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口新闻”有风险,是新闻同行所公认的;人口新闻难写也是业界同仁所达成了共识的。记得刚到《深圳商报》时,有位老总给我们讲课时,就提醒我们,写计划生育新闻,可千万要小心,因为那里有不少的“雷区”。也正是因为这位老总的提醒,使我能够时时小心,处处留意,自1999年开始接触人口与计划生育新闻以来,我做到了没有出任何“人口新闻”报道方面的差错,而且发稿数量和质量都较以前有增加和提高,有的“人口新闻稿件”发到了深圳商报的头条位置,实现了这类新闻上头条的零  相似文献   

2.
批评与表扬     
一位年纪比我大的记者告诉我,说建国初期报纸上开展批评还不算难。他说他到一个单位去,发现那里浪费严重,回来就写了一件稿,指名道姓批评那个单位。他说他在采访中间就说出自己要写一件什么稿,那个单位并未因为写批评稿而拒绝采访,单位的领导也是如实介绍情况。我比那位前辈生得晚,是“文革”以后才当记者的,我记得80年代初报纸上开展批评大体上也还可以。  相似文献   

3.
2014年年初,我开始担任深圳特区报“民生面对面”工作室主任。“民生面对面”是深圳特区报一个全新的栏目,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由主持人与一位部门或单位的“一把手”就有关民生话题面对面访谈,第二天相关内容在深圳特区报显著版位报道。  相似文献   

4.
外国大导演梦碎好莱坞 如果你问一个穷乡僻壤的少女:“你愿不愿意嫁到北京、上海等大都市?”你得到的反应多半是喜出望外。相较于财大气粗的好莱坞.世界上其他电影制作基地均可谓是“落后地区”.那里的影人若得到一封好莱坞的邀请信.多数人会难掩那份欣喜。吴宇森当时说:“我再也不拍香港片了!”  相似文献   

5.
宫礼 《新闻世界》2008,(7):21-22
“无论谁死了,我都觉得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死亡。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约翰·唐恩 从5月12日开始,16世纪英国诗人兼神学家约翰·唐恩的这句话就一直在大脑中浮现,因为这一刻,我们都是汶川人,那里也是我们的家园。“海水卷走一杯泥土,我们的大陆就少了一角。一个生命消逝了,我们就少了一个亲人。”这是我刚刚从四川回来后的最深感受。  相似文献   

6.
回顾近年来的“爬格子”经历,我深深体会到,欲使一篇稿件得到编辑的认可,从而较为顺利地同广大读者见面,必须超越自我,走出习惯性思维这“怪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搞新闻的同志都有一个体会,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熟悉了通讯、消息等体裁的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写起稿子来,往往比不会写稿的初学者还难。难在哪里?难就难在习惯性思维的干扰。即别人怎么想我就怎么想,别人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别人怎么写我就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搞新闻工作的同志都有这样的苦恼:写批评报道难,写好批评报道更难。批评一个单位,往往得罪一个单位;批评一人,往往得罪一个人。许多人在口头上表示“闻过则喜”,而事实上则是“闻过则怒”,“闻过则跳”。 那末,批评报道难是否就不搞或少搞? 我在报社群工部门工作了十多年,所涉大多是批评稿件。我个人认为,批评报道并不可怕,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和改进批评报道,以适应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自己多年对  相似文献   

8.
1 我的教师情结话得从我爸爸那儿说起。爸爸出生于一个家道中落的地主家庭 ,启蒙上的是私塾 ,少学时因家境贫寒选择了师范学校。年轻时精力充沛且颇有才气的爸爸却在临毕业前“弃笔从戎” ,与“教师”的角色擦肩而过。妈妈因“家庭成份不好”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 ,怀着一个失落的梦上山下乡成了知青。山青水秀却极度贫穷和落后的山村接纳了妈妈 ,她成了那里唯一的老师。我也出生在那里 ,从小就和妈妈的“大”学生一起坐在课堂里。在我年幼的心灵里 ,我觉得讲台上的妈妈神秘而伟大。或许 ,我的教师情结就起缘于那清溪翠竹环绕的小村。1989年…  相似文献   

