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网络媒介为网络舆论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着网络影响力的扩大,也引发了愈加严重的道德绑架现象.本研究以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理论为基础,对网络舆论中名人的道德绑架事件进行调查,并从信源、编码、释码、译码、受众与反馈几个方面对道德绑架事件的传播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出网络舆论中道德绑架的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2.
林堃  魏丹 《东南传播》2012,(12):127-129
从表面看,名人广告中名人的传播影响力和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信息与受众之间"扮演"传播中介的作用,很多人认为名人就是意见领袖,但是作为传播学中的专有概念,意见领袖与名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名人效应是因"名人"而有"效应",或者说是因"领袖"而构建"意见",而意见领袖是因"意见"而成为"领袖"。鉴于此,本研究基于传播学的专业视角,对比区分这两种实质上不同的传播影响力,为受众更好地辨别名人广告中名人的"伪意见领袖"身份。  相似文献   

3.
网络流行语体的传播机制与传播动因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流行语体主要来源于影视作品、广告、文学作品、社会新闻事件、名人微博、社交网站或网络论坛等,其发展与传播大致都会经历触发与产生、复制与模仿、磨蚀与印记等三个阶段.网络流行语体的快速发展与传播与其自身的社会功能、使用主体的社会心理特点及网络媒介的推动有关.  相似文献   

4.
邵静 《当代传播》2007,(2):84-86
本文以一名普通的上海女孩丁贝莉由于一张照片在网络上偶然一夜成名的事实为案例,探讨网络媒介在事件的偶然性传播方面所起的作用和机制,认为积极主动的事件发布者、自由宽松的传送渠道、信息供给多样化以及特殊的网络受众群体,是偶然性传播和一夜成名的基本要素和条件.同时指出了网络偶然性传播的脉动规律与创新扩散理论中的S形曲线相类似.  相似文献   

5.
新疆维吾尔语主流媒体传播效果的调查数据初步探究了新疆维吾尔族受众的网络媒介依赖情况。研究发现,受众与网络媒介已经建立起依赖关系,他们通过使用网络媒介满足需求,与此同时,他们受到网络媒介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会在认知和感情等方面受到影响。对于及时报道热点事件的网络媒介,受众会给予较高的注意力。目前网络媒介对他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民生方面。  相似文献   

6.
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企业品牌构建从早期的"产品牌"(即单纯的描述产品区别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差别与优势)到后来的"文化牌",再到如今的"情感牌",现代企业的品牌构建越来越强调受众个体的独特性与差异化,而传播方式也由传统的单向传播更多地推进到了双向沟通,这个时候,相较于传统的以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以微博、SNS网站为代表的社会化网络媒介,凭借其独特的传播属性、低廉的构建成本、快速的反馈模式为广大企业所青睐.可以说,2011年是中国企业的"微博"元年.那么,相较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企业怎样利用社会化网络媒介进行自身品牌的构建与传播,社会化网络媒介对于企业品牌构建又有哪些创新与局限?本文试图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进行相应剖析.  相似文献   

7.
网络媒介事件传播特征及其对新闻编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网络媒介事件传播的实证研究,揭示了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特征,指出专业媒体新闻编辑应根据网络媒介事件的传播特征积极应对,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牢牢把握主流媒体的新闻话语权和主导权,从而不断提升专业媒体的新闻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网络媒介中的传播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海 《当代传播》2006,(5):109-110
网络媒介的崛起,改变了受众的被动地位,受众在网络面前获得了空前的自主权。但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也起着较大的作用,互联网络中的受众仍然会受到“把关人”在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的信息控制。  相似文献   

9.
从媒介事件马加爵案可以看到:因为网络媒介在现实的传播生态中的特殊地位,议程设置理论并没有因为网络传播的特性而失去作用。相反,在媒介间议程的作用下,网络传播的特性更能强化和体现议程设置的强大效果。这一点证实了网络受众的被动地位,也证实了网络受众和媒介之间的传受关系对比传统媒介和受众之间的传受关系,没有表现出实质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在电视新闻传播中,观众对信息的需求由守望型转向窥视型,电视新闻也出现新的发展趋势:风格化、戏剧化、娱乐化、多元化,媒介正在发生着剧烈而深刻地变革。受众理念的变革受众消费新闻的倾向如何影响电视新闻的内容和形式?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从考察受众对新闻的需要和态度的角度出发。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受众对新闻的期待有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守望"的需要转向"窥视"的需要。在对新闻的要求上,受众关注的不仅是事件,而且是事件中的人的思想观  相似文献   

