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昌平的名字,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十六七年前他在湖北监利县的一个乡担任党委书记,后来给朱镕基总理写信,痛陈"农村真苦,农民真穷,农业真危险"而致三农问题被广为人知,其后来到了北京,先后担任过杂志社的编辑、NGO组织的项目官员,后来一直在从事许多改造农村、造福三农的事业,在今年两会期间,李昌平写了关于未来30年"三农"预测的系列文章,分享给大家。  相似文献   

2.
王珏 《声屏世界》2017,(3):29-31
主持人和话剧演员二者角色的形象塑造同中有异.主持人追求先美后真,以"本我"形象出现在舞台上,给观众带来愉悦的心情和美的享受,然后呈现出真情实感.话剧演员追求先真后美,以"角色"亮相于观众面前,在舞台上真实地表达人物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给观众带来心灵的震撼并引起共鸣.作者以亲身参演话剧《这个孩子》为例,对主持人和话剧演员二者在"真"与"美"方面的内在体验和外在效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徐娜 《北京档案》2018,(7):47-49
在今年召开的十九大会议上,习总书记向全世界郑重宣誓:"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笔者在整理钱学森档案时发现,他晚年一直关心和关注国家扶贫事业,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方式一二维码扫描用智能手机扫描照片下方二维码,核验新闻记者证信息,如显示被查询人的样证信息和照片,说明是真记者证;如不显示,说明不是真记者证。方式二短信查询移动手机用户发送"CXXM记者姓名#单位名称"到10660840查询,如收到被查询人的证件信息,说明是真记者证;如收到"您查询的记者信息未找到……"等字样,说明不是真记者证。方式三网站查询登录中国记者网(http://press.gapp.gov.cn)首页新闻记者证查询栏,输入新闻记者证相关信息,如显示被查询人的样证信息和照片,说明是真记者证;如显示"没有找到您想要查询的内容……"等字样,说明不是真记者证。  相似文献   

5.
去年我以7.8万元的价格在汽车城北京现代伟光店把闪光银的小雅接回了家.开了8年车的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坐骑。"咱们老百姓呀、心里真呀真高兴"。  相似文献   

6.
去年有两个与记者密切相关的"媒介事件"颇引人瞩目,一个是沸沸扬扬的山西煤矿"封口费"事件,涉案60人被依法处理,其中只有4名持记者证的"真记者";另一个是年底频发的数起"抓记者"事件,被抓的"真记者"据说涉嫌受贿.传媒界有人评日:有喜有忧.  相似文献   

7.
媒体要厚道     
《视听界》2004,(3):4-4
“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一个有良知的乡镇干部上书共和国总理,三个“真”字饱含了真知、真情。而今,“三农”问题引起了最高层的重视,政界、学界也开始反思,“三农”问题的源头在哪里,是什么导致了“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书店有厚重的调查报告出售,象征着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的《读书》杂志近来屡有论及。陈映芳的《“城市化”质疑》(《读书》2004年2期)是从“城市化”这个角度切入“三农”问题的。文章认为,“目前中国的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其实正是在发展主义的框架下形成的。半个世纪以来,因了国家发展大目标的需要(如城市发展的需要、工业积累的需要等等),中国选  相似文献   

8.
电视新闻区别于报刊和广播新闻的显著标志在于声画结合、现场感强,这一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比报刊和广播新闻具有更强的美学特征. 电视新闻的审美基点 电视新闻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它的审美基点,概括起来就是5个字:"真、直、实、新、巧’.而"真"又是第一位的,是基点的基点.真是新闻的生命,电视新闻也不例外."直"是指直接.电视新闻"直"的最直接表现就是现场直播,它从空间上缩短了观众与新闻主体之间的距离,是电视新闻"直"的极致."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农业科技服务也越来越渗入到农村服务体系中去,农村科技"110"成为助推宁夏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新引擎.通过介绍宁夏农业科技"110"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发展特点,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110"服务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改革,从"大包干"开始.当时,当于"大包干"的报道铺天盖地,主调就一句话:一包就灵! "大包干"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大包干"是不是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最大因素?采访农村,观察农村,接触无数个农村致富的典型,我的结论是:引发农村发生革命性变化的,不是"大包干",而是逐步放开和逐步成熟的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改变了中国,改变了农村,也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和地位.  相似文献   

