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目的要求: 1、通过实验认识物体—液体、气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初步知道科学认识的基本程序: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经过思考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到经过实验验证的科学结论。 3、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仪器设备: 每实验小组(4人一组):1、有橡皮塞的小玻璃瓶三只,瓶盖上插入玻璃管,内分别装入染色的水(红色)、酒精(蓝色)和煤油。 2、带橡皮塞及玻璃弯管的小烧瓶—只,玻璃管中滴入一滴红墨水。(以上第一教时用)。 3、木板、大头针(或铁钉)、垫片、铁丝、铜丝、铅丝、酒精灯、镊子、火柴等。(第二教时用) 教师:水槽、热水、小“喷泉”装置、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瘪乒乓球。  相似文献   

2.
小学自然第七册第36页,要求实验者自己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究竟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本人通过多次实践,制作出了气体热胀冷缩实验演示器如图1-(a)所示,能很容易地证明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a.制作方法:①取一根玻璃导气管,一端拉成长约5cm的细尖嘴。②将细尖嘴一端弯成∽形,另一端扩口,套上透明胶头,制成一支∽型尖嘴透明胶头滴管即可。b.特点:实验操作方便,实验效果显著。滴管式便于吸入少许红水到演示器内,透明胶头便于观察胶头内有无气体以外的物质。c.作用:证明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d.使用方法:①用气体热胀冷缩…  相似文献   

3.
在科学课的试教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在教学四年级上册《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一课中,学生们知道了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都设想水和空气也是这样,并设计了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在验证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时,许多同学都设计了用小气球封住空塑料瓶的瓶口,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现象。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放入热水中,小气球就会鼓起来。(如图1)放入冷水中,小气球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如图2)当我正准备引导学生得出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第七实验小组的同学惊奇地向我反映,他们的小气球…  相似文献   

4.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可以巧用气球做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具体方法如下: 找一只500毫升的医用盐水瓶或酒瓶,先在瓶内灌入3/4以上的热水,使瓶内温度升高。倒掉热水,立即将气球套在瓶口上并用线扎紧,尽量做到不漏气(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5.
小学<自然>讲"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安排了两课时,而气体的这一性质的实验观察,是重点之一,又是难点,教材专门安排了近一课时进行教学,本人通过教学实践,认为教材设计的观察实验都有必要改进.  相似文献   

6.
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二)》一课时,我们的教学实践是这样的: 1.教师在课前安排好学生分组情况,每4人为一小组。 2.教师将准备好的材料提前分配给各组,尽量使每位同学都能独立实验。  相似文献   

7.
第一部分 :课时计划  学案课题 :磷及其化合物学习目的 :1、掌握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以磷、氧、硫、碳等为例 )。2、理解磷及其化合物的结构衍变与相应性质。3、培养创新思维和推理能力 ,增强唯物辨证法的观点。学习方法 :主体主动研修 ,主导指导提高。研讨重点 :磷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研修难点 :无机笼状物演变为笼状有机物。学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主体 :武汉中学高三某班全体同学教学用具 :(1 )实验仪器、药品 ;(2 )分子结构模型 (两人一盒 ) ;(3 )投影仪等。[教学程序]一、实验演示 ,导入新课[研讨题 1 ]由《必修本》第一册P .…  相似文献   

8.
热胀冷缩现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但热胀冷缩在日常生活中的可见度又极低,为了让学生“眼见为实”,我们利用各种实验材料,作了多方面的尝试。1气体热胀冷缩现象用一个吹过的气球,吹一点气,使其在半瘪的状态,然后将其浸入热水中少许,取出,气球比原来鼓胀多了。是什么使气球鼓起来了,结论不难得到,是气球内空气的热胀效应造成的,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放在冷水中稍浸,球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则为气球内空气缩小的原因。如图1所示。2液体热胀冷缩现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我们也可利用温度计模型来做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不仅现…  相似文献   

9.
小学自然第一册(热胀冷缩)一课中,要求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因为气体是一种看不见的物体,不通过实验,学生不易理解,达不到教学目的。采用下面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效果直观、明显。1实验材料500mL烧杯1个.塑料水槽1个.中心打有孔的橡胶塞1个,150m  相似文献   

10.
巧用输液器     
1、做连通器将输液器两端针剪去,把输液器浸入红水中,挤压吸进水,提起两端,红水在输液器内,两端水位相平,改变两端高度,红水在输液器内上升、下降,最终两端水位总保持相平。2、液体热胀冷缩实验将输液器内吸进红水,关闭调节器。(如图)把输液器的塑料瓶用热毛巾焐住(或放入热水杯中),发现红水柱上升,去掉热毛巾(或热水),把塑料瓶放入冷水中,红水柱会慢慢下降。实验说明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3、气体热胀冷缩实验把输液器的塑料管内吸进一段红水柱,关闭调节器(如图)。塑料瓶调节器用手焐(或热毛巾焐)输液器的塑料瓶,红水柱向外移动,松开手(或热…  相似文献   

