一个会讲汉语的韩国媳妇朴恩贞。  相似文献   

9.
这个月广州,下个月上海,第三个月深圳……把这条路线连接起来,就成了一个图,一个新闻记者的活动路线图。甭说,还真有那一类记者,专靠一张“采访图”决定自己动向的。他们的路线图不外以下几种:一是根据节令定路线,春天去昆明,夏天飞哈尔滨,冬天瞄上海南。他们就像一只“候鸟”,其线路一依节令炮制。二是根据自己“走过”没“走过”划线。上次去了天山,这次就要去  相似文献   

10.
这个月广州,下个月上海,第三个月深圳……把这条路线连接起来,就成了一个图,一个新闻记者的活动路线图。甭说,还真有那一类记者,专靠一张“采访图”决定自己动向的。他们的路线圈不外以下几种:一是根据节令定路线,春天去昆明,夏天飞哈尔滨,冬天瞄上海南。他们就像一只“候鸟”,其线路一依节令炮制。二是根据自己“走过”没“走过”划线。上次去了天山,这次就要去拉萨,中国大陆30个省份,依次跑个遍,游山玩水,公费旅游。三是根据自身需要决定路标。比如,南方某地3月有个新闻发布会,北方某地4月又  相似文献   

11.
由上海图书馆、上海作协、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共同主办的“茅盾生平图片展”3月5-9日在上海图书馆新馆第一展览厅隆重举行。展览采用编年形式,展出图片400余幅,全面反映了文学巨匠茅盾各个时期的文学创作和革命活动。展览还陈列茅盾部分手稿如《子夜》、《虹》、《锻炼》、《清明前后》,以及茅盾著作的早期版本和研究资料等。  相似文献   

12.
茅盾同志离开我们匆匆去了!俗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沈老离去时已是八十五岁的高龄了,但我们仍觉得他实在是去得太早了:未来漫长而艰苦的革命征途,多么需要这样为追求真理而战斗不息的  相似文献   

13.
农民报何去何从?“生存还是毁灭?”这是当前农民报面临的严峻问题。国内办了几十年的农民报,“逃难”的“逃难”,死亡的死亡,挣扎的挣扎———一幅大浪淘沙的景象。福建、江苏、辽宁、贵州、重庆等省市的农民报改换门庭,去城里淘金。据最新消息,湖南农民报也决定明...  相似文献   

14.
聚会上,认识了一对男女,相貌出众,谈吐不俗,使我们顿生相见恨晚之感。朋友们一致认为,这两人可以吸纳进朋友圈,我叹气:“凭他们的姿色才气,这里哪能留得住他们?最后还不是去北京了?”  相似文献   

15.
黄宗英的采访作风和我们许多人的习惯作法不一样.她到一个地方去,首先是交朋友,广泛关心采访对象的工作、生活和疾苦,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苦”,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她说:“不能小瞧这些人。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我们人民的正义感,也可以看到希望。”“凡是我采访的人物都是我的好朋友,多少年不变。如今我的行李还放在河  相似文献   

16.
潜离重庆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变本加厉地追害共产党和爱国民主人士,疯狂地破坏进步文化事业。韬奋在重庆先后接到来自昆明、成都、桂林、曲江、贵阳等地的电报,说当地的生活书店分店被国民党政府无理封禁了。对此,韬奋再也按捺不下心头的怒火,决定离开迷雾笼罩下的重庆。这时。他接到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定于2月24日报到的通知。2月23日黄  相似文献   

17.
江右办报记     
1941年时,我在桂林《力报》作总编辑,王造时先生在重庆出席参政会回吉安,途经桂林,约我在乐群社相见。他告诉我他在吉安办了一份《前方日报》,没有人负责编辑部,想请我去作总编辑。当时我正同桂林《力报》的社长有点小小的不愉快,因此很快答应了。我们讲好每月工资叁百元,他回吉安之后,马上寄旅费来。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一百周年,又是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成立60周年。当年曾经在桂林战斗过的许多文化工作者,一谈起桂林“文化城”那段往事,都不会忘记周恩来情系桂林抗战文化,更不会忘记周恩来对文化人的亲切关怀。早在1938年武汉、广州沦陷前夕,周恩来就注视着桂林这个阵地,认为此后桂林的地位很重要,于是决定在桂林设立八路军办事处,派李克农任办事处  相似文献   

19.
王仰晨与曹禺两位先生的交往,如果算上他们晚年失和的一段时间,大约有五十五年历史。这里所说的“晚年失和”,也许并非确切,下文将会谈到。据王仰晨回忆,他与曹禺相识于话剧《北京人》初版之前,那时曹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王在南方印书馆(从上海迁到重庆)的印厂任工务主任,曹曾有信与他商讨剧本的出版时间。那个剧本,好像写作于1940年,1941年由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这家出版社是巴金先生主持的,王与巴金相识,大约是在同时稍晚。王曾在旧文中说到,1943年秋在桂林,巴金曾兴致勃勃地邀他去观看《日出》的上演,曹也曾多次向他盛赞巴金。4…  相似文献   

20.
坚强的战斗堡垒——桂林分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化城桂林,有一条并不太长却开设着众多书店、出版社的文化街,这就是桂西路。桂西路中段有一家门面不大的店面,一扇折叠门前挂着一块黑底白字的油漆招牌,上书“新华日报桂林营业处”几个大字。这就是在广西颇有影响的新华日报桂林分馆所在地。进门左侧贴有“抗战的号角”和“人民的喉舌”两条大标语,右侧设置一个固定的贴报栏,许多读者常凑过来如饥似渴地阅读《新华日报》,了解国内外大事和中共的抗日政策及其对时局的主张。傍晚时分,店堂里更是被读者挤得满满的,争相阅读和选购重庆新华日报总馆图书部印行的书刊和其他进步书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