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对诸葛亮的形象塑造运用了蓄势艺术,使得诸葛亮的形象在还没有与读者见面就已经深入读者之心。  相似文献   

2.
“英雄”与“奸雄”──《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曹操不同形象的美学内涵马宝记,朱雨生曹操的形象历来为人们所争议,尤其是三国文化热持续升温的今天,对于怎样在新的时期评价曹操(这与历史上任何一个“新时期”一样,虽然目的、意义、实质已大为不同)应当是一个不...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对曹操总体上持贬诋态度,但对其文治武功和诗文风采并非一概斥责。本文试图通过审阅作品对曹操文化活动的零星描绘,结合有关史载的考察,揭示《三国演义》中"奸雄"形象的另一面——文化功臣的风采。  相似文献   

4.
刘备形象与传统君主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对仁德的热衷,根源于由君主专制制度所造就的贤人政治;其对正统的强调,则与家天下的血缘政治密切相关。《三国演义》将仁德与正统的双重优势集于刘备一身,正反映着传统君主理想的基本取向。因此,强调刘备形象的其中一个方面而淡化或忽视另一方面,不符合《三国演义》及其植根于其中的政治文化的实际,不利于认识这一形象本已具有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三国演义》关羽形象进行了视角独特的艺术分析。发现并总结出对应叙事,板块浮雕,系列烘托,形神相映,返本存真等五条重要经验,并由此进而探讨了“三绝”各具特色的创造艺术,为认识《三国演义》文学遗产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曹操在《三国演义》著名的三大典型战役中,表现出杰出的智慧。罗贯中分别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进行了突出的描写。尤其赤壁之战,曹操虽败犹荣。通过归纳比较得出结论,曹操才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智者形象,堪称为大智者。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罗贯中调动多种艺术手法,呕心沥血塑造出来的主要正面人物形象。这个形象既反映了全书的主要思想倾向,又体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本文想从分析诸葛亮的形象,来谈一谈《三国演义》思想倾向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8.
由于题材的特殊要求,《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形象处于配角的位置。罗贯中基于男性中心主义的立场,使用男权话语去描写女性形象,赋予笔下女性形象以工具的作用。小说中的美女、烈女、良母等形象系列,成为最能体现作家创作意愿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9.
浅论赵云     
本文结合《三国志》分析了小说《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赵云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揭示出赵云形象的艺术魅力在于赵云是一个真实性与独创性融为一体的鲜明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里说曹操号令三军不准踏踩青苗,违令斩,谁料自己的马受惊跑进麦田里,为了严肃军纪,他把自己胡须割去,算是以须代头,以明军令。”这段字山自2005年第1期《散选刊》(见该刊第29页),这里所说的割去胡须却是割错了。查《三国演义》七回写曹操率兵征讨张绣,时值夏四月,麦子将熟。行军路上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并皆斩首”。命令刚下达,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画廊。在《三国演义》这些人物中,蜀汉"五虎上将"形象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人物形象群体。  相似文献   

12.
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特征化艺术形象的典型-诸葛亮形象具有性格结构单纯性、性格稳定性、性格群体性特征。《三国演义》作者通过“略貌取神”的艺术手段塑造了诸葛亮“智、忠”形象,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3.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在山东泰安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就《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版本与成书过程;罗贯中的籍贯问题;《三国演义》《水浒传》人物形象、思想文化内涵;小说艺术的运用以及《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小说评点、传播、接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又和谐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观点,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三国演义》研究状况活跃,关于版本与作者、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地域文化与《三国演义》以及电子化数字化研究等新方法问题,得到了充分的阐发。学术界热烈的研究探讨气氛,多角度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队伍老中青的结合,学术会议的定期召开,及时交流,使得这一研究领域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5.
当《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历史小说的面貌出现在中国长篇章回小说的艺术长廊的时候,无疑给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增添了瑰丽的风采。作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既高度地忠实于历史事实,又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除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理想的“明君”形象来塑造的。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三国演义》描写刘备形象之失时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评价学的标准是艺术的感染力与其感染人的程度。《三国演义》的大量情感描写表明,作有意以情感人,以多方面的情感因素渗透弥漫于全书,使这一部主要以故事取胜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诗意,成为耐人咀嚼的“有意味的形式”。作为历史小说,又从哥德《浮士德》、司汤达《红与黑》等成书情况看,《三国演义》是根据于前代资料而由罗贯中个人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出现表明:我国历史小说由“讲史”话本向章回说部的过渡,其实是民间创作向个人创作的转变;中国古代由个人创作长篇小说的历史从罗贯中《三国演义》开始。  相似文献   

17.
"仁君"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政治理想,而最能体现其政治理想的人物形象非刘备莫属。作者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将刘备的艺术形象塑造为一位"义重如山"、"礼贤下士"、"宽厚爱民"的明君圣主。作者在《三国志》中刘备的历史"真身"的基础上,形象地刻画了《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艺术"化身",刘备的形象塑造对于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两部典型的男子汉文学,《三国演义》写在朝的帝王将相,《水浒传》写在野的英雄豪杰,两部小说让男人扬眉吐气,把男人的辉煌写到了极至。对女人来说却是历史的倒退,书中描写的女性形象是父系文化中的女性形象,是对父系文化最主动、最愚昧、最痴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对婚姻的描写,有十分突出的意义和价值。在文化形态上,是中国婚姻文化的历史积淀,具有婚姻文化的交换功能与政治结盟的性质;在艺术表现上,是为了增强情节结构的艺术感染力,更好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是根据陈寿《三国志》及斐松之所注的历史材料,并按照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叙述顺序,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讲史话本和戏曲的基础上写成的.因此,《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塑造就有了这样一个特点:即《演义》中的人物大都是历史人物,《演义》既要根据历史,又要作为艺术创作不同于历史,运用匠心化历史为艺术创作。作者罗贯中为达到这一目的,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其中包括在史实的基础上围绕人物形象来提炼情节。本文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比较,从关羽形象的塑造来看罗贯中是如何提炼情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