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笔者是一个业余通讯员,由于常年坚持写稿,在报刊电台上登出来的稿件很多,对此,一些同志说我同报社熟悉,与编辑有“特殊关系”,更有的甚至认为我经常向编辑送礼。为此,有些同志常同我说,要我帮助他们与报社编辑“疏通”一下,当我把真实情况向他们说明,有些人还认为我在“卖关子”。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2.
李业成 《传媒》2003,(5):37-37
编辑工作,受人尊敬。作为一个编辑真正的可贵之处,是编辑的职业品格,包括在工作和为人两个方面。编辑与作者,与稿件,与版面,与自撰稿,这之间一定要有一个分寸和把握。 一、编辑与作者、通讯员的关系。编辑的衣食父母是谁?我说是经常为报纸写稿的人。没有他们,就会断炊。现在报纸正逐步走向市场,面对竞争,要靠质量求生存的话,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要靠社会的力量。靠社会来稿中的好稿。报纸要真正走向市场,靠质量立足,编  相似文献   

3.
编辑,按词典的解释是对资料或现成作品进行整理或加工。编辑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是新闻出版单位不可缺少的。一张报纸不论是党报或专业、行业报,都有一定的覆盖面和辐射区,在这诺大的空间里,每日每时都产生着新鲜活泼的各色新闻,而任何一个新闻单位,都不可能同时派出那么多的专职记者到下面采访,要把这些“活鱼”及时抓回来,就得靠基层通讯员。这些通讯员生活战斗在第一线,新闻就发生在他们身边,信息灵通.有的甚至是亲临其境,写起稿来快捷、及时,现场感强;但通讯员毕竟不是专业新闻工作者,他们写出的稿件还要经过编辑的加工修…  相似文献   

4.
1997年开始,我从武汉商报机动记者岗位调到市场消费版担任编辑.编辑工作要做的事很多,但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却是如何与广大通讯员交朋友,建立一种“鱼水之情”.通讯员与报纸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报纸一半以上的稿件系他们提供,他们是报社工作在基层的延伸.因此,上岗之初,我就确立了“抓好通讯员队伍,牢固编辑根基”的原则,两年工作实践,也证明了我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一、多渠道发展通讯员各家新闻单位都有自己固有的通联网络,可我不满足报社现有的通联队伍,而是从版面需要出发,开辟“自留地”,建“小金库”.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展通讯员队伍:  相似文献   

5.
最近,连续看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安珂勇斗歹徒、英勇献身的事迹报道,心中激奋不已。其原因除了一种职业上的“接近性”外,还因为这类报道过去几乎见不到。在不少人的心目中,记者似乎就是“提着包,挎着相机,出入于会场,游逛于名胜”的人物。他们不了解编辑、记者(还有通讯员)这种职业的辛苦。常常为了一个事件,辗转奔波、日夜采访;为了一篇急稿,奋战通宵、辛  相似文献   

6.
拜读了何仁老师在《新闻与写作》(1992年第6期)上发表的《编者要拥有一批作者》的文章,很受教益和启发。我想从通讯员的角度谈一谈通讯员同编辑的联系。通讯员与编辑打交道,主要体现在稿件的供需关系上。我认为从投稿的形式上就应抱有坦诚的态度。一是勿一稿多投,或只送稿不寄稿。一些通讯员之所以采取一稿多投和稿件只送不寄的方式,我  相似文献   

7.
5月中旬,我收到光明日报评论部的一封信。打开一看,是徐可写来的。我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名字,更谈不上认识,他怎么会给我写信呢!仔细一看,他是就我一件评论稿提出修改意见,要求补充说明一个细节。原稿上也用毛笔改得密密麻麻。当时,我心里一阵激动。堂堂大报的编辑怎能看得起咱通讯员?他们那么忙又怎肯在通讯员的来稿上耗费心血和时光!由此我想到编辑联系通讯员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闻战线》第六期上刊登的吉铁工人报的编辑同志认真处理好通讯员的第一篇来稿,注意从青年工人中发现和培养人才的经验,使我受到很大启发。青年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社会各阶层都有责任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但就新闻界来说,编辑同志则起着一种特别的作用。因为编辑和青年作者有着直接的联系,能随时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以及怎样想的,如能有针对性地做些工作,是会收到较好效果的。尤其是处理好“第一篇来稿”,对青年作者能否继续写作有很大影响。因为每个  相似文献   

9.
为他人作嫁衣,我觉得是编辑的一种自谦之词。编辑是一种神圣的职业,许许多多的人并不认为如此。如果作家们和评论家们以及所有成了某种大家的人也这样认为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相似文献   

10.
“一字之师”:编辑应当追求的美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40年来最权威的编辑业务教科书”——《编辑人的世界》如是说:“编辑在手稿上画下第一个修改符号之前,作者和编辑就已展开创造性的合作过程。作者的责任是尽最大努力写出一本最好的书,编辑的责任是帮助作者达到这个目标。”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对出版工作如此定性:“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是出版者和译著者共同的工作,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在论及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时,学界一直保持着“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这一“口径”,一般不越“雷池”。  相似文献   

