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西是指汉代河西四郡的管辖区域,大致相当于今甘肃省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三地两市和内蒙古额济纳旗及阿拉善右旗一部分。它南依祁连山脉,北有龙首山、合黎山;东自乌鞘岭,西迄玉门关、阳关故址。东西长约一千公里,南北宽十几公里到上百公里,因其狭长如走廊,故又称河西走廊。西汉中期以前,河西走廊先后居住着戎翟、月氏、乌孙、诸羌和匈奴等众多  相似文献   

2.
河西走廊东部新发现的一条汉长城———汉扌胥次县至媪围县段长城勘察李并成一问题的缘起史载,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驱逐匈奴、开拓河西走廊之后不久,即在河西北境陆续修建了绵延一千多公里的长城塞垣,以隔绝羌匈,屏蔽边境安全,维护西域通道的畅通。据...  相似文献   

3.
汉武帝经营河西以前,河西走廊主要居住着月氏、乌孙、匈奴等少数民族部落,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畜牧经济是这一时期河西走廊主要的经济形式。汉武帝经营河西以后,匈奴败走大漠以北,中央王朝对这一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戍边和开发屯垦活动,由此揭开了河西走廊农耕经济发展的序幕。此后,农耕经济与畜牧经济在河西走廊得到协调发展,并最终形成以农耕经济为主、农牧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4.
河西走廊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本地区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河西走廊各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河西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联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前提。正确认识河西走廊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掌握文化遗产的价值有助于保护与开发遗产旅游,使遗产旅游引领河西走廊旅游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是甘肃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全省率先奔小康的区域,然而支撑该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是千百年来形成的祁连山水土涵养林及其生态环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位于河西走席南部,祁连山中段北坡,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经该县加大径流量流向走廊北部。祁连山水土涵养林、冰川是河西走廊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生命线,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本,调整地城经济才能有效促进河西走席地域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西北 《西北职教》2004,(6):26-27
在兰州西北方向100公里的乌鞘岭,一个海拔约3500米的山口,是古丝绸之路进入河西走廊的起点。黄羊川乡就在乌鞘岭再往西、沿着丝绸之路约70公里,一个叫古浪峡的附近。古浪峡是河西走廊的一个关口,两边都是大山,最狭窄之处仅为20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要地。据说北宋杨家将的12寡妇曾争战于此,仅一人生还。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离古浪峡不远的深山里有一个叫黄羊川的乡,正在发生极不寻常的变化。前不久,本刊特约记西北驱车专程抵达甘肃省古浪县黄羊川职业中学进行了采访,那里不仅仅是已故的英业达集团副董事长温世仁先生创办“千乡万才”计划的起点,更是中国农村借网络科技的力量跨出农业社会的一个试验场,甚至可能成为以软件代工模式脱贫致富的范本。  相似文献   

7.
宝卷在河西走廊一带颇为盛行,武威作为河西走廊上的重镇,至今在其下辖的凉州区广大农村里仍然活跃着宝卷的身影。每年春节前后及农闲时节,"宣卷"活动是农村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  相似文献   

8.
统筹河西走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河西走廊存在着水资源短缺、天然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扩展、沙尘暴频繁等生态环境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和开发过度是造成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统筹人与自然之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河西走廊开发的必然抉择。  相似文献   