11.
我过去一直坚持写日记.但1966年以前的日记由于"文革"时怕查抄黑材料、惹麻烦都烧掉了,想起来真感到有些惋惜!  相似文献   

12.
1948年仲夏,白崇禧走马上任,当上了华中"剿匪"总司令,从此开始了他经营武汉长达一年的生活.其间,他拥兵自重,图谋倒蒋,檄电"逼宫",扶李上台,还借"谋和"之名,行缓兵之计,以期"南北分治",真可谓翻云覆雨,纵横捭阖的了.  相似文献   

13.
汉字真奇妙,一个词语有时颠倒一下字序,含意完全不同.比如"好做表面文章",这是个贬义词,而"做好表面文章"却成了褒义词.后者做到极致还能争取得诺贝尔奖,谓予不信,有例为证.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目标.这其中,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北京为此展开了"益民书屋"建设工程,以此来实实在在地推进北京农村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文化,改善农民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6.
殷璇 《新闻知识》2021,(1):66-72
农村短视频已成为各大短视频平台中重要的一类.这种"内生式"的短视频改变了以往缺乏主体性的农村叙事,有望建构新的农村媒介形象.本文抽取了"西瓜视频"平台121条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短视频作为样本,从标题、主题、主要人物与事物、拍摄场景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以分析结果为基础,描画出这些视频中呈现出的包括农村环境、农村生活、农人三...  相似文献   

17.
<正>无须旅行,人们也能够在思科网真技术带来的可视化虚拟世界中体验"面对面"的亲临实境之感。在网络已日益深入到我们的社会和经济的各个角落时,越来越多的网络经济竞争者们也在以更多的方式挖掘着"新金矿",思科也不例外。它的一项新技术——网真已进入市场,为众人带来了"传输真实、再现真实"的交流体验,而今年9月26日,中国首个"思科网真演播室"的落成,又再次增加了"网真"的高频"点击率"。  相似文献   

18.
被评为1980年全国受表扬的好新闻《荷泽农村又响起了货郎鼓》的作者,在谈到自己采访的体会时说,这条新闻"开始是从一根缝衣针发现的".那年四、五月间,他听到领导同志议论:现在农村社员买一根针,要跑十几里路到城里,原因是农村的货郎担被当作"尾巴"批掉了.他从"买针难"这话中,马上捕捉到了"一根针也要方便群众"的活思想,并装在心里,记在本子上.过了四个月,农村进一步落实三中全会的政策,果然又响起了货郎鼓.对此,记者感受很深.他认为这个"货郎鼓"生动地体现了"一根针也要方便群众"的思想,又具体反映了  相似文献   

19.
加强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我市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全市档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服务于"三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初步形成了推进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发展的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巩固提高,延伸拓展,促进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等难点和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做好深化文章,在"求真"、"务实"、"创新"三个方面狠下功夫,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第一,宏阔的观察视野.目前,农村学校出现学生外流、教师不稳、阵地失守几大困局,农村学校呈现整体性萧条.面对这一情势,教育界反映强烈,态度悲观,疑惑、焦虑,成为一种普遍情绪.人们往往把农村学校的迅速萎缩与农村撤点并校布局调整解读为一种因果关系,把农村学校衰落的"罪责"落到城镇化头上.本书作者则是把农村教育的种种变局置于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观察和考量,认为,农村之所以撤点并校,是因为农村学校的学生大量减少;农村学校学生的减少与城镇学校学生的增加几乎是同时发生的,这种此消彼长格局的形成,完全是城镇化推动的结果.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大致经历了土地城镇化—劳动力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三个阶段. "民工流"之后必然出现"学生流",学生进城,让"留守儿童"与在城镇务工的父母团聚,消除"半城镇化"给儿童教育带来的种种后遗症,既顺乎民意,合乎人性,也为"人的城镇化"的真正实现铺平了道路.说到底,是城镇化的提速,深刻地改变着并将继续改变中国的城乡社会结构及人口分布格局.正如城市的迅速繁荣与农村的日渐衰落同时发生一样,农村学校的萎缩与城市学校的火爆同样属于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校随人走,学生进城,学校也进城,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是可喜,不是可忧;是好事,不是坏事.因为,乡下孩子进城读书,分享城镇优质教育资源,接受比乡下学校更满意的教育,毕竟是许多农村学生和家长的共同期盼.目前的变化恰恰为这一愿望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