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见山见水     
新闻是报道事实的,写事实就需要“见山见水”,不可以以论代事、空洞无物.但在不同记者的笔下,即使对同一事实的报道,也是有不一样的“山水”. 上世纪80年代新华社记者郭玲春擅长会议报道,据说在新闻单位重视采用新华社通稿时期,很多会议只要她到场,其他新闻单位的记者就退避三舍,不动笔了.  相似文献   

2.
许多基层通讯员朋友认为,在乡镇、工厂、机关、学校等从事业余报道工作有两难:新闻难找.稿件难上.觉得自己那个地方经济不发达,工作没特点,摘报道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小单位、小天地,每天就那么一些小事情,没什么新闻可抓;觉得自己成天面对的是家乡的山和水、人和事,司空见惯,见怪不怪,就是有新闻,也是“睁眼瞎”;还有的觉得地处贫困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传播手段落后,就是新闻也成了旧闻.  相似文献   

3.
“新闻”一词在我们的使用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新闻事实,或新闻信息。一是指新闻作品。“新闻策划”如果是指新闻事实的策划,有如企业在公关工作中,策划、制造出一些新闻由头,以便让新闻机构报道,那么这是不足取的。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反映、报道事实。如果他们的活动本身也成了新闻,如“质量万里行”的报道活动,那只是“无心插柳”的结果,而不应刻意为之。否则他们的活动就有制造新闻、甚至使自己成为新闻之嫌,就会损害新闻工作的声誉。“新闻策划”如果是指新闻作品的策划,那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作品只有如何构思写作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 “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吗?”“用脚底板写新闻.” “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杜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 “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不适合当记者,如果想发财致富,请不要当记者,如果对苦难冷漠,就不配当记者.”  相似文献   

5.
如何使新闻写得生动活泼,引人爱看,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和通讯员十分关心的问题。我们知道,新闻的社会效果如何虽然取决于事实本身的新闻价值含量大小,但是记者或通讯员如果不按新闻写作的特点和要求去写,就不能将客观事实潜在的新闻价值表现出来。近些年来,为了改进新闻写作,有人主张新闻写作要向文学靠拢,用文学手法写新闻。在这样情况下,刘雨同志著文就“划清新闻与文学的界限”进行探讨,自然是有益的。但刘雨同志认为,“形象思维是文学艺  相似文献   

6.
王中教授在《给新闻爱好者的公开信》一文中说:“许多人做事如果不得要领,往往就做不好,掌握了要领,也就可以说开窍了,所以讲究诀窍并非全是坏事。”这些“诀窍”就是:①选择事实是基础。事实选准,就成功了一半。文采如何,就相对变成次要的了。②练好写短新闻的基本功,必须犹  相似文献   

7.
近年从事经济报道工作以来,对怎样写好经济新闻,尤其是写好短小而有深度的经济新闻,是我常常思索的一个课题.为此,我经常翻阅经济类报纸,认真研读历年获奖的一些经济好新闻,细细品味一些文字简练而内容厚实的名篇佳作.发现不少经济新闻之所以有厚重感,读后余味无穷,除了题材选得好以外,大都与巧妙地运用了背景材料有关.或交代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或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无不对深化和烘托新闻主题,起到了绿叶扶红花的作用.所谓新闻背景,通常的解释,“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环境.”在多数情形下,新闻是不能不写背景的.新闻如果缺少必要的背景材料,就如同图画缺少与主体相应的画面,舞台上缺少与戏剧相应的布幕一样,就会黯然失色.尤其是经济新闻;涉及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不交代必要的背景材料,就很难显示出它应有的新闻价值.而恰到好处地运用背景材料,就会使经济新闻增值生色,给人以厚重感.怎样运用背景写好经济新闻呢?借鉴他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体会,我以为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选择:  相似文献   

8.
新闻是什么?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然而老话说,熟知非真知。以为自己很清楚的事情,其实未必就一定是那么回事。我们每天都习惯性地看新闻,但是否认真想过什么才是真正的新闻?我们能那么肯定地说在新闻媒体上天天播放的就是新闻么?如果不全是,那么那些我们认为不叫新闻的东西又该叫什么呢? 作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起码应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新”,一是“事实”。如果只“新”,而没有成形儿的“事实”,那么不能称其为“新闻”。与之紧密相关的,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说话”、“开会”能不能算构成新…  相似文献   

