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参≠教案     
“教参”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教参”的作用贵在一个“参”字,即“参考”之意。若偏离了这个准则,则“教参”未必能起到应有作用。 第一,“教参”是有关教育专家、教研人员,依据教学大纲、教材编制的教学参考资料,它对指导教师的教学具有比较普遍的适用性和参考性。说“教参”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参考性,是就教材的整体结构和教法的一般特点而言的,  相似文献   

2.
读罢仝建设《取消语文教参如何?》(见《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第1期)一文 ,初觉耳目一新 ,拍案叫绝 ,但冷静思考 ,我觉得我们一方面寄希望于“教参”的编写者在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和优秀语文教师建议的基础上 ,迅速编写出版理想中的“教参” ;另一方面 ,我们决不能坐等 ,要放开眼光 ,创造性地灵活运用。一、吸收。无论哪种“教参” ,毕竟都是由资历颇深的专家、学者、教师编写的 ,有很多东西值得借鉴、吸收 ,为我所用。如对教材重难点准确的把握与分析 ,对作家及作品写作背景的介绍 ,“教学建议”中对“教学设计”的建议 ,特别是优秀…  相似文献   

3.
与同事谈对教参的看法时,通常会听到这样的议论:“教参没看头”。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教师没能从教参中找到他们想找的东西。事实上,教参编写者在编写教参时总是不自觉地将立足点放在“我们要告诉教师些什么”上,很少考虑“教师想从教参里得到些什么”。尽管教材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教参几十年来还是一副老面孔,它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新的课程标准推出了大批新教材,而要用好这些教材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参考书。理想的教学参考书应包含“教材编写意图”、“可选教学活动”、“可选教学流程”、“教学活动开发指向”、“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4.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参考资料(包括教学参考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年轻教师以教学参考资料为模本,学习教学方法,规范课堂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以教材为主、教参为辅,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故教材和教参,就像教师的左臂右膀,帮助教师将知识顺畅地传达给学生。在教学参考资料的实际运用当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其与教材的关系。过分依赖教参,照搬教参,而脱离课堂实际,那是僵死的教学;眼中只有教材,忽视教参,将使教学固步自封,无法引入新的教学元素。故教材、教参应相辅相成,融汇渗透。此外,教师在使用教学参考资料时,还要与学情以及自己的教学水平相结合。只有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有针对性地使用教学参考资料,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本期从“实例”“经验”“理论”三个层面,分析如何正确使用教学参考资料,希望能对教师的实际操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教参之于教材的最大价值在于填充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空档。它通过教材内容教学化的转换从而实现了教材的增值,所以,我们从教材内容教学化的角度来审议教参,教参在教学要求的设定、教材说明、文本解读、教学设计的建议等方面还是有一些值得思考、有待改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自从《廉颇蔺相如列传》被选人教材以来,该文的教学实践大都受“教参…‘智勇论”教学指导的影响,“教参”中明确指出“在‘完璧归赵’的欺诈和反欺诈斗争中,突出了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勇敢及不畏强暴”。  相似文献   

7.
教材之于教学,犹如布料之于裁缝,仅是一种可供运用的材料和依据。教材为我教,而不是我教教材。教师应当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师可以变更教材体系,可以增删教材内容,可以调整教学重点,可以自编教材,尤其是对待“教参”,更应持灵活态度。但在许多教师的教学中却对教材、“教参”之类的东西过于盲从,甚至成了教材、“教参”的奴隶。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题为《行道树》的散文。作者是台湾著名散文作家张晓凤。课文的大意是: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的家在山上,  相似文献   

8.
有许多新教师视“教参”为法宝,他们备教案,实为抄“教参”。更有甚者,有的老师拿着“教参”上讲台,照本宣科。因此,课堂教学死板,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这是造成教学质量低的原因之一。 “教参”的“前言”中明确指出:编写教参的目的“主要是供教师参考,帮助教师掌握和使用教材,提高教学质量。”显而易见,“教参”并非教案。 就“课文说明”一栏而言,这是“教参”的主体部分,它是在帮助教师了解课文概貌的基础上,着重帮助教师把握重点,解决难点,抓住特点。至于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按照怎样的教学程序进行教学,“教参”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情”来编写教案。另外,教学过程中问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人教社1998年12月第1版)《庄暴见孟子》一文,对“独乐乐,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中的“乐”字的注释,在文理科教材和教参中有很大的差异。文科教材教参中, “独乐①乐②,与人乐③乐④”“与少乐⑤乐⑥,与众乐⑦乐⑧”的注释,分别为①③⑤⑦处“yue”“奏乐”;  相似文献   

10.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材实际上有两套;课本(教科书)和“教参”(教学参考书)。但发到学生手里的只有课本,“教参”只能让教师独有,且一般对学生封锁着。近年来,我改革这种封闭式教学方式,把“教参”发到每个学生手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体会到,把“教参”交给学生至少有以下一些好处:  相似文献   