9.
去深圳特区报社参加一个庆典活动,带回一本两年多前出版的摄影集《昨日深圳》。尽管它沉甸甸的,但放进小旅行箱时我没有犹豫。 打动我的是作者江式高写在前言中的一段话:“如果当年我谋一个半大不小的官儿当,又如果我拍照片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和见报,我想在纪念特区成立20周年的时候,我是无法哪怕勉强些,向深圳人民献上这样一份薄礼厚书的。” 当年的江式高已48岁,半路出家借了一架“宾得”,骑一辆“大永久”,用镜头把深圳的历史一点一点定格了。触摸画面上的脚手架,我触摸到江式高的人生  相似文献   

10.
结缘新闻     
儿时,我有一个梦———想当作家。长大稍省人世,方知那梦难圆。但聊以自慰的是虽未当成作家,一生却与新闻结下不解之缘。二十年前,我在四川石油局成都输气队当一名仪表工,其时,四川石油报举办了一期通讯员培训班,我荣幸地成为学员之一。在那里,我知道了什么叫“五...  相似文献   

11.
我是电力战线最基层的一名业余通讯员,在实践过程中,我和许多通讯员遇到过同样一个问题,表面采访不难,深入采访实在难。问题出在哪里呢?要么是“金口”难撬,要么是撬开了“金口”难榨出好的“香油”。这些年来,在实践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其一,抓第一印象的草图。当你接受采访任务而对采访对象并不熟悉时,最好根据别人介绍的基本情况,先给采访对象画一个相。再列个表,从人物的相貌、年龄、性格、习惯动作、习惯用语、爱好等方面进行一个粗略的了解,这样你就可以抓住别人给你介绍的第一印象去寻找让被采访者开口的突破口。其二,…  相似文献   

12.
深圳商报复刊9年间,从几乎一无所有的小报发展到拥有超10亿总资产的“广东五大报”之一,建成了媒体群、企业群、建筑群,被称为创造了中国新闻史上的“深圳速度”、“深圳效益”。有记者问我:在报人生涯中,你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锻炼了我们的班子、骨干和队伍,他们成长起来了。现在,我们报社有个好班子、一批好的中层骨干、一支好的员工队伍_一切业绩,部是群策群力创造的。 记得我刚到深圳不久,在与市长郑良玉聊天的时候,我不经意地提到深圳商报社的生活、工作条件太差了。他倒严肃起来,说:“…  相似文献   

13.
“创建报业集团” ,这个崭新的课题我第一次接触是在老市委书记李灏那里。1993年春季的一天 ,他对我说 ,深圳的报业怎么发展 ?我很欣赏新加坡“报业控股”的模式。你应该去考察一下。于是 ,当年6月我率深圳市新闻代表团飞赴新加坡 ,考察了他们的报业控股有限公司。这次考察大开眼界。这家公司最大的特点 ,就是体现了按新闻规律办报和按市场规律经营的有机结合。借鉴他们的经验组建报业集团 ,实行企业化管理 ,可以大大促进报业管理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我们向市委、市政府递交了考察报告 ,提出了深圳商报社集团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市领导给…  相似文献   

14.
三月初,报社领导交待拍摄一期上海“乘车难”的照片,主题确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采访和拍摄,总觉得画面不够“味”,还缺少一个“拼命”镜头。“乘车难,难于上青天”,许多上海人都有切身感受。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必须很好地报道这个热点。在采访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乘车难有许多人为的因素。我们经常见到的是你挤我拥,为抢一个座位而“不顾性命”,本来并不拥挤的车站一下子“情况紧急”,但有的车站的候车队伍却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缓和了“乘车难”。这种强烈的高反差,使我决意要拍一张“拼命”上车照片。然而要拍谈何容易,我选择了乘车难度较大的外滩延安路71路终点站,期望能拍到一张“拼命”照片,可是一连三个下午都未能如愿。  相似文献   

15.
错位营销     
有这样一个很著名的故事。美国一家制鞋公司正在寻找国外市场,公司派一个推销员到非洲一个国家去了解那里的市场,这个推销员到非洲后发回一封电报:“这里的人不穿鞋,没有市场。”于是公司派出了第二名推销员,他在那里呆了一个星期发回了电报:“这里的人不穿鞋,市场巨大。”哪一个推销员是市场营销人才?第一个显然不是,而只是一个收取订单的人。没有订单,他也就无所事事。第二个也不是营销人员,而只是个推销员,因为他认为“我可以推销任何东西,尽管人们不穿鞋,我也能让他们穿上”。什么是营销人员呢?第三个才是。他在非洲呆了三个星期,发回了…  相似文献   