9.
为了使导语获得“先声夺人”的力量,产生“先发制人”的效果,中外记者创造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兹择要分析,以飨读者。 一、抓住实质性的新闻 所谓实质性的新闻,就是最重要、最新鲜、最为读者关心的新闻事实,而非事实之外的空话。一开始就写实实在在的新闻事实。 例如: (合众国际社阿拉木图7月6日电)哈萨克斯坦的立法者们今天通过了一项要求将哈萨克斯坦首都从现在的阿拉木图迁至位于中部地区的阿克莫拉市  相似文献   

10.
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美国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闻理念。他们认为,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如果回答不出“故事在哪里”,那么他就写不出新闻来。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必须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写新闻说到底就是“采访说故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故事”当然是事实,但“故事”比“事实”又进了一步,故事更具有新闻性、可读性和传播性。读者需要故事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组织了一次调查,将来自美国18家报社的76位30岁以下的年轻记者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了“年轻人想读什么样的报纸以及为什…  相似文献   

11.
热情与灵感     
一位青年记者去农村采访回来,写了一篇感情真挚、很有文采的目击短新闻。要说这篇稿子的内容,的确很简单,也很平凡。写的是一位农民帮助患病邻居抢时播种的事。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记者却写得娓娓动听,十分感人。当问及他的采访体会,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冷漠,新闻本身就会给你以灵感。”新闻就是要写得使读者感兴趣。而要让读者感兴趣,记者首先对自己要写的事件和事实感兴趣。社会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和创造着这样那样的“事实”。无穷无尽纷纷繁繁的“事实”中,有些一看就感到重大和新鲜,这样的新闻应该说是容易  相似文献   

12.
能否准确无误地向读者传播新闻事实,恰当地运用新闻语言是个关键。新闻语言是新闻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运用得体,会使新闻增“值”,反之会使新闻贬“值”,以至使其不成新闻。要恰当地运用新闻语言,须了解新闻的特点。写科学论文,用抽象概念语言;写文学作品,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文学语言,去塑造艺术形象。如果用写科学论文、文学作品的语言来写新闻,人们就会摇头,会说尽玩虚的! 新闻语言要准确、具体、鲜明地反映新闻事件,就要用精确的新闻语言,不能靠用华丽的词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教育新闻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只注重报道工作的新闻,因而报道面不大,读者群不大.这是个困惑着许多人的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新闻工作者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得不承认,教育新闻远不是那么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内行人看着不过瘾,外行人看不懂、漠不关心”正是一些教育新闻面临的尴尬处境:这种状况极须改变,改变的途径有二,一是改革教育工作的新闻报道,二是努力开拓教育新闻的报道领域.改革教育工作的新闻,一是要严格遵守新闻规律,报道工作中新近发生的事实,以事件为主题,寓工作经验于事实之中,要坚决砍掉那种“大而全、长而空”的总结式报道,坚决摒弃那种没有具体事实、只是为了“体现精神”而搞出来的“文件重述”和观点加例子的“印证式”报道.二是以反映工作中新人新事新经验新气象为主,提倡“一事一写”,事件一发生,新人物一出现,就迅速报道,不要等工作结束了再算总帐.三是坚持唯物论,敢于接触实际,敢于报道工作中的尖锐问题.四  相似文献   

14.
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加,“业余写稿族”聚会侃文的时空也扩大了。其间不免议论“爬格子”的新招儿,我觉得这是一种生活的享受,也是一种积累。一个业余作者除了应广泛涉猎新的知识领域,积累鲜活的新闻素材之外,还应重视平时的思想积累,这也是通讯员很重要的一项基本功。 对于“爬格子”的通讯员来说,要对某一新闻事实作深入的报道,光有过硬的文笔“写功”是不够的,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思想水平和理论修养,就不可能对新闻事实深刻的思想内涵有充分的认识,也不可能真正掂出它的新闻价值。所以说,有多宽的知识面和多深的理论功底,方能写出相应水平的文章。倘若去采访一位学者,你一开口,人家就知道你肚里有多少货。如果你没  相似文献   

