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任务。目前,教师们普遍采用的是“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的习作模式。在对学生习作的评改环节中.教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精批细改.但效果怎么样呢?习作本发下后,能将老师批改的地方重新誊写的学生很少,学生一般只是看看老师的评价等级或分数,甚至连评语都不一定仔细阅读,不去思考老师为什么这样评改。这样,教师们也就无从得知学生真实的感受和看法,从而导致教师教得沉重,学生学得也沉重——习作兴趣不高,应付了事,作文水平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2.
走出习作评改的“阴霾”——对小学习作评改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习作教学的一般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在对学生习作的评改环节中,许多教师往往耗费大量的心血,然而收效甚微。长期在低效、甚至无效的劳动中耕耘,习作评改成了教师心中的“阴霾”。笔者对本校五年级教师和学生就习作评改进行了调查,内容包括教案编撰和习作批改查看等。虽然调查范围不是很大,但笔者认为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仍然具有普遍性,现总结如下,以期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3.
各位同仁:大家好!在习作教学上“学生管写.教师管改”似乎已成习惯。老师们的挑灯夜战学生在意吗?这种精批细改学生领情码?来必!习作评改改革势在必行.我校实验老师思考并尝试着为孩子们搭配一组立足课内、发展课外的习作评改“套餐”。现在奉献给大家:  相似文献   

4.
评改是习作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曹雪芹十年寒窗,几易其稿才写成《红楼梦》这一名作。“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惜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的评改方法单一陈旧,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无序性,使得评改流于形式,个别教师甚至只重习作指导而忽视评改。面对这种种揪心的现状,我们不禁要问,到底该怎样有效地进行习作评改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摸索,认为以下几招或许能“玩转”习作评改。  相似文献   

5.
滕连花 《广西教育》2014,(13):41-42
一直以来,学生习作的评改都是以"习作讲评课"的形式出现,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没有自主参与权,学生对习作评改毫无兴趣,习作评改教学效果不佳。经过多年教学观摩与实践,笔者认为,习作评改课应该是欣赏和修改的集合,让每个学生在习作评改中学会欣赏自己和他人习作中精彩的地方,从而增强习作的信心。同时,教师要把修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修改习作,使自己的文章写得更加通顺、生动。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评改习作的能力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现在的教学中,教师已注意了让学生尝试修改自己的作文,但是力度还不够.还要进一步拓宽作文评改的途径.不拘一格,让学生真正参与评改作文,提高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7.
习作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评改是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我们只注重习作而轻视评改,那么要想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极难的,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这个重要环节,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其实新课标也明确要求我们努力转变评改观念,改变评改方式,采取自评自改、互评互改和教师评价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及潜在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尽情释放出“童真”,写出有创意、有个性化、尽善尽美的文章来,为学生今后步入竞争激烈的社会成为开拓创造型的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习作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自我评价—初次修改—同伴评价—教师评价—二次修改"的多元化习作评改模式.教师通过编制评改表格,教给学生评改方法,指导学生自评自改,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改互评,在多元化评价中激发学生再创作的热情.这样的习作评改模式实现了评改主体多元化、评改方式多元化,相对于传统的"生写师改"模式,增强了学生对习作评价、修改的关注度.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怎样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做出了诸多尝试,但收到的实际效果却不是非常好。究其原因便是很多教师没有重视学生习作的评改。怎样让小学语文习作评改更为科学有效,笔者认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习作及评改的正确方法,同时还应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和空间,采取"扶""放"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批互改习作。  相似文献   

10.
何萍 《小学语文》2008,(1):78-79
【教学目标】 《礼物》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习作教学的内容,其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评改自己的习作,强调文从字顺的习作基本要求,领悟写好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在“欣赏、提问、建议”的习作评改过程中,使学生思考和评改别人和自己的习作。  相似文献   

