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实学研究的里程碑——评《中国实学思想史》方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实学研究日趋深广,产生了一批学术成果。到九十年代,中国实学研究渐趋成熟,开始形成系统的实学研究理论,出现了一些新的学术成果,《中国实学思想史》便是这个时期中国实学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为了联合中国有志于实学研究的学术力量,加强与海外实学研究团体的学术交流,于1992年10月“第二届东亚实学国际研讨会”上,成立了“中国实学研究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有关各方的支持下,已于1994年1月19日经民政部核准登记,正式成为全国性学术研究团体。为了庆祝中国实学研究会的正式成立,回顾十几年来中国实学研究的现状,并对实学研究的未来作出全面的规则,1994年8月1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了“实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座谈会。  相似文献   

3.
“张载关学与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9月16~19日在陕西眉县召开。会议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实学研究会、陕西哲学学会、陕西社会科学院和陕西眉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会议在张载故里——风景如画的太白山麓隆重举行,参加会议共有126人,包括11位外国学者、2位台湾学者,提交会议论文62篇。会议围绕关学与实学的主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热烈的讨论,从实学的角度重评张载、用实学的方法研究关学,极大地推进了关学与实学的研究,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综述如下。一 关学的界定会议针对关学范畴问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赵吉惠教授…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中朝两国文化交流角度,论证了清代文化是建构朝鲜实学的重要思想渊源之一.朝鲜实学的各派代表人物根据朝鲜社会由虚转实的实际需要,从四方面吸取了清代文化中大量的思想资源一是坚持顾炎武、魏源等人的经世实学思想;二是学习清代的"利用厚生之学";三是高扬清代考据实学;四是继承清代学者的气实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5.
实学思潮是庆历新政的理论支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学思潮是庆历新政的理论支柱石训宋学是中国宋代学术思想的总称。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宋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仅学派林立,人才辈出,而且创见多影响大,不愧为精华荟萃。学界过去对理学、气学、心学研究很深,成果也多;近几年,中外学者已注意到其中的实学思潮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实学是深深地植根于培育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的一朵鲜花,她在百花争艳的学术领域中,以独有的魅力,享誉东方各国。时至今日的改革开放的中国,实学的基本观点,正在被社会各界所重视。为了弄清源流,需要认真研究宋代儒者对实学的开创性研究。北宋儒者面临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们通过前后四届的国际会议,对东亚实学研究,即韩、中、日三国的实学研究有了一定的了解。三国的实学,因各自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以及学术思想的传统差异而具有各自的特征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认为实学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应该是相同的。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  相似文献   

8.
第五届东亚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8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在河南开封召开。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来自中国、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的50多位专家、学者。根据中、日、韩三国实学会商定,东亚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每隔两年,分别由中、日、韩...  相似文献   

9.
颜元是清初"颜李学派"的创始人,主张"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并将实学理念灌输其中。在主持漳南书院期间,颜元敢于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并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其主张带有浓厚的经世致用的实学色彩。本文主要从改革办学宗旨、设计课程内容、革新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颜元对漳南书院的教育实践改革。  相似文献   

10.
由日本东亚实学研究会主办、日本梅园学会协办的第三届东亚国际实学研讨会,于1994年10月27日至29日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国际会议厅召开。参加这次重要学术会议的专家、学者共计七八十人。他们来自中国、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50余篇。 本届会议的主题是东亚近世实学研究及其现代意义。根据这一会议主题,与会学者围绕三个问题而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1.
自明中叶至清中叶,特别是明清之际,由于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总危机的爆发和资本主义生产萌芽的产生,随着宋明理学的衰颓及其“空虚之弊”的暴露,在社会上出现了一股由虚返实的实学思潮,并且在同宋明理学特别是王学末流的辩论中,逐步成为十六至十八世纪学术发展的主流。我们把这股以“黜虚崇实”为基本特征、以揭露封建社会各种弊端和批判理学末流“空虚之弊”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思潮,称之为“明清实学思潮”。  相似文献   