11.
《青年记者》2012,(19):8
编辑是一种古老而又与时俱新的职业,是社会文化产品的把关人,是文化产品与受众中间的桥梁,其肩负的社会责任不可谓不大,优秀的老一辈编辑人如邹韬奋等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稿子见诸报端,是每位通讯员的夙望.许多初学写作的通讯员见到一些老通讯员三天两头有稿见报,认为是他们与编辑有关系,于是,挖空心思托门子、钻路子,与编辑套近乎,想达到上稿目的.  相似文献   

13.
《青年记者》2012,(19):8-8
编辑是一种古老而又与时俱新的职业,是社会文化产品的把关人,是文化产品与受众中间的桥梁,其肩负的社会责任不可谓不大,优秀的老一辈编辑人如邹韬奋等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不写关系稿     
记得刚投稿时,一些好心的同志劝我对编辑搞点“感情投资”,不要铁公鸡一毛不拔,否则难上稿”。这些活听起来顺耳,但细想起来确实是错误的。我觉得,一位初学写作的人,刚开始起步,不在勤学苦练上下功夫,扎扎实实地提高自己稿件质量,磨砺自己新闻触角。而钻歪门斜道,将来在新闻报道上也弄不出啥名堂。即使编辑照顾一篇稿件,你自己心里也有愧,不会多么光彩。另外,搞关系稿会扰乱编辑正常工作,影响报纸质量,实在不可取,但是,并不是说通讯员和编辑就不能一起商榷稿件,这也是不对的,通讯员和编辑、报社是鱼水关系,他们人不亲行亲,都是为着一个目标,互相联系大有好处。再说编辑都会从严把关,决不会抛优择劣。这几年,我常对一些熟悉的编辑说“你有一千遍看稿选稿编稿的权利,我有一千个写稿投稿的专利”。我先后给厂报、《澄城  相似文献   

15.
杨柳 《中国编辑》2011,(5):67-68
有一种职业,专门为他人作嫁衣,自己从不当新娘,这种职业叫编辑;有一群人,既要有学者的才识,又要有商家的智慧,这种人叫出版人;有一类单位,既要肩负"传播知识、繁荣学术"的文化责任,又要勇挑"经济效益好,市场占有率高"的经营责任,这种单位叫文化企业。  相似文献   

16.
有些通讯员队伍的稿件,尽管写得立意深刻、结构严谨、文笔也相当流畅,但如果仔细一看,则美中不足——不是这个地方有错别字,就是那个标点用得不正确,等等。这些同志或许会认为,稿子有点小缺点无关大碍,编辑会斧正的。这种把“文病”甩给编辑的做法,是要不得的。一些通讯员之所以会有上述的想法和做法,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没有与编辑将心比心。编者们每天的工作量本来就很大,通讯员们如果把“文病”甩给他们,势必会给编者们增添更大的工作量。编辑一旦没注意漏下了你文中的小毛病,就会影响稿件质量和宣传效果。二是有些通讯员还没有理解“好…  相似文献   

17.
一、尊重作者 如果问,哪两种人最容易成为朋友,从职业的角度看,我认为就是编辑和作者了。这是因为,编辑和作者目标一致,他们是共同完成一本书的亲密伙伴。这也是做编辑最大的乐趣——整日与一些有识之士、有德之君打交道,并且一字一句与他们的思想和情感相交流,会有多大收益啊!但是,也有作者十分反感编辑的情况。编辑所要加工的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结晶,所以要分外谨慎认真,概括地说,就是尊重作者。  相似文献   

18.
全力 《中国编辑》2006,(2):41-42
文摘编辑工作,离不开“选”和“摘”。如何“选摘”得出彩?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编辑要有良好的职业敏感。这种职业敏感是文摘编辑在工作实践中培养锻炼出的一种特殊素质,要求编辑面对纷繁杂芜的各种信息、资料,能够迅速、准确地识别、判断其采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和基层通讯员们一起座谈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我给某某报投了多少多少篇稿件,一篇也没见采用,也有的通讯员把稿子没有发表的原因归结为跟报社编辑不熟,或者是缺少“意思”,因而稿子才没有见报。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稿子能不能发表,跟作者与编辑的关系深浅没有什么因果关  相似文献   

20.
去年参加新闻学习班,编辑同志上理论课时有这么一段话:‘一个通讯员首先要学会做人,为人师表。稿件是教育人的,如果你写的一套,做的一套,周围群众对你的稿件就会产生反感。’这段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以往我对报上常发表稿件的通讯员,心里就有一种敬佩的感情。我的稿件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后,也受到了领导和同志的赞扬,深深体会到一个党报通讯员的荣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