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茅盾的许多散文较多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描述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思想。这些象征散文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完美的艺术形式。而其所选取的意象模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27年到1930年为第一阶段,其特征为“苦闷沉郁、迷蒙恐惧及淡淡的希望”;30年代为第二阶段,其特征为“充满生机、活力与战斗性”;40年代为第三阶段,其特征为“赞美、歌颂、美好与向上”。茅盾正是以这些意境隽永的散文小品象征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激荡着时代风云、包含着精湛社会内容而又具有强烈艺术魅力的画卷。  相似文献   

2.
象征,就是用此物暗指彼物,用某种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近的抽象的精神品质或现实关系,表达与之相似的思想感情的一种含蓄的艺术手法.用这种手法为主写成的散文,称为象征散文.象征散文的主题深邃,在作品形式内容之外,总含蓄着更丰富更深刻的意义.象茅盾的《雷雨前》,写的虽然是自然天气,但曲笔见真情,鲜明而形象地抨击了旧中国停滞、沉郁的社会生活.作者说,这是“用象征的手法写了三十年代整个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矛盾.”(《茅盾散文速写集·序》)  相似文献   

3.
本文全面论述了老舍散文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上的特色,作者认为:老舍三十年代的散文虽基本上属于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之流,但也有时代的折光;随着老舍思想的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后他的散文创作,由表现“自我”演变为以反映大众的、民族的斗争生活为主的“社会的”、“时代的”记录。在艺术表现上,老舍的散文抒真情,写真性;体物入微,微中见大;诙谐幽默;语言朴素简练。在现代散文中,老舍的散文可称得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文学史上常常有这种现象:一方面,有的作品在其产生的当时曾经激起过巨大的反响,但时过境迁,后来的读者重读这些作品时往往大失所望。另一方面,文学史上还有另一类作品,其在产生的当时并没有造成什么“轰动效应”,在思想内容上甚至也谈不上先锋性,但却总是能散发着经久的艺术魅力,为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共同欣赏。作家孙犁所写的散文当属于后一种情况。  相似文献   

5.
古代艺术散文的界域及其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中国古代散文的形成和发展,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散文是个极其广泛的概念。散文和骈文并存;再往前追溯,就是“文”的概念,文与笔、文与言对举。而我们所讲的艺术散文又与“大散文”的概念不同。艺术散文是文学艺术的一个分支,它的本质就是艺术性。当我们从这一美学特质出发,从艺术散文生成的三个主要历史阶段来进行考察和研讨时,就会大体上认识和把握艺术散文的界域及其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著名作家秦兆阳的早期作品,发表于三十年代中期的散文和诗,因为种种原因,过去未曾结集出版,鲜为人知。本文对这些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及其在作家创作道路上的地位,作了具体评析。文章认为:第一,这些散文和诗是秦兆阳的发韧之作,起点很高,它们本身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它们对作者后来创作的深刻影响,都不能忽略。第二,从四十年代中期开始,秦兆阳恢复文学创作并自觉追求走“笔下流情之路”。“笔下流情”,是他作品的艺术个性;而这种术艺个性,却最鲜明最自然地体现在他三十年代的散文和诗中,虽然当时这还仅仅是一种自然状态的艺术情趣,而并非作者的自觉追求。第三,作家的性格气质决定作品的艺术个性;而这又是同作家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及其环境,有着内在的极其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散文是在“五四”思想启蒙运动中中西文化撞击与交汇而成的一条新的艺术之河,既流淌着中华民族古典散文的琼浆,又融化着外国散文艺术及姐妹艺术的营养。从思想意义看,中国现代散文冲破了尊君、卫道、孝亲的思想牢笼,在质地上与中国传统散文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8.
茅盾的抒情散文创作是首屈一指的,既高瞻远瞩,激荡着时代的风云,包含着深刻精湛的社会内容;又具有独特的创作个性、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的散文创作思想内容与时代与作者的思想有着深刻、密切的内在联系,记录着时代的风云变幻,透露着社会的世态人性,表现了作者迂回再进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为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综述90年代以来人们对“大散文”概念认识上的分歧,实际上是对散文重“类”和重“体”认识上的分歧。笔者认为,从文体上而言,的确有一种“大”散文出现应予认定。第二部分,阐述“大散文”的艺术的审美特征,它们是:一、大篇幅、大格局;二、大境界、大气象;三,文化内涵和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在90年代里的散文创作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散文创作延续了他在80年代散文的空灵静虚之美,90年代后期的散文因摈弃了乡村而选择了城市,多了浮躁。本文着重从“悟”、“苦”、“恋”三个内在气韵方面总结其前期散文特点。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陆散文从1949年至1995年,已有46年的历史,这其间如果将“文革”十年忽略不计的话,当代大陆散文的发展历程可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五六十年代,散文的发展逐渐走向模式化;第二个时期是80年代,是散文的复苏和变革时期;第三个时期是观年代,散文初步形成多元化的艺术格局。一、五、六十年代的散文模式建国伊始,创作数量众多的是通讯、特写一类的散文,这类散文适应了当时国情的需要,是延安时期散文风格的延续,颂歌的基调,客观写实的方法,理想主义的精神以及朴实刚健的风格,构成其整体的审美风范。1953年以后,随着朝鲜战…  相似文献   

