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然而如何做好舆论监督却并非易事。结合这几年来从事舆论监督报道的实践,笔者在此谈一点看法和体会。体会之一:加强策划是做好舆论监督的前提当前,受众之所以对一些舆论监督报道不满意,笔者认为就是缺少策划所致。事实上,捕  相似文献   

2.
电视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电视工作者的权力。电视工作者要本着对党、对人民负责的精神,积极实施舆论监督,精心策划,精心组织。实践证明,加强电视舆论监督报道策划,不仅能有效地防止报道的片面性、盲目性,减少报道中的偏差与失误,避免新闻纠纷,而且对解决实际问题,维护社会的稳定,乃至提高电视传媒的竞争力,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报道策划的扭曲理解,使一些媒体将策划变成了对新闻事实的导演与干预,颠倒了新闻反映者与新闻事实之间的关系,记者成了新闻事件的制造者;策划时不看对象,只是根据自己的一厢情愿去策划,对受众需求的了解仅是经验式的,选题是自己感兴趣的,至于受众是不是感兴趣,就不得而知;从报道的选题上看,一些媒体似乎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在报道策划的时候,不是本着解决问题出发去分析问题,而是着眼于大暴露或者是屈从、迎合于受众的低级趣味,在打擦边球上下功夫;对于事实或问题本身的研究不足,抓不住问题的实质,从而抓不住一件事实…  相似文献   

4.
浅论民生新闻与舆论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淼  李莹 《新闻世界》2010,(7):62-63
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凭借其群众参与性强、舆论监督平民化、微观化等鲜明的特点,受到了受众的广泛支持与欢迎。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民生新闻要充分发挥党的喉舌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又渴望为社会大众代言,在这二者之间民生新闻如何找到平衡是其发展的关键。本文将分析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的特色,并根据其特色阐释其存在双重身份的原因,论述民生新闻在双重身份下如何找到报道的平衡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新闻监督报道受众不满意的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舆论监督研究”课题组,抽取全国9个省(直辖市)作为调查地区,对新闻从业者和广大受众进行抽样调查(见《新闻与传播》2003年第5期《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现状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中有3点应引起重视:1、普遍反映舆论监督对象的层次偏低,批评最多的是“行业不正之风”,舆论监督最多的是“一般干部”。2、舆论监督报道一般化,监督力度不够。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舆论监督报道“不敢碰硬”、“批小不批大”、“只打‘死老虎’不打‘活老虎’”等。3、新闻从业人员普遍反映舆论监督难。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揭黑报道大多会令人大快人心,其掀起的巨大社会舆论又能够促使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和解决。但为何记者在报道易建联“年龄门”事件过程中却遭到了社会一定数目人的反对和奚落?究竟是记者报道方式问题还是另有深层次原因?我认为,新闻舆论监督在受众接受心理层面上存在两大类别,即硬性舆论监督和软性舆论监督,而记者在行使其舆论监督权时忽略了这两类新闻舆论监督的区别,从而造成了事与愿违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陈伟利 《新闻战线》2022,(2):117-118
舆论监督报道要处理好关注度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正确看待全媒体时代的流量。要将更多的采访力量放在调查跟踪上,及时跟进新线索,与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在掌握准确的核心信息后,推出权威及时的调查报道,解答受众的疑惑,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新闻媒体上呈现的批评报道是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之一,所以一旦提到舆论监督,受众首先想到的就是新闻媒体的批评。由于媒体的传播特点,使之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旦一些不光彩的行为被媒体披露出来,很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广泛传播,给被批评的个人和集体造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舆论监督是把双刃剑,如果使用得当,将有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如果使用不当,则可能造成无端的损害。所以,媒体一定要在舆论监督中保持平衡,保持报道的客观真实。如今,在舆论监督报道中,"平衡报道"被越来越多的提及。笔者认为,所谓平衡,不仅包括监督与被监督的平衡,还包括内容的平衡和感情色彩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如何加强与改进舆论监督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姝媛 《新闻传播》2009,(11):32-32
在当今社会,“知情权”一词已为人们广泛熟知。媒体的人性化办报,使较一般性报道而言能更多满足受众知情权的揭露性报道开始层出不穷.许多揭露性报道将过去许多不为众人所知的社会问题暴露在受众眼前,并通过监督报道促进加快了社会体制改革的进程。笔者认为,对涉及政府中心工作和读者切身利益的舆论报道,要注意规避政策风险和可能产生的负面效果.将舆论监督导向正确的发展道路,提高舆论监督的艺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0.
吴玲 《新闻前哨》2002,(9):26-27
新闻是客观事实,是不容主观策划的。但是,从哪个角度报道新闻,如何体现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需要多大规模报道新闻,怎样恰当地组织新闻报道……是可以策划的。导向正确,只是最起码的要求,要让受众乐于接受,就要努力不断提高舆论导向质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策划不策划,策划得精不精,报道效果是大不一样的。近几年宜昌市的新闻报道,之所以受到好评,就是在报道上加强了策划。  相似文献   

