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风》2016,(7)
科技银行作为科技金融体系中一种创新载体,对助推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具有日趋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为立足点,剖析科技银行目前的发展模式现状,重点分析我国科技银行发展模式的不足,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科技银行发展的对策,探索科学可行的科技银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围绕科技金融创新研究,在分析总结当前我国科技银行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提出科技支行在向科技银行转变的过程中应当采取的发展模式、支撑体系和盈利模式。认为在科技支行向科技银行的转变过程中,可以采取一种科技支行和科技银行并存而逐渐向科技银行转变的"双轨制"模式。同时基于不同发展阶段高新技术企业提出科技银行的盈利模式,期望科技银行通过产品设计创新,逐步实现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如何发展科技银行是目前中国科技金融实践中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通过对杭州银行科技支行的案例研究,本文认为良好的科技金融生态环境、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科技银行的经营模式创新与金融创新是支撑科技银行三大因素.最后,本文提出了促进科技银行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当前国内科技银行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发展,研究了国内科技银行的雏形———科技支行的运作模式和特征,并通过和美国硅谷银行进行比较指出了当前国内科技银行发展存在的局限和不足,最后探讨了未来科技银行的发展模式,指出科技支行下一步应着重在风险控制、金融创新、队伍建设和专业化方面发展和探索。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6,(7)
近几年来,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面,我国的各类金融机构(商业银行、风险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及私募股权公司等)进行了有益探索。然而,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门槛高,股权交易市场不完善、受惠面狭窄,创业风险投资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等问题依然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科技银行作为一种科技与金融合作的创新工具,将有效解决科技型企业的资金瓶颈。本文通过对比科技银行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探讨适合我过科技银行发展的模式和策略,推动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科技银行是促进科技型企业成长发展的重要支撑。适应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对科技金融的需要,江苏科技银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呈现良好发展态势。通过总结江苏科技银行发展现状,揭示其存在问题,进一步分析了江苏科技银行发展的有利因素,最后结合江苏实际,提出了促进科技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建立中国特色的“科技银行”是纾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本文对“科技银行”进行了广义化的阐释,比较分析了“科技银行”中国化的主流模式——科技支行与科技小贷公司,并提出三个假设.利用苏州地区科技支行及科技小贷公司的相关数据,本文确证了所提出的所有假设.最后,本文提出了政策建议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支持创新创业,对解决科技型小微企业在创业初期融资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以杭州市为例,对引导基金、科技银行及科技担保的扶持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扶持成效,以及实际运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构建引导基金体系、成立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银行、创新科技担保产品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已历经40余年,现已基本形成了覆盖企业技术创新不同环节的科技金融体系。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对科技金融提出重大挑战和突出问题,亟待进一步升级发展。面向新需求建议完善基于创新规律的融资体系,构建差异化定位、一体化链接的科技金融服务系统;大胆创新金融制度,探索建立全国政策性科技银行、在“新三板”建立终身保荐人制度等新举措;进一步明确政府创业投资基金的功能定位,培育“耐心”资本,引导社会资金“投科”“投小”“投早”“投长”;优化创新导向的政策环境,为科技与金融结合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运用互联网思维,从服务经济的全新视角重新审视科技金融服务业,对互联网思维和科技金融服务相融合进行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通过对科技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的深入剖析,探讨其发展模式与攻略:发展有担保的股权众筹,保护投资人利益,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借鉴美国硅谷银行发展模式,将中国科技银行做大做强;整合各地区资源,搭建科技金融服务综合大平台,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1.
潘丽 《学会》2007,(4):7-10
我国科技中介组织发展呈现出典型的中国化特征,总结目前我国科技中介取得成功的几种创新模式的案例,借鉴发达国家科技中介组织的经验,提出我国科技中介组织发展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科技服务业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对科技服务业创新概念进行了探讨,指出科技服务业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适应系统。在刺激—反应模型的基础上,基于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模式,构建了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刺激—反应—新刺激”循环创新模式,提出了服务平台创新模式、新兴服务业带动模式、信息技术创新驱动模式和产业结构优化模式,以期为我国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科技服务业更趋向于多元化发展。传统仅依靠政府作为科技服务业的唯一支撑点已经不再适用,人们呼吁有更多的主体参与到科研服务当中去。科研创新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模式,其为科技服务业提供了更多的治理手段,是今后我国进行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治理模式。对科技创新治理模式下的我国科技服务业做了简述,分析了其种类以及发展态势,并指出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就如何优化其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张以创新驱动替代要素驱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而文化与科技创新的有机融合符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要求。对文化与科技创新有机融合的模式与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创造性地将其分为促进文化与技创新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协同融合模式与创造新型文化业态的互动融合模式。同时笔者对知识创新链进行重塑分析,并提出符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文化与科技创新的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5.
潘丽 《科学与管理》2007,27(2):37-39
我国科技中介组织发展呈现出典型的中国化特征,存在不足和缺陷,总结目前我国科技中介取得成功的几种创新模式的案例,借鉴发达国家科技中介组织的经验,提出我国科技中介组织发展创新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正>通过对新常态下探索创新科技服务模式的意义以及贵州科技服务现状的研究,分析指出贵州创新科技服务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科技服务模式,提出新常态下贵州省探索创新科技服务模式的建议。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科技创新因此成为重要驱动力。根据2014年我国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的有关精神,只有加速推  相似文献   

17.
刘根保  张琳 《科技广场》2012,(12):79-82
我国企业科技协同创新模式可分为内部科技协同创新模式和外部科技协同创新模式.两种模式在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企业应联合各科技创新主体共同努力,提升企业科技协同创新的绩效.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创新价值链出发,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研究不同金融发展模式下金融结构对科技创新产出及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控制金融规模前提下,银行体系和金融总指数发展对科技创新研发成果和转化成果均起了显著正向影响,且存在着最佳的银行规模,金融市场显著促进科技创新研发成果,但对转化成果没有显著性影响。(2)不同金融发展模式下,金融结构对科技创新研发和转化效率的影响都不显著。银行和金融市场是互补关系,需重点发挥其满足不同类型科技创新融资需求的比较优势。(3)不同金融发展模式下科技创新转化和研发效率差异性不明显,且我国科技创新转化效率要明显低于研发效率。本文研究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科技创新效率提升和金融结构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9.
科创中心和金融中心的良性互动,可以极大增强城市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从科技创新和金融的角度,对一些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进行研究,梳理了4种科创中心与金融中心互动的典型模式,分别为面向科技创新的金融创新模式、将金融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模式、利用闲置资源推动科技创新模式、科创中心和金融中心融合发展模式。针对每一种模式给出相应范例城市,总结其采取的具体政策措施和成功因素。最后,本文分析了这些典型模式的共性,及其对我国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20.
从创新价值链出发,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研究不同金融发展模式下金融结构对科技创新产出及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控制金融规模前提下,银行体系和金融总指数发展对科技创新研发成果和转化成果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存在着最佳的银行规模,金融市场显著促进科技创新研发成果,但对转化成果没有显著性影响;(2)不同金融发展模式下,金融结构对科技创新研发和转化效率的影响都不显著,银行和金融市场是互补关系,需重点发挥其满足不同类型科技创新融资需求的比较优势;(3)不同金融发展模式下科技创新转化和研发效率差异性不明显,且我国科技创新转化效率要明显低于研发效率。研究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科技创新效率提升和金融结构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