11.
梁昌辉 《师道》2010,(10):23-25
教参一般是由教材的编写者来编写的,既有对整册教材的说明,又有对每一篇课文的具体指导,包含一课的教学要求、课文的分析、教学建议和相关参考资料等内容。教参由教材编写者来编撰,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教材选人的鲁迅《故乡》,笔者教学数次,历用了“人教版”新旧几种教材及相应教参。教参中对“精神故乡”中“先前”杨二嫂的形象,观点一致认为“‘豆腐西施’,充当招徕生意的广告……”笔者尽管理解水平有限,但从《故乡》思想内容“表现人性扭曲”的主题角度出发,实不能与教参说法苟同。现以作文与同行教者共同商榷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与同事谈对教参的看法时,通常会听到这样 的议论:“教参没看头”。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教师没能从教参中找到他们想找的东西。事实上,教参编写者在编写教参时总是不自觉地将立足点放在“我们要告诉教师些什么”上,很少考虑“教师想从教参里得到些什么”。尽管教材换了一茬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美术课教学中 ,我们习惯于依赖教参和教科书 ,教学实施按教参规定的任务和目标去“教教材” ;新课程将美术和音乐合科为艺术课 ,教学实施中我尝试着努力去“用教材” ,将艺术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 ,并根据自身素质、教学风格和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去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前不久 ,我们学校举办“新课程论坛”教学观摩展示会 ,我开设了艺术新课程“线的情感”教学公开课。我用“组合与重构”的方法对这堂课的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 ,并通过“链接”的办法超越了教材内容的局限性 ,获得与师生生活和多学科知识的联系与综合 ,使教材…  相似文献   

15.
“教学参考书”(简称“教参”)是“按照每册教科书的内容编写的辅导教师教学的用书”。语文教参是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多数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常用的工具书。本文试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参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参考书,是小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三件法宝,离开这三件宝去进行教学简直寸步难行。特别是“教参”,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教学进度、授课方法、重点难点的处理和安排,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教参”的作用贵在一个“参”字,即“参考”之意。若偏离了这个准则,则“教参”未必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小学教师中级职务培训实践跟踪考核中,我们深入到学员任职校听课,发现了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全盘搬用“教参”上的教例,简直一字不差。试想这样照搬“教参”能给教学带来多少益处呢?虽然这是个别现…  相似文献   

17.
袁建 《师道》2003,(3):36-37
在备好的教案“余粮”将尽时,我想起我的“亲密伙伴”———教参,却发现那本封面泛黄、边角起皱的教参莫名地“失踪”了。我像一下子没了依靠,备课、上课、评讲试卷全赖它呢!我把抽屉里的东西胡乱翻倒在地乱找一气后却还没见着它的踪迹,未免有些沮丧,坐在那儿发愣,那躺在桌上的教材陡然成为“陌路人”,我和它的距离倏地被拉大许多。向同学科的老师借吧?他们和教参的关系也那么亲近,我又何必横刀夺爱?心里忽有些不甘———没了教参我会寸步难行?我不信。主意打定后,我开始备课。手头就一本教材,动起笔来方觉行笔艰涩,大脑中空…  相似文献   

18.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参”),对于教师理解教材、把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掌握基础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广大教师称它为“良师益友”,一点也不为过。然而,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这套教参的弊端逐?..  相似文献   

19.
别了,教参     
在教案“余粮”将尽时,我想起我的“亲密伙伴”——教参。此时我却发现我的老朋友,边角起皱的教参莫名地“失踪”了。我一下子没了依靠,备课、上课全依靠它呢!我把抽屉里的东西倒在地上乱找一气,却还没发现它的踪迹。我未免有些沮丧,坐在那儿呆呆地发愣,那天天躺在桌上的教材陡然间成为“陌路人”,我和它的距离倏地被拉大了许多。向“走同轨”的老师借吧?他们和教参的关系也那么亲近,我又何必横刀夺爱呢?心里忽然有些不甘——没了教参我会寸步难行?我不信。主意打定后,我开始备课。手头就一本教材,动起笔来方觉行笔艰难,大脑中空洞得没谱,哪…  相似文献   

20.
《与陈伯书》“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一句中的“才为世出”,由于教材与教参的解释不同,我谈谈自己的看法。教材注释“才为世出”曰:“才能是当代仅见的。”从字面上理解,“为”宜是动词(判断词)读wèi,译为“是”。而教参(人民教育出版社同时出版)则指出:“‘为’应该读wèi,介词。”教参在认为“为”字为介词的同时,又指出这个句子“是两组典型的对偶的六旬”,“勇,冠三军”宜同“才为世出”相对。很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