11.
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二)》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实验器材:烧杯、烧瓶、毛巾、汽球、玻璃管、透明吸管等,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设计实验,采用多种方法探索气体是否也像液体、固体一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结果学生设计的实验多种多样,十分有趣。  相似文献   

12.
听一位教师讲《物体的热胀冷缩(二)》,在提出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初步假设后,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出了多种实验验证的方法。有一种方法是:把一个气球套在烧瓶口上,把烧瓶放入热水中给里面的空气加热,观察气球的变化。再把烧瓶放入冷水中让里面的空气受冷,观察气球的变化。从气球鼓起来和瘪下去的现象中,经过分析,得出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一、热学实验(一) 1.验证液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用具与材料: 带有软木塞的小玻璃瓶一个(也可用小药瓶代替)、细玻璃管一根(也可用透明塑料管代替),水槽或大烧杯四个,温度表、吸管各一个,凉水、温水、热水、红墨水若干。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在软木塞上钻一个眼,穿入玻璃管,使之严密。 ②在小玻璃瓶内装满凉水。 ③用吸管把几滴红墨水滴在装满水的小玻璃瓶内  相似文献   

14.
居学明 《教师》2012,(12):116-116
一、引导启发,培养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从而使他们获得创造成就的信心和勇气。在教学"热胀冷缩"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用以验证某些气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的学生设计出用橡皮膜封住烧瓶口,  相似文献   

15.
由于此课受天气、时间、地点环境等方面的约束 ,教师在讲课时有时感到十分棘手 ,甚至无法做实验。为了解决以上问题 ,我借用投影仪的反射光替代太阳光 ,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了重新设计 ,效果良好。其具体步骤如下 :1 教学目的1 1 通过本课教学 ,使学生了解太阳光的七种色光与物体颜色之间的关系。1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以及收集并解释现象的能力。2 教学重难点通过教学 ,使学生了解太阳光的七种颜色与物体颜色的关系。3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①投影仪 ;②三棱镜 ;③透明玻璃、红色玻璃、黄色玻璃、蓝色玻…  相似文献   

16.
《科学课》总第151期刊登了顾元文老师的《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的制作和演示方法,本人根据教学经验,对该演示仪的制作作了适当的修改,使之材料更易得且能对固体、液体、气体进行热胀冷缩演示。制作方法1.用3×5方木料和一块30×20的三合板制作一个“h”形的架子(尺寸见图示1,单位:厘米)木料相对于铝合金来说材料易得,价廉物美易制作。在“h”形架子下钉一块三合板克服了顾老师制作的铝合金架子易倒下的缺陷。2.选择一个大号的塑料注射器玻璃注射器因国家强制推广一次性塑料注射器不易购得,且玻璃注射器难固定易碎,在它的手柄顶部用强力胶沾…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的 :1 .学会本课 4个生字 ,理解“举止特别”、“境界”、“一丝不苟”等词语的意思。2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3.学习作者是怎样积累材料的。教学重点 :1 .理解鱼游到纸和游到心里的关系。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作者是怎样积累材料的。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 ,交代学习目标1 .导入 :学习一篇新课文。2 .齐读课题。3.出示学习目标 (投影仪 ) :(1 )深入理解课文 ,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2 )初步学习作者是怎样积累材料的。二、交流预习内容 ,提出问题1 .检查生字读音 :罢 …  相似文献   

18.
一、制作方法 1.材料准备:1个容量为250 mL且带橡胶瓶寒的玻璃瓶(玻璃最好薄一点,有利于快速感应瓶外温度),1个容量为20 mL的注射器,用于液体热胀冷缩演示实验;若作为气压计时最好用5 mL的注射器.这是因为液体受热后的膨胀系数比气体小得多.且同一区域大气压力变化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自然教材第十册《二氧化碳》一课中,课本提供的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方法是:在一个瓶里装入一些碱的粉末,再倒入一些醋,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在瓶口塞紧带有玻璃弯管的塞子,把二氧化碳气体由胶管引到广口瓶里将蜡烛火焰熄灭。这种制取方法在实际教学时,由于其反应迅速且学生难以操作、控制,制取的二氧化碳气体很难将蜡烛火焰熄灭,直接影响探究二氧化碳性质这一后续活动。我在教学本课时,将实验作了改进:1.实验器材烧杯、火柴、蜡烛头、细铁丝、碱末、醋等。2.实验方法不再通过玻璃弯管和橡胶管把二氧化碳气体引到广口瓶里,而是把…  相似文献   

20.
上《物体的热胀冷缩》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时,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气球和老师提供的烧瓶、热水、冷水自行设计实验、探究。这时,问题出现了。学生带的气球都比较大,烧瓶放入热水中后,烧瓶内的空气受热后很难把这么大的气球“胀”得明显鼓起来,学生把求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