16.
金钊同志     
于冠深 《青年记者》2010,(16):116-116
就“文革”前那一茬《大众日报》社的领导人而言,我接触最多的是金钊同志。我第一眼看到他时,他被推了光头,走在被诬为“牛鬼蛇神”的队伍里面,脸色铁青,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在那种时候和境况之下,他居然敢怒。这里那里贴满了“打倒”、“批臭”的大字报。  相似文献   

17.
新闻贵导语。写好导语难。不仅初学新闻写作的人拿起笔来首先就有此感觉、即使具有一定经验的记者,也常常被“导语难为”所困扰。 导语写作究竟难在哪里呢?在10多年的新闻写作实践中,我体会有三: 首先难在事实选择上。你从事件现场、当事人、旁观者或其他知情人那里,获得了关于此新闻事件历史的、现实的、内部的、外部的、本质的、现象的一大堆素材,不可能也不应该一古脑地都装进导语里,最多只能选其最有价值的一二。选择最重要、最新鲜、最精彩内容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导语从选择事实上为全篇定下了基调,选择得当与否,直接影响主体的展开。  相似文献   

18.
每当我打开从前的日记本,或翻看照相本中儿时的照片,常常就联想出许多东西。那一件件小事,一个个人物都是在以老房子为背景的舞台上发生的。我明白,那里是我认识世界的首页。那里的人世百态已深深地印在我记忆深处。所以,怀念老房子的思绪也一直如密林深处的小溪一样潺潺流淌在心底。 日前,趁着一次机会,我又来到了小时候住过的弄堂。 还是那样的黑漆大门,红色百叶窗,内蕴着天井、厢房和客堂,石库门房子还如记忆中那副样子,祥和静谧地盘踞着。就象一个老派的绅士,不改自己的着装和风度。一扇扇大门上面,有水泥匾如镌刻一般写着“福无不备”和“喜溢充闾”等吉祥的字样。有的则是“1932”等数字,表明建造的年代。一处大门上写的是“鳌庐”两个字。鳌为海中的龟鳖类动物,它们长寿且常在水中漫游,所以“鳌庐”寓意着舒适浪漫的家居生活。  相似文献   

19.
今年以来,我连续出差三次,到过三个省会和几个省辖市。每到一地,我必到新华书店去参观访问。一路上,我听到好事三数则。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我今天想反其道而行,把好事传一传,供各地同行参考。在一次讨论古旧书的会议上,我又想起了开架、闭架的问题。如果经营古旧书仍然不许读者去摸书,那就关门好了。我问了一声,你们那里是开架,还是闭架? 很多同志异口同声地答曰:“我们那里是开架!”“我们从来不闭架!”会上引起一片掌声。我心中为之大喜。多年来,我为此奋斗,现在  相似文献   

20.
一般来说,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大都市,是市场经济的“中枢”地带,也是新闻源丰富的地方。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宣传市场经济的记者首先要向这里深入。而作为一名常驻贫困地区的记者或通讯员,怎样面对这个现实,摆脱新闻源的困惑呢?我认为,只要辩证地看待贫困地区的报道环境,从市场经济的宏观上把握全局、审视局部,并深入发掘,也能找到新闻的金矿。 地处鄂南的咸宁地区,7县市中有5个是山区、库区或老区。这里的新闻源虽没有大都市那样丰厚,但只要我们细心观察、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大都市五彩缤纷的经济生活,也会对贫困地区产生“连动”效应。咸宁市的大幕乡是一个边远的穷山乡,正因为穷,这里的青年男女才纷纷南下,去深圳等地打工。1992年5月初,在这群打工族中,几个青年人经深圳这个基地“培训”后,带着项目、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回乡,与乡政府合股办起了塑料工艺厂。他们采用沿海外资企业的管理方法,实行全新的经营机制,着实有一股“南味”。产品也以一流的质量销往香港等地。我了解到这一线索后,便深入那里采访,山区条件艰苦,我住的是才4元钱一天的店铺,并很快写成《南下打工长见识,携回“南风”富家乡》一稿,被《湖北日报》一版头条采用。这篇稿件由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贫困山区群众在改革大潮冲击下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