9.
河西走廊西部汉长城遗迹及其相关问题考李并成史载,贯穿河西走廊的汉长城始筑于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这条长城今天遗存情况如何?在敦煌市西部一带遗迹较清楚,学界所作研究亦较多,而在河西其他地区却大段损毁,其历史面貌若明若暗...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自汉代以来就被历代中原王朝所重视.汉代经营河西以前,河西走廊主要居住着月氏、乌孙、匈奴等游牧民族,他们过着随水草而迁徙的生活,其产业结构是畜牧业经济,而这种产业结构在匈奴统治时期达到了最高峰.汉王朝占据河西以后,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有效控制,从汉武帝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戍边、开发屯垦、设置郡县等活动,揭开了河西走廊农耕经济发展的序幕.此后,农耕经济的地位在河西走廊确立并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农耕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使原有的畜牧业经济窒息,相反,河西走廊的农牧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并最终确立了以农耕经济为主,农牧结合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11.
《河西学院学报》2019,(4):61-65
诗词作品是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旅游资源,能形成区域旅游竞争优势。诗词作品对旅游者能产生重要导向作用,以诗词为旅游主线的旅游活动因为其较强的文化性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欢迎。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历代文人都留下大量有影响力的诗词歌赋,有些还是经典名句,这些诗词作品对于传播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推动河西走廊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文章以河西走廊为例,分析研究历代文人描写河西走廊诗词作品的旅游影响,并探讨开发河西走廊诗词文化旅游的策略,以进一步提升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发展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在甘肃省河西走廊的古丝绸道路沿线上,至今还残存着若干处古城遗址,明海子古城就是其中的一个。古城位于高台县西北16.5公里,许三湾火车站北15公里,行政上属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明花区明海子乡。笔者和西北师大的李并成同志,曾于1988年9月9日对它作过短暂的考察。古城位于从许三湾通往明海乡的公路西侧,从公路上即可望到这座古城。古城四周是大  相似文献   

13.
河西走廊的民勤、临泽、高台、居延等地流传着苏武牧羊的故事,李陵教射之地在张掖、酒泉一带,河西各地有一些"苏李"文化遗迹,历代文人墨客往来河西,留下了许多歌咏苏武李陵的诗篇,敦煌文书中有叙写苏武李陵故事题材的变文写本。这一切形成了河西走廊的"苏李"文化现象,体现了河西人民的"苏李"情结,表现了河西人民尚武精神和景仰崇拜英雄的情怀,以及认祖归宗于炎黄文化的向心力和爱国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14.
河西走廊所出汉简中保存了较多马匹饲养史料。以简牍为中心旨在通过简牍以此来分析汉代河西走廊马匹饲养技术、相畜技术、兽医水平,以此来探究汉代时期河西走廊以马为核心的畜牧业状况。  相似文献   

15.
河西走廊有着极为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尽管近年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与其他省区相比,差距还十分明显,原因之一就是在旅游的开发上没有自己的特色。创造特色,发展城市旅游是河西走廊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城市旅游业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河西走廊发展城市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河西走廊所出汉简中保存了较多马匹饲养史料。以简牍为中心旨在通过简牍以此来分析汉代河西走廊马匹饲养技术、相畜技术、兽医水平,以此来探究汉代时期河西走廊以马为核心的畜牧业状况。  相似文献   

17.
回族在河西走廊之历史活动及其变迁喇海青河西地区南北狭窄,东百长近干公里,是历史上东西方交往的陆广必经之道,故称“河西走廊”。就今天回族在西北地区的分布状况来看,河西走廊显然没有大面积的回族聚居,散居者也并不多见,总共不足万人,仅占全国回族总数的0.l...  相似文献   

18.
丝路诗词中的河西物产考释张力华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咽喉孔道,也是一座敦煌学、民族学和中外通商史的天然博物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资源丰富,人才辈出。两千多年来,随着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每逢边地多事或开拓时期,许多中外名流或文人墨客都踏着时代的脉膊涉...  相似文献   

19.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为河西走廊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基础。旅游业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我们必须重视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而生态旅游则是一项绿色环保的产业。通过对河西走廊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客观地分析河西走廊实施生态旅游面临的问题,探讨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对策,为把河西走廊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河西走廊东部汉长城遗迹考李并成《史记·大宛列传》: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令居在今兰州市永登县境,“筑令居以西”即修筑兰州黄河以百通往河西走廊的长城,皆在保卫河西地区的安全和维护丝绸之路的杨通。历经两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