11.
常言道,成事在天,谋事在人。谋事之“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谋划”、“策划”。在党报的舆论监督报道中怎样进行策划呢?针对舆论监督报道的特点,作以下探讨。 一、做好报道选题策划 要求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且要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是由舆论监督报道的性质所规定的。 所谓宏观着眼,即从人民群众所反映的热点、难点  相似文献   

12.
党报的舆论监督,由于所涉及到的现象,往往是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牵涉面也较广。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其中之一就是在开展舆论监督时,必须具有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本文即就这一问题从编辑的角度谈一点看法。要把舆论监督纳人到编辑思想的大系统中作为一个编辑,在策划、编发舆论监督的稿件时,发不发?如何  相似文献   

13.
陈静 《今传媒》2012,(9):46-47
近年来批评报道成了平面媒体尤其是都市类报纸强化舆论监督、增强受众意识和可读性的重要报道方式。要想做好批评报道,把握尺度是关键。只有在报道中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平衡、服务大局、理性批评、有始有终,才能使报道产生更多正面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朱萍  刘建娜 《新闻战线》2022,(11):25-28
<正>对外言论报道,要根据受众的思维方式和理念来制定策划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与传播,采用国外受众所能接受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角度展开有说服力的论证,最终使其接受我们的立场与观点。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5.
陈边  阿宽 《新闻前哨》2000,(1):43-43
新闻策划如今已不仅是一个时髦词,而且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现实。甚至有人认为: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哪个媒介要不在策划上下点功夫,没有自己的一手,就势必在竞争中失败。 新闻策划的兴盛缘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的宽松和理论文化资源的丰富,使编采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新闻策划成为可能;二是新闻媒体要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受众群体,不被无情的市场淘汰,必须为受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新闻,尤其是“人无我有,我有我优”的新闻精品。 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要求新闻工作者做到“三新”,即开拓新的报道领域,…  相似文献   

16.
深度报道的运用与发展态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度报道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中国迅速崛起,至今已成为新闻媒体提升传媒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加强舆论监督、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有力手段。而深度报道在中国也一直是一个颇多争论的话题,仅定义一项,据不完全统计,就有50多种。通过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种: 1、报道方式说,如“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揭示其本质,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17.
洪燕  宁峰 《新闻前哨》2006,(8):101-101
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是民主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手段。国家广电总局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广播电视舆论监督工作的要求的通知》中指出,揭露问题要富于建设性,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从改进工作、解决问题、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维护稳定、服务大局出发,密切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向积极的方面引导,力求好的结果。要切实提高广播电视舆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意广播电视舆论监督工作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要正确处理正面宣传报道与舆论监督的关系,不能把两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确保舆论监督导向正确。不得片面追求轰动效应,不得单纯注重收听率、收视率,不得要挟被监督对象,不猎奇、不炒作、不渲染。对重大敏感问题的报道要格外注意,要严格按规矩办事。落脚点是,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8.
徐晖 《青年记者》2007,(3):91-92
深度报道是顺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新闻媒介的激烈竞争而诞生的,是新闻界为了满足人们对多变的国际形势的渴求而采用的一种报道方式。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正处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受众需要新闻传媒对此做出准确而科学的解释与回答。于是,具有解释性的深度报道应运而生,至今已成为新闻媒体提升传媒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加强舆论监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韩爽 《青年记者》2016,(5):26-27
以批评性报道作为切入点的舆论监督是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舆论监督的存在,社会中的不公平、不公正和危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及问题才能及时制止和纠正.然而,舆论监督不能仅仅是把老百姓非理性的情绪煽动起来,而是要引导人们理性思考,推动问题得到解决.能否让报道始终保持在“理性轨道”上运转,是衡量舆论监督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20.
一、党报新闻舆论监督必须把好关、把好度。舆论监督报道,是社会公众通过新闻媒体反映社情民意的管道和桥梁。按说,这样的报道应该是受到读欢迎的。然而,我们的一些舆论监督报道并未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这就要求在新闻舆论监督工作中要把好关、把好度,进行有效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