11.
高菊云 《广西教育》2014,(29):13-13
正习作评改作为作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环节。"评"侧重于引领和指导,而"改"侧重于斟酌与修正。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的习作评改思维空间相对狭隘,主要体现在评改形式单一、目标空洞、评语概念化等。如何才能提高习作评改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习作评改应当多元化,学生在习作评改中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提高习作评改的有效性。一、凸显师生角色定位,构建习作评改的框架从教师层面来看,习作评改是习作教学的再度指导,从学生层面来说则是习作的二度创作。习作评改既需要教师的技术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怎样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做出了诸多尝试,但收到的实际效果却不是非常好.究其原因便是很多教师没有重视学生习作的评改.怎样让小学语文习作评改更为科学有效,笔者认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习作及评改的正确方法,同时还应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和空间,采取"扶""放"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批互改习作.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改变之前的授课思维,让学生占据主体位置,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对习作知识进行有效的探索。素质教育要求语文教师改变之前的授课思维,在对学生进行习作教学中则借助先进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打造更优质的探索平台。互动式评改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习作学习中,同时有助于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创作。主要分析语文教师如何在习作教学中有效地实施互动式评改以强化班级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4.
习作教学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却忽视了习作的"批改与评价"。教师在习作评改中耗时费心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习作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形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15.
陈霞 《现代语文》2014,(10):133-134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对学生习作指导的延伸,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再次认识和表达的过程。它体现了作文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写作方法,还要让学生学会评改的理念。然而在作文教学中,不少老师只重视学生“落笔”前写的指导,忽视学生“成文”后的推敲与评改,殊不知,这正阻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优化学生作文评改的环节呢?  相似文献   

16.
当前习作教学呈现"评改低效"的现状——教师负担重,学生收益低,究其原因,是习作的"评"、"改"分离。以教师为中心,评改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内心需求,缺少学生的真正参与。在生本理念指导下,笔者实践后形成了四种富有童趣又行之有效的习作评改组织新策略:在"碰碰吧"里碰撞观点,提升智慧;在"帮帮营"里真心互动,携手共进;在"聊聊群"里七嘴八舌,分享心得;搭上"大篷车"享受教师团队的流动评改。希望能推开习作教学的另一扇门——让有情有趣的评改帮助学生提高作文鉴赏能力和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7.
当前习作教学呈现"评改低效"的现状——教师负担重,学生收益低,究其原因,是习作的"评"、"改"分离。以教师为中心,评改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内心需求,缺少学生的真正参与。在生本理念指导下,笔者实践后形成了四种富有童趣又行之有效的习作评改组织新策略:在"碰碰吧"里碰撞观点,提升智慧;在"帮帮营"里真心互动,携手共进;在"聊聊群"里七嘴八舌,分享心得;搭上"大篷车"享受教师团队的流动评改。希望能推开习作教学的另一扇门——让有情有趣的评改帮助学生提高作文鉴赏和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8.
李欣 《中国教师》2011,(18):39-41
<正>一直以来,习作评价都是推动学生习作的动力,但习作教学却是语文教学中的瓶颈。教课之余,大多数语文教师都会不辞劳苦地批阅学生的习作,甚至常常挑灯夜战,可是当习作本发到学生手中时,却总会出现一种令教师非常失望的状况——大多数学生只看分数等级,却对习作本上的"一片红"无动于衷;偶尔有学生翻  相似文献   

19.
杨秀弟 《考试周刊》2012,(47):54-55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似乎成了一条真理,然而在习作教学领域里却存在一种只见耕耘,少见收获的怪现象,教师如愚公移山般地对堆积如山的习作本进行精批细改,常常是累得腰酸背痛、头昏眼花。可当教师把经过自己辛苦评改的习作本发给学生时,学生往往多是扫一眼便了事。  相似文献   

20.
徐文静 《教育现代化》2006,(10):121-122
习作,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作教学也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一直以来,多数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不会选材,不知道写什么;不善表达,不知道怎么写;不愿评改,不知道如何改,选材、表达、评改成了学生习作道路上的三道障碍。这时,教师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呈现丰富、形象的素材,根据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言之有物;利用媒体促进思维,让学生言之有文;训练学生自主评改,让学生言之有理,就能有效地突破习作教学“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