11.
在传媒数字化的大背景下,受众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到一个传播事件和信息中.《2012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指出,受众"感知-扩散-交互-决策-购买-体验-分享"的行为与路径更为开放、复杂,传播者与受众之间能够建立更为紧密的双向互动、有效连接.社交化、互动性媒体的蓬勃发展体现了新时代传媒消费者的这一特性. 在这种传播格局下,如何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介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发挥传播优势的同时也扩大了信息鸿沟,尤其是在网络媒介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其文化传播现状亟待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恩施地区民族受众对网络媒介的使用非常有限,对信息的使用形式单一,整体媒介素养水平较低,大大影响了民族文化传播效果。为增强这一效果,本文从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民族品牌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为改变当前该地区民族文化传播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媒介使用意味着被动、单向的接收过程,互联网时代受众则主动参与互联网传播。受众网络媒介的使用——网络搜索行为和舆论生成、群体性事件之间存在关联。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以在线搜索工具产生的数据为分析对象,发现对"PX项目"的搜索峰值总是和具体的PX事件相关联。环境舆论的生成与受众媒介使用之间出现互动促动、渐为一体的特征。基于此提出受众媒介使用与网络舆论生成之间的框架、机制与趋势。  相似文献   

14.
郭佳卉 《东南传播》2012,(12):149-150
随着秋季美剧的开播,美剧在中国的网络媒介中已形成了广泛的流行和影响,而美剧在中国受众中的广泛传播则出现了"重网络、轻电视"的现状。本文通过对美剧网络传播进行了原因分析,指出了其存在的两个问题,并针对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三点思考性对策。  相似文献   

15.
网络流行体主要由网络媒介、传统媒介和社会新闻事件触发,其发展与流变一般会经历"触发与显现——网络蹿红——传统媒介关注——磨蚀与淡出"等过程。网络流行体的传播具有时效性、高频性、动态性、交叉传播性和传播周期短化等特征。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信息品质对新闻传播的"定性"与"指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闻信息的"异质化"将直接影响到新闻传播的导向性。那么,作为各级电视台立台之本的新闻节目该以怎样的信息品质面对受众的信息消费?换言之,新闻信息的品质与受众信息消费的结合点究竟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呢?笔者重点对新闻性的缺位、思想空间的狭窄、戏剧化的渗透等新闻信息"异质化"倾向进行案例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靳金 《新闻世界》2013,(4):145-146
网络传播传受双方之间的高效互动,改变了传统媒介中受众的被动地位,它的开放性与交互性更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开表达意见的平台。本文从网络传播优缺点两方面来分析,认为网络媒介是实现社会民主的新力量。  相似文献   

18.
云南大学“2·23”案件,4名在校大学生在宿舍内惨遭杀害,由于犯罪嫌疑人身份特殊,作案地点特殊,社会危害和影响较大,公安部于3月1日向全国发出A级通缉令,并悬赏人民币20万元捉拿犯罪嫌疑人马加爵。从通缉令下发之日起,到3月16日马加爵海南落网,通缉令、报纸、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全力报道,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各展其能,“马加爵事件”成为全国各地一时之热点。四川大学舆论研究所于3月17日至18日在成都市区进行了一次“关于马加爵事件的传播学调查”,采取街头随机问卷调查形式,并辅以随机问询,共收回调查问卷246份,其中有效问卷227份。本次调查的结论用于判断和推论以下几个问题:马加爵事件是如何成为媒介事件的?通缉令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何种效应?受众如何看待通缉令中的悬赏问题?我们应该对这一事件进行怎样的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19.
如何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本文认为,充分认识新闻传播中"传与受"的关系,善于与受众建立良好的传播关系尤为重要,即必须树立和增强传播关系意识。缺乏对传播关系的正确认知,忽视良好传播关系的建立,是影响"四力"提升的思维障碍,是传播效果不好、引导力弱、影响力小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善于亲近受众、善于尊重受众、善于了解受众和善于适应受众,懂得与受众相处之道,密切与受众的联系,建立起良好的传播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论广告整合营销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传播时代,各种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应时而生,传播的载体出现多元化。那么品牌运营商面对多样化的媒体和多层次的受众,应该怎样投放广告才能达到更理想、更高效的传播效果呢?本文观点是将线上广告和线下广告整合起来发挥功用,实现营销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