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者从休闲度假时代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背景分析入题,立足黄山风景区旅游资源基础、形象定位和未来旅游的发展方向,就黄山旅游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做强做大旅游经济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举措。  相似文献   

2.
大庆市正处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如何开发利用区域内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旅游经济,是大庆实现转型发展、全面振兴的一个重要发力点。文章分析了大庆市旅游产业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大庆市旅游产业升级路径——要挖掘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品牌旅游项目;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深度融入黑龙江省"一城五线"旅游战略;合理布局景区景点,加大与其他产业融合;提高景区服务能力;加大景点景区开发宣传;打造农旅融合特色小镇。  相似文献   

3.
新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旅游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明晰数字化转型对旅游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是指导旅游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以及促进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采用2013—2020年沪深A股旅游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基于智力资本的中介效应探讨了数字化转型对旅游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促进旅游企业高质量发展;智力资本下的创新资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以及关系资本在数字化转型对旅游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中均具有中介效应;数字化转型对旅游企业高质量发展因所属行业、所有制性质产生异质性影响,其中数字化转型对综合类旅游企业和非国有旅游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从微观层面阐明了数字化转型与旅游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理论关系,明晰了智力资本的中介效应,为旅游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4.
六安市地处大别山腹地,旅游资源以红色革命根据地和山川水域风光为主。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缓慢,旅游作为新兴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基于此现状要勇于迎接新挑战,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寻求产业转型升级的机会。本文对六安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了一系列的可行性分析,面对市场变化需求,提出了合理的发展理念,实施全面协调的一体化发展;重新树立旅游产业的发展定位目标,着重规划重点资源;在发展模式上构建全新的格局,开辟新道路,促进欠发达地区实现旅游产业升级转型。  相似文献   

5.
陈小云 《内江科技》2019,(4):117-118
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域旅游通过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协调管理,能够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旅游业转型发展新方向。安徽省芜湖市六郎镇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淀积深厚,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文章从全域旅游视角出发,探讨六郎镇乡村旅游科学发展路径,旨在推动六郎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发展,助力六郎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云南科技管理》2015,(2):16-18
低碳经济时代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面临巨大转型压力,在回顾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全国乡村旅游现状、存在的问题。借鉴网络组织、知识转移、低碳旅游理论后构建了基于产业链的大、中型旅行社网络组织框架,同时提出了乡村旅游低碳转型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新时期下,探求中国经济转型的着力点是必须要做的事。通过对中国1994—2014年时间序列数据的研究,分别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探究信息化水平对旅游发展水平的影响,再进一步分析二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信息化水平对旅游发展水平在长期中存在越来越大的正向影响;另外,短期内旅游发展并没有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从长期来看,旅游发展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旅游业发展"以及"合理定位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2条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淼 《科教文汇》2008,(10):161-161
辽宁阜新市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经过近百年的开采,资源总量锐减,开采条件不断恶化,濒临矿竭城衰的境地。最近阜新把转型的目光投向了旅游业。寄希望于发展生态旅游、工业文化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的特色旅游来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9.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县域旅游业带来了机遇,为了促进县域旅游业的发展,文章从县域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内容建设面临的问题入手,通过融水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内容建设的实践,探索如何借助互联网将县域旅游资源推广到千家万户,推动旅游经济的升级转型,以促进县域旅游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杭州旅游综合体建设与城市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综合体建设是近年来旅游界普遍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旅游综合体建设对旅游城市发展和旅游业态转型至关重要。通过杭州旅游综合体建设的条件、形成机理与竞争优势分析,提出了旅游综合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黄山石质旅游资源的特点是雄、险、奇、巧的多景配置,其形成过程是由晚白垩世以来三次断块抬升形成山体的构造格架,之后外动力特别是第四纪冰缘环境的冻融作用,塑造了山体的险奇、俊美,对于各种各样的巧石多是风化作用长期进行的结果。文中提出诸如针对旅游景点(区)形成过程的不同,采取不同开发以及相应保护措施等对策,呼吁尽快开展我国的科学旅游工作,满足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中国遗产地旅游景气指数测评及提升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承财 《资源科学》2013,35(12):2344-2351
测评旅游景气指数可定量分析遗产地旅游产业发展状况,推动遗产地旅游资源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首先提出遗产地旅游景气指数测评概念性框架,其次建立遗产地旅游景气指数测评指标体系,构建遗产地旅游景气合成指数测度模型,然后选择张家界市(世界自然遗产地)、承德市(世界文化遗产地)与黄山市(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作为案例,分析我国遗产地旅游景气指数。研究结果表明:①2001年我国遗产地旅游景气综合指数为100.89,2012年为110.96,年均增长速度为0.87%;②我国遗产地先行指标、一致指标与滞后指标的旅游景气指数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一致指标的旅游景气指数容易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③我国3类遗产地的旅游景气综合指数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从长远看,文化型遗产地旅游景气指数可能会相对自然型遗产地更高;④我国遗产地的旅游景气综合指数与GDP指数之间呈现幂指数正相关关系。最后,从全国旅游休闲发展环境营造、遗产地旅游建设与管理、遗产地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理3个方面来构建遗产地旅游景气指数提升模式。  相似文献   

