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健 《军事记者》2006,(11):20-21
在杂文文体的诸种特征中、若以阕读经验来论说,最易感受到的恐怕当数幽默与讽刺。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寻根究底的话,它又最为赜隐,最难梳理。这里为了避免骼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我把它限定在一般的理论描述中。幽默二字,来自英文Humour,中文里原本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现在译为幽默是一种音译(也有意译的成份),这是被称为幽默大师的林语堂先生的创见。由此约定俗成,沿用至今。考其Humour的原意,乃有“会心的微笑”,“只可意会的诙谐”谑而不虐”等内容。《牛津英语词典》为它下的定义是:“行为、谈吐、文章中足以使人逗乐、发笑或消遣的特点;欣赏和表达这些特点的能力。”由此可见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要有趣味,二是要能逗笑,三是只可意会不说破它。这样一来,幽默的逻辑线索就出来了:所谓幽默,首先是要有情趣,要能引人发笑,但又不揭穿,幽然默识即可,开怀大笑便不是幽默了。它表明幽默非常讲究度,只须存乎于心,点到为止,过了度便作它种范畴观。许是都看见了这一点的缘故,尽管关于幽默的定义种种,但最为流行的还是“轻微的讽刺”一说。幽默和讽刺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说它们有联系是说它们都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认识方式,是主体机智的一种特殊外射:说他们有区别是说它们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幽默是带着一种善意会心的微笑来对社会和人生做出审美评价的,而讽刺则多些火药味,它主要借助艺术夸张的笔墨和真实的力量,无情地谴责一切不合理的和反常的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杀伤力和破坏性,但绝不恶意中伤。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他的讽刺,在希望他们改善,并非要捺到水底里。”“如果貌似讽刺的作品,而毫无善意,也毫无热情,只使读者觉得一切世事,一无足取,也一无可为,邪就并非讽刺了,这便是所谓‘冷嘲’”。由此可见,幽默也好,讽刺也罢,都是主体对现实社会的一种人生态度,都是对一切不合理现象的一种臧否方式。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在以下的探索中,将大而化之把它们“模糊”地视为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2.
在谈论杂文写作的时候,不能不谈杂文的幽默。 虽然幽默对于杂文来说,并不是一个必备的因素。但由于受到三十年代杂文的影响,现当代的杂文,总是和幽默联系在一起。这有点儿像人们对漫画的认识,以为漫画总是具有讽刺功能抑或以讽刺见长的。如果列出一个公式,就是“讽刺 幽默”。大多数的人都认为,一篇好的杂文,总应该是具有幽默感的。幽默感,也可以说是杂文的一种艺术性。 什么是幽默?幽默是这样一种艺术手法:它以轻松、戏谑但又含有深意的笑为其主要审美特征,表现为意识  相似文献   

3.
一部喜剧作品的喜剧性从构成作品的诸多元素中体现出来,其中人物的台辞起着重要的作用。喜剧台辞的艺术功能多种多样,我们感受较多的是讽刺与幽默。喜剧台辞所具有的讽刺与幽默,有时各行其道;有时也相互交融。它们有时也内含夸张的成份。在我看过的喜剧作品中,发挥台辞的讽刺艺术功能并能达到上乘艺术境界的,当首推俄国著名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有一种是剧中人借题发挥,讽刺周围对象的。戏  相似文献   

4.
笑话(joke)是幽默的一种形式,玩笑的目的就是逗乐、引人笑。幽默当然不只是笑话,幽默有许多其他的表达形式,如插科打诨的滑稽、相声、小品表演、讽刺漫画、讽刺小品文、酒吧或电视表演的脱口秀、批评社会现象的说唱等。笑话应该是指一个短的“段子”或“故事”,末尾处有一个精彩的“话锋一转”“急转弯”或“妙语”(punch line,意思是“猛击一下的那句话”)。  相似文献   

5.
师晶 《新闻世界》2003,(12):45-45
说起漫画,许多人可能会很“糊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电视里的叫卡通,小报上登的是幽默,大报上刊的是讽刺画,街面上流行是口袋书或成人绘画读本,而漫画是什么呢?翻开《辞海》,可以看到这样的定义:漫画,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其实,早在出现漫画这个名称之前,也有叫“讽刺画”、“滑稽画”、“寓意画”等  相似文献   