12.
从臣民转变为公民,这是我们中国人对自已进行的一次脱胎换骨的自我改造,是中国人国民性的质变和升华。这将是8000年中国传统文化和5000年中华文明传统最重要最伟大的历史变革,是当代中国最重大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哲学的伟大革命变革。必须要的历史条件,就是坚决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宪依法建设中华有序民主共和制度法制体系,即建设中国共产党自内而外有序民主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人民政府自上而下有序民主的运用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的公共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公民大众自下而上有序民主的参与选举、决策、监督和管理的基层社会制度体系,实现党政民三者合为一体,依宪依法治国理政,当代中国才能从根本上根治腐败、建设廉政,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中国才能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和古老中华文明才能真正实现伟大复兴,中国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从臣民社会转变为公民社会,中国人才能真正实现从臣民转变为公民。在当今中国大变革时期和中国人价值观念变革的大潮中,能够帮助我们在现实中拨开迷雾看清从臣民比较顺利地转变为公民的前进方向和道路、能够帮助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前进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哲学的新哲学观念是“新实学”。“新实学”非一人之力所能为也。然而,只要对“新实学”有兴趣的同仁齐心协力共同深入研讨,必能建成新实学。  相似文献   

13.
教授做的学问可深了,每年都要在国内外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还经常被人邀请去讲学。同时,他又是三个地方政府智囊团的主任,为政府官员出谋划策。教授做的是经济理论,非常深奥,不是一句两句能够说明白的。还是用教授家的小保姆的话来说吧。教授家的小保姆是从贫困山区来的,小保姆对人家说:  相似文献   

14.
国学研究中知识与价值二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学研究中知识与价值二元论李庆本梁启超在《治国学的两条大路》一文中曾将国学研究区分为“文献的学问”与“德性的学问”两类。不过从整体上看,梁启超并没有很好地实践这种区分,当他言及治学的时候,无不兼及道德修养,这还是中国传统的“知行合一”的套数,即将知识...  相似文献   

15.
郑洋 《职业圈》2012,(11):25-25,27
重视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建党的重要方略和根本保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要做到真抓实学,长抓不懈,必须创新学习理念,强化学习意识,形成学习风气,切实增强学习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  相似文献   

16.
舞蹈形象塑造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一场成功精彩的舞蹈演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员对舞蹈形象的塑造。而在这一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更是重中之重!本文详细阐述呼吸在舞蹈形象塑造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博弈论是指应用数学方法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互相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能够决策的均衡问题的一门学问.同样地,在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大会之间也存在这样的博弈行为,在这过程中,就产生了博弈理论中一种很常见的关系,即委托一代理关系,这种关系的核心内容就是两者的动态博弈.  相似文献   

18.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社会因素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日语教育界对于社会语言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不够成熟。本文就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相关理论分析日语称代词,即人称代词、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的特点、发展变化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要素,目的在于让日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称代词的内涵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学刊》2008,(3):141-141
李钧在2008年1月17日《中国教育报》第7版《十字街头中国学术如何整合与重建》一文中指出:"有学问的思想"与"有思想的学问"都是现代学统的组成部分。它不保  相似文献   

20.
迫使当代当代中国人反思人与自然关系。到哲学里寻找解决问题的智慧,是个重要思路。在人类哲学史上,无论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古代哲学,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应顺从自然,才能生存。但是,都未能解答人类如何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应对天灾问题。马克思哲学主张人通过改造原始自在自然界为人化自然界,以实现人类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应对天灾问题,但是,由于马克思哲学异化,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却造成人们人为地破坏自然环境和使自然环境恶化,至今尚未找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及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的具体有效办法。"中国需要新实学",新实学主张立足现实历史之上和历史实际之中,一切从现实历史和历史实际出发,"回归马克思,发展马克思",务实求实,解答和解决现实历史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使人类在当下过上健康幸福美好的生活,实现人类和自然界和谐相处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