15.
在电视媒体发达的今天,平面印刷媒体和新闻通讯社对图片新闻和视觉新闻越来越重视。其实,在中国新闻界最早提倡写“视觉新闻”的是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穆青先生。他在《学会写视觉新闻》中写道:“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这样,我们的新闻就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更好地适应今天这个电视发达的时代。”穆青的人物通讯中有大量形象生动的语言,这些文字很好地运用了视觉的因素,读来栩栩如生,就像是一组组的电视镜头,因此,我们不妨称…  相似文献   

16.
在导语中安排背景材料,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有没有必要;二是背景材料和新闻事实如何统筹兼顾,各得其所。 (一) 由于导语处在整个新闻的领先地位,担负着提示要点和引导读者的重要任务,所以记者必须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材料来构成导语。如果一定要把背景写进导语,那么这种背景材料与新闻事实必须具有值得提前的内在联系。如: 本报北京4月18日讯记者瞿惠生报道:就在“科技兴农”的口号逐渐叫响的同时,农业科技工作却面临着政策不落实、关系不协调、成果推广不理想等一系列问题。为此,全国90位农业专家日前联合紧急修书,对加强农业科技工作提出忠告。(《光明日报》1989年4月19日二版) 导语的前句是背景,后句才是主要的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17.
思想家加里宁曾说过:“报纸是人民生活的教科书。”报纸每天与千万个读者见面,传播着信息、思想、知识,新闻写得越准确、鲜明、简练、通俗,报纸就越能吸引读者。准确,是新闻语言的特点之一。新闻是用事实来说话的,新闻语言必须真实准确地反映事实。新闻语言在说明与解释事实时也要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夸大,也不能歪曲。有人比喻作文准确地运用文字,就像音乐家准确地弹奏音符一样重要,如果弹不到点子上,就会走调。新闻语言表述准确的首要条件是用词贴切。如果用词不当,就会影响新闻的内容,降低宣传效果,或给读者造成新闻报道吹牛之感,或给读者造成理解的歧意。例如:某人服法,投案自首,如果新闻报道把他写成“伏法”就是处了死刑,意思就反了。强调新闻语言表述准确,就是用语要科学,合乎唯物辩证法。记者热情高涨时,往往会说过头话。有篇新闻稿写一位青工起早摸黑地替邻居孤老买菜买粮,打扫室内卫生。这本来是好事,但新闻  相似文献   

18.
常听到一些新闻同行发牢骚说:“本来下功夫采写的好稿件,可到了报社却被编辑枪毙了,而认为‘不咋的’的稿件却被采用了。”那么“好稿”为啥上不了报呢?在笔者看来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事实虽过硬,然而事过境迁使稿件失去了时效性。众所周知,所谓新闻就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如果是当天或当时发生的重大的事件,那就更好了。如果你把当天发生的事情,等到事隔多日后再写成稿件寄往报社,势必事过境迁,使新闻成了“马后炮”。如1998年抗洪救灾,这在当时可谓是举世瞩目的大事,人人都比较关心。如果在当时这种情况下写…  相似文献   

19.
“攻大报、上头条、上联播……”奋战在基层一线的通讯员,如何写出有分量的稿子?笔者谈四点体会. 体会之一,写“实事”比写“事实”更贴近新闻本义.什么是新闻?最权威的当数陆定一的解释:“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笔者从实践中体会到: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实事的报道.将“事实”变成“实事”,有何区别呢?笔者有这样一次实践:2013年11月15日,枣庄市峄城区举行“地税杯廉政短信征集活动颁奖暨赠书仪式”.如果仅报道这项活动本身,在媒体上充其量只能发个短消息.而笔者在跟随活动中发现,峄城区廉政文化和教育做得非常好,写完活动消息后,笔者把着力点放在了解会后的“新闻”,写了《峄城文化倡廉贴近群众生活》的通讯,当年11月30日同时刊发在《大众日报》和《枣庄日报》上.  相似文献   

20.
刊林漫步     
新闻事实的正确选择要使新闻报道产生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从正确选择新闻事实的角度上来说,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选择新鲜的事实。如果选择的不是读者“欲知、未知、应知”的新鲜事实,读者自然就会不屑一顾。二是要选择与新闻主题紧密相关的事实。新闻的主题是一篇新闻的“灵魂”,它对整篇新闻起着“统帅”作用。在选择新闻事实时,一定要紧紧围绕它来进行。与主题紧密相关的事实材料就要,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