13.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旅游业的影响——以2008年雪灾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广泛收集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不同类型极端天气气候对旅游业的影响,按影响机制将其划分为3个类型,并借助本底趋势线理论完成了2008年雪灾对旅游业影响的分析。结果显示:①高温热浪等主要通过降低气候舒适度,大雾等主要通过阻断交通,降低景区的可进入性和可观赏性,暴雨洪水等主要通过危及人们生命安全,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②2008年雪灾对各省区入境旅游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其中,贵州、江西等受灾严重,旅游损失率最大,损失率在1.48%~4.98%;广东、江苏客流损失量较大,分别为11.7×104人和5.6×104人;③雪灾对各城市入境旅游的影响较小,其中,桂林、黄山受灾严重,旅游损失率较大,损失率分别为2.25%和1.79%;深圳、桂林客流损失量较大,分别为4.0×104人和3.4×104人;④2008年雪灾对旅游业的影响,其游客损失量与客流量基数(本底值)成正比;游客损失率与2008年本底值(基数)成反比;损失量和损失率两者均与受灾程度存在一定的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4.
梁太芹 《资源科学》1993,15(4):66-73
黄山风景区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介绍了黄山风景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论述了对黄山风景资源的开发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保护黄山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黄山学院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情况,在毕业论文时间安排、选题、开题报告、实验过程和论文监控等一系列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卞显红 《科研管理》2015,36(6):60-67
论文从城市轨道交通特性与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改变旅游边缘区旅游资源区位、旅游市场区位、旅游从业人员区位、旅游交通区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用地增加及旅游资源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促进旅游企业在旅游边缘区集聚等方面分析了城市轨道建设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及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发展的影响。论文以杭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杭州旅游边缘区发展的影响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7.
邹统钎  江璐虹  郭晓霞 《资源科学》2016,38(6):1003-1012
旅游枢纽的国内外研究经历了“交通枢纽-旅游枢纽基础理论-旅游枢纽”的阶段演变。旅游枢纽的发展源于交通枢纽,以交通枢纽为基础,以人的运输为主,提供旅游配套的信息服务,并整合了一般公共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旅游枢纽是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中介与桥梁,旅游目的地主要通过拥有的旅游资源形成吸引物,旅游枢纽则通过流经的客源取得控制力。旅游枢纽的聚散功能是实现对旅游流与地方旅游业控制的关键因素。根据国际旅游枢纽的主要功能与演变进程进行划分,国际旅游枢纽可以分为枢纽主导型和枢纽-目的地并存型。国际旅游枢纽的发展共同遵循四大规律:完善的交通枢纽网络是汇集旅游流的基础;航空枢纽在旅游枢纽中发挥主导作用;借助枢纽功能实现对周边旅游的控制力;目的地与枢纽功能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8.
滋芜 《科教文汇》2013,(16):1-11
文化是一个外延广阔的概念,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相应的创造才能的总和,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相互交往的产物,更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现阶段,随着人类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大,中西文化交流的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层次也越来越深,这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方兆祥先生的《谜窟疑踪》以黄山花山谜窟与末日传说为叙事背景,讲述了西班牙人桑德罗远渡重洋来到黄山寻根问祖、破解地球末日之谜的故事,为读者展现了一幅魔幻现实主义的生动画卷。笔者从中西文化和谐共生的视角切入,以丹纳的艺术三因素说为理论基础,阐释小说中种族、时代、环境的文化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作品中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具体表现,再由作者的中西文化互释,反思中西文化融合的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晓楠 《科教文汇》2013,(28):203-204
河南省作为我国的旅游资源大省之一,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发展前景广阔。近些年,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及扶持下,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但从总体来看,继续推进旅游资源深度整合和开发,打造河南旅游龙头产业仍是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首先综合阐述了河南省旅游业的概况及发展现状,并在对河南旅游业现状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前瞻性的研究,以期能够促使河南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海洋旅游基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静  杨俊  席建超 《资源科学》2016,38(12):2244-2255
海洋旅游代表着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研究以当前海洋旅游资源为基础,综合分析沿海地区建设国家海洋旅游基地的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海洋旅游基地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渤海海域中的辽东半岛东部海域、黄海海域中的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东海海域中的闽南海域和南海海域中的海南岛以及三沙市等区域的沿海城市;②在海洋旅游资源基础方面,南海南部海域、粤西海域、桂东、桂西海域沿海地区的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多样,适合风景观光、滨海浴场、沙滩、海岛型等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协同开发;③在旅游产业发展和潜力方面,长三角和珠三角沿海地区中心城市可依靠产业发展和潜力优势,改善资源环境基础,打造海洋旅游国际滨海城市旅游目的地,协同城市群创新发展海洋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