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祁团结  杨海民  张跃 《天中学刊》2002,17(5):115-115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 .学校不仅要把体育作为一门主要课程来抓 ,还要重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但目前在高校普系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对公修体育课不感兴趣的现象 ,究其原因 ,主要是对公修体育课的认识不足 ,不重视体育课 .他们认为只要专业课成绩优秀即可 ,体育成绩好坏无所谓 .有些学生甚至不去上体育课而把时间花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上 .一些学生惰性大 ,不愿意花力气练习体育技术 .另外 ,学生对体育课的内容不感兴趣 ,中学时体育基础太差使他们无法适应大学的体育课内容 ,也是使他们不愿意上公修…  相似文献   

2.
目前,有很多的中专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厌学心理,片面的认为上体育课是在浪费时间,所以不愿意做体育运动。本文通过分析了体育运动对学生产生的积极作用,阐述了体育课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并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提出了中专生改变对体育课厌烦态度的方式方法,希望对其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体育课是孩子们从小就喜欢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于体育课的喜爱之情就越来越少,甚至有些孩子因怕跑、怕晒、怕累而不愿意上体育课,他们情愿呆在教室里,或者躲在偏僻的角落里也不愿意出现在操场上.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想方设法让我们的体育课能吸引学生,能让他们感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去上体育课.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做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效果会更佳.  相似文献   

4.
<正>初中是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提高学生身体协调能力,发展身体柔韧性的阶段。这一时期很多女孩子由于青春期发育特征明显,而不愿意或者羞于做一些大的动作,也有的是不爱运动。特别是初二的女生,大都对体育课没有高度的认识,只是简单地认为体育课就是玩儿,而没有把体育课真正当成一门课程来看待。针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不仅要按照教学大纲上好体育的教学  相似文献   

5.
正兴趣是学生学习一切知识的来源和原动力。俗话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愿意学习、兴致勃勃地主动学习,才能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何为兴趣呢?其实,很简单,具体来说,兴趣就是我们对一件事物感兴趣并愿意投入精力去学习它、研究它。体育课也同样如此,如果教师想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兴致盎然,就需要培养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参与兴趣。具体来说,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仅就中职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从中找出影响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主观及客观因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加以改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正>体育课当然要让学生"动"起来,可是现在体育课的状况却是喜欢"动"的学生并不多,每次体育课总有很多学生不愿意去操场,"肚子疼"的病假特别多。学生的反应是:课余作业太多,体育课也没意思,不如请假在教室做作业。也有的学生是"懒",每次体育课一开始的准备活动就懒得动,跑上两圈热身,就有大串掉队的现象。学生的身体素质不高,活动量根本上不去,学生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因素使得体育课已经无法正常开展。"动感  相似文献   

8.
很多老师认为,现在高三的体育课比较难上。据分析主要是由于学生的生理、心理水平成熟。文化学习和高考压力增大以及对体育课的错误理解。高三学生生理、心理水平已达到成人水平,他们体力充沛。性格、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个性突现,喜欢独立独行,不愿意受束缚。但是,随着各种模拟考试的增多以及高考来临前的紧张气氛,每一位高三学生的精神、体力和心理都达到了极度紧张,此时,上好体育课就需要运用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来促进他们对体育课的参与热情,改变学生对高三体育课的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在体育教学中发现,有部分学生其身体素质很好,但就是不愿认真上课,也有部分学生体育成绩不是很理想,他也不太愿意认真上体育课。导致我们学生的体质健康下滑,学校体育教学不容乐观。 一、分析其原因 (一)社会现状 现代社会高度发展,人们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独生子女家庭也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在校生的比例日渐增大。由于独生子女家庭与环境的优越,以及家庭教育方法上的缺陷,使得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觉得上体育课太累,认为体育并不重要,导致他们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不高。  相似文献   

10.
李得瑞 《学周刊C版》2019,(21):145-145
根据当前初中体育学科教学的现状来看,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要重视创新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自身学习的信心,如此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很多初中生并不喜欢体育课,也不愿意参与到体育教学中,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此,教师在体育课上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整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冬季体育课是北方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学院冬季体育课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体育课的内容并不满意,对学校的体育设施也很不满意。对开设的冰雪课程同学们表示支持,愿意积极参加。  相似文献   

12.
正在教学或听课过程中,发现部分女生上体育课的主动性较差,练习时常躲躲闪闪,有些女生甚至将其他学科课本带到体育课堂来,女生不愿意动的占较大比例,特别是高年级女生。体育教师心里清楚,学生若不太愿意参加运动,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就不易完成。为调动这些女生的积极性,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笔者对福州屏东中学、平潭一中、长乐一中、泉州七中、三明一中、寿宁一中等六所中学初一至高三的女生共822人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上体育课的态度和不爱上体育课的原因。所调查的822位女生  相似文献   

13.
据问卷调查显示,由于中学生体育课的单调乏味.特别是在实习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很多不良现象。如。在体育课堂上,学生思想消极,有的不愿意踢足球,有的不愿意打乒乓球……而是自己站在一边或者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闲聊.长此以往形成了上体育课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针对这些现象,通过调查研究寻找教学中的新方法,如,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根据需要...  相似文献   

14.
根据高校体育教育的要求,体育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终身健身的目的。克服目前成人体育课学生不愿意上、教师不愿意教的两难境地。根据成人学生的特点,以体育俱乐部的模式,以全新的教学方法开展体育教学,发挥体育俱乐部式教学的优势,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祁燕锋 《快乐阅读》2011,(14):86-87
面对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易产生兴趣,思想敏捷,活泼好动,爱上体育课,却不愿意参加剧烈或难度较大的活动,更不愿意在活动中受到太多的拘束,克服困难的意志弱,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堂的形式单调,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是许多高中体育教师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很多体育教师都反映高中学生喜欢体育课,但却不喜欢在体育课上活动,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教的内容太陈旧,学生不喜欢、不愿意参与,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长期以来,学生普遍觉得体育课没意思,且体育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一个哨子两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的教学模式就出现在了高中教学中,导致体育课形同虚设,很难完成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学生体育学习的心理动力主要表现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上,体育学习的动机、态度、兴趣和习惯等是体育学习心理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体育学习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创设高效的体育课堂。  相似文献   

17.
王卫军 《成才之路》2013,(11):55-55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生性好动、好强,学习完全凭兴趣,靠激励。虽然他们对体育活动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处理上考虑不当,不能将学生对活动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对体育课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就可能无法保证,就有可能"造就"一批喜欢体育而不愿意上体育课的学生。因此,我们就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8.
在体育教学中,作为体育教师,谁不愿意上好体育课,谁不愿意做一名受学生爱戴和尊敬的体育教师呢?讨论这个问题,应该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和《体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通过对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学习,我们会对什么是一堂好课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我认为,一堂好课是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根据国家规定的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当地  相似文献   

19.
刘奇 《教育文汇》2013,(14):36-36
现在,中学体育课难上,乡镇中学体育课更难教——不仅难在师资不足、设施奇缺上,更难在学生不愿去上;不少学生都认为上体育课太累,教学内容太枯燥。  相似文献   

20.
韩篷 《华章》2013,(23)
体育课是中职院校的必修课,由于它不是专业课,学生对体育课不重视,上课懒散,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逃课现象时有发生。为此,本学期四个实验班采取打乱班级上课制度,采取实验班“正时”上课制,喜欢相同技能项目的学生可以聚在一起上课。同时,试验教师均开设不同的体育项目,大力开展参与式课程改革试验,其目的旨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