6.
《讽刺与幽默》画刊1988年第23期上,刊登了一篇“朦胧市浅薄公司故作高深制造厂的朦胧文学密码机推销广告”,读后先是哑然失笑,静思片刻,又感到些许悲哀。因为这篇小品文原是挖苦那些故作高深的文学作者的,却不幸巴掌打到了我们新闻界某些年轻同志的脸颊上。被这篇小品文“揪出来示众”的文句有“全方位多面体地感应其深层内核玄妙积淀”、“精神超前者才能以多维意识轨迹导向变异心态曝光的显影”、“超前的冲击波打了个未来的盹”等等。这些莫名其妙的语句词汇如同密码,叫人读后啼笑皆非。如此集“密码语”大成于一篇文章中,显然是小品文夸张之处,而其中的若干语句反复出现在报刊的新闻作品之中,却并非少见。“反差”“曝光”之类的摄影术语,近来就特别受人偏爱。  相似文献   

7.
宋元话本上有这样两句话:“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这两句话概括了古代说书艺人的宝贵经验,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前一句讲的是形式,讲的是语言要通俗化才能传播得远,才能让人明白、易懂。后一句讲的是内容问题。我们经常讲可听性,实际上就是要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关于“话须通俗方传远”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其他同志也发表过类似的文章。而有关“关风”的问题则谈得不够。什么叫“关风”?不久前看到北京广播学院王振业教授有一篇文章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所谓“关风”,看不见,摸不着,似乎有点玄,其实还是可以…  相似文献   

8.
讽刺虽然并非是杂文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杂文常常带有讽刺性,因此杂文作者也常常被人称为讽刺家——这头衔也难说是褒是贬,但其实是不确的。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所谓讽刺的作品,大抵倒是写实。非写实绝不能成为所谓‘讽刺’;非写实的讽刺,即使能有这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和诬蔑而已”。因之,杂文的讽刺性,倒大抵是杂文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李明杰 《图书情报知识》2005,(4):F0002-F0002
时间过得真快,我来《图书情报知识》编辑部工作已经整2年了。两年来,我有幸见证了老一辈编审人员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为人为文之道。编辑部房子较小,堪称陋室,却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但也有“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与古人之陋室相比,别有一番滋味。两年来,我拜读了大量的论文,审阅了无数的来稿,也就结识了不同类型的作者。来稿既多,难免有玉琼败露之别;作者既众,自然亦有良莠之分。所谓文如其人,在这里有着更深一层的含义。编辑者,执历史之命者也。历史是检验和衡量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价值的自然尺度。在…  相似文献   

10.
笑话如果仅当其为笑话,是笑话的悲哀。评论文章如果引用笑话来说理,不但发挥了笑话的作用,而且使评论马上就能增加幽默感。所谓“马上”也者,就是说假如你的文章枯燥得再没退路了,来段合适的笑话,就“立地成佛”,风趣了。笑话是幽默之神,无往而不“幽”。哪怕你满脸古板得如行将就木之态,“哪怕你铜墙铁壁,哪怕你皇亲国戚……”都能勾取出人们的阴郁的‘魂灵’幻化出诙谐的情感。鲁迅就是妙用笑话来写评论的能手。运用笑话写评论,有如下几种力法: 一、用笑话做论据,来证明论点。笑话有时是本无其事的虚构。甚至夸大到荒诞的地步。用荒诞不经的笑话做论据岂不真成了笑话了?但,不,他完全可以做,甚至较真事更胜一  相似文献   

11.
董毅 《采.写.编》2017,(5):130-131
幽默趣谈属于一种文化现象,是言说者文化内涵高度精粹的审美体现,也是主持类节目的一个重要创作手法.一名优秀的主持人既要掌控好幽默的尺度,又不能有隔靴搔痒之嫌.这需要主持人懂得幽默语言的逻辑,学会自嘲、逆向思维、语到而不唠、话讽而不刺伤人.从美学角度看就是将话语的风趣与幽默恰当地加以艺术化,正如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所说,"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换言之,就是要让艺术回归生活本身,又能够从生活中提炼艺术.  相似文献   

12.
被奉为祖师的,实非那行业的肇始者,而多是那行当中佼佼卓然的人。文坛啰嗦始祖为谁?迄无考尚属阙如。如以啰嗦成就衡量,当推朱熹,有笑话为证:某曰,朱熹谒孔夫子未遇,留字一通:“门人朱熹百拜”,并加注曰: . “朱者,姓也;熹者,名也,门人者,学生也;百拜者,百次顿首也。”孔夫子想必也是对文必加注之风深恶,批以“啰嗦”二字发还。朱熹在批语上又注“啰嗦者,麻烦也”,复送达孔子。孔夫子再批:“太啰嗦!”,朱熹更注:“太者,更进一层也,啰嗦见前注。”而今的无一字无出处的互见层注可说是古已  相似文献   