12.
当代散文园地中的艺术奇葩——论周瘦鹃的散文小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考察周瘦鹃五六十年代散文创作概貌的基础上,侧重从情感抒发、思想传达及艺术表现三个方面探究其创作特色;认为周瘦鹃散文小品抒情而不矫饰、言理而不作高深状、瞩意于艺术创造而又不留雕琢痕迹,是当代散文园地中一枝绰然而立、个性鲜明、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奇葩  相似文献   

13.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国内对它的介绍,从时间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的译介特点,这些阶段特点又和当时国内思想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纵观黑人女性文学在中国传播的20几年,国内对它的翻译与研究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又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90年代以来 ,出版界、批评界先后出现了“大散文”、“文化散文”、“学者散文”的提法。这些提法 ,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如何认识和把握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联系上述提法产生的具体背景 ,结合夏坚勇同志的散文集《湮没的辉煌》 ,对此做了分析 ,认为题材的重大、体制的宏大、内涵的丰富深刻、行文的自由大气 ,是“大散文”的主要特征 ;“文化散文”则是“大散文”的一种类型 ,也被称作“学者散文”。  相似文献   

15.
托物言志散文共同的特征主要有三个:1.从写作对象上看,多为咏物式;2.从思想内涵上看,多属寄寓性;3.从写作技法上看,多用象征手法。我根据散文“形”与“神”的关系而言,把托物言志散文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网络散文即网络原创散文,也就是“在网络上自由书写的散体文章”。其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一批文学网站的创立,网络散文一时间也蔚为壮观。该文认为当前网络散文具有审美情趣平民化、情感表达外向化、内容结构散漫化等重要美学特征,并对这些美学特征的成因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因得特殊的社会文化生态的催化,出现了散文创作和理论批评互动共荣的“散文年”。就理论批评而言,30年代关于小品文的争论,形成了小品文理论的某种框架;60年代的“笔谈散文”,其对散文“多样化”和“诗化”的倡导,在非常年代拓宽散文的表现空间、矫正散文非艺术化的偏向,别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第一怪,散文风格的界定越来越细。有人认为,近10年散文创作的繁荣可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相比,其主要表现是数量大、品种多,出现了诸如“大散文”、“文化散文”、“学者散文”、“游记散文”、“艺术散文”、“思想散文”、“小女人散文”、“小说家散文”等名目繁多的界说。然而,在散文热闹的背后,当我们真平心静气下来回头看时,我们会发现在散文的舞台上除留下几个歌星般的名字外,散文在真正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录的文言文作品,文言散文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里的“散文”是一个内容驳杂、涵盖面广泛的概念,其中又包含了许多种不同的文体;文体不同,其写作要求、形式特征、艺术特点等便也各各有异。本文就中语课本中选录的文言散文作类型划分和文体特征分析,以求有助于执教者能因“体”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托物言志散文共同的特征主要有三个:1.从写作对象上看,多为咏物式;2.从思想内涵上看,多属寄寓性;3.从写作技法上看,多用象征手法。我根据散文“形”与“神”的关系而言,把托物言志散文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众星捧月型。“星”即作者选取的材料,“月”即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作者在文章里,从不同的角度或各个的层面,以泼墨似的笔法对“物”进行叙描,都是为了“卒章显其志”。这里的一个角度或一个层面的内容,就是一颗“星”,“星”与“星”,即材料与材料,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关系,它们都捧着“月”,也就是篇末的“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