13.
宗炳《画山水序》有一句云:“而贤者通”,“通”字甚少有人注意,而实至为重要者。《易·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疏:“通晓于幽明之道而无事不知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唐君毅称之为“交感之际”,即吾人生命体验之起点。察《全晋文》卷二九王修《贤人论》,有云:“敬未能暗与理会,何得不求通?”《云笈七签》卷六三《洞经教部》:“《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洞”者空也,空者通也。故《全宋文》卷二十宗炳《答何衡阳书》:“佛经所谓本无者,非谓众缘和合进皆空也……贤者心与理一,故颜子‘庶乎屡空’,有若无、实若虚也”;卷二十一《明佛论》:“虽以颜子之微微,  相似文献   

14.
就形式而言:导语者,新闻(消息)的开头也。一般就是消息的第一段,如果为简讯则多是第一句话。当然,导语也可以有两个以上的段落,但多见于西方新闻,导语中又有“主导语”和“次导语”之类的称呼,便是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5.
读书人读书成瘾,爱书成癖,日久天长,气场往往与众不同。文雅些说,是书生气;直白点讲,是呆傻气。称泛“书生”,臧否未定;直呼“书呆子”,褒贬自明。好在书呆子不以为忤,反倒乐用张岱语来解嘲:“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话虽这么说,书呆子心里也明白,那些与己有交情者,大多仍属同一类人,毕竟同声方可相应,同气才好相求。  相似文献   

16.
5月20日,甫“上台”的台湾新当局公布了所谓“总统府资政”和“国策顾问”名单。在这份名单中,不仅有竞选期间大力支持陈水扁的所谓“国政顾问团”的成员,除另有委任外全数“上榜”,而且很多著名的“台独分子”和民进党人士也跻身其中,但亲民党和新党人士却无一人“榜上”有名。这对标榜“全民政府,清流共治”和跨党派共治的台湾当局新领导人,无异是一个莫大的讽刺。仔细分析这份名单,可以看出有如下几大特色。第一大特色:“台独”色彩非常浓厚,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西方美学中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阿多诺认为所谓文化产业就是一种“市场导向的大众文化,其产品专为大众消费而生产出来,这样,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那种消费性质的产品,或多或少是依据计划来生产的。”①这就是说文化产业的生产是一种标准化的生产,“文化产业的产品是按照严格的规范程序制造出来的,从流行歌曲到电视剧,从电影到推理小说,甚至逗乐的技术、效果,幽默讽刺方式,都是按照一定的格式考虑设计出来的。它们都是由特殊的专业人员管理的,而它们有限的多样性,也完全是由文艺机构编制的。”②阿多诺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国老漫画家王乐天在报纸上撰文呼吁多创作些歌颂漫画,笔者也有同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漫画家应该积极投身改革大业,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面貌、新成就、新风尚,进行歌颂,以鼓舞信心,激励斗志。广大读者对歌颂性漫画是喜欢的,而且要求很高。前几年我们对漫画读者进行了一次调查,这里我不妨摘几段供大家研究。湖南的一位干部说:“……漫画不论讽刺的,歌颂的,幽默的都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好武器,一幅好的漫画,振聋发聩,动人心弦,胜过长篇大论。……比较起来,我最喜欢的是讽刺漫画,歌颂的漫画不是不爱,总觉得不易画好,在构思与技巧上有待探索。”有的读者说:“我周围的同志最喜欢幽默式的漫画,其次是讽刺式的,至于歌颂性的,一般难画好,倒不如弄成一幅含蓄些的宣传画。人们爱看富有蕴藉的宣传画,不愿看不伦不类的歌颂性漫画。”安徽省的一位读者来信说:“至于漫画  相似文献   

19.
微博的特性使其容易接受幽默话语,产生微博空间的“泛幽默化”倾向。本文通过对热门幽默微博的发布者身份、议题内容和传播方式进行分析,发现幽默微博除了以私人糗事进行娱乐消遣之外,也表现出一定的公共参与,包括对政治、社会、教育、环境等问题的迂回讨论,言语往往带有讽刺意味。幽默微博既是对公共空间的一种消解,也是一种变通,为了规避各种风险,在表达自由相对受限的情况下,通过幽默的方式臬诠释社会严肃话题。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在报纸媒体中有一种“新闻漫画疲软”的说法。仔细一想,近几年新闻漫画在报纸上日渐稀少的状况,确实令人堪忧。过去,从中央级报纸到地方报纸上的漫画专版、专栏多而活跃。为弘扬不畏艰难勇于改革的正气,批评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各大小报纸竞相开辟出了“讽刺与幽默”、“酸枣刺”、“刺玫瑰”、“五味子”、“多棱镜”等漫画专版和栏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