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9 毫秒
1.
佟韦 《湖北档案》2016,(6):25-28
1969年9月,文化部大批同志浩浩荡荡来到闻名的“火炉城”——湖北咸宁,进入文化部“五七”干校,校址在向阳湖.我们文化部以政治部为主和临时编入的共七八十人,被编为四连,驻地为胡黄二姓最多的小村“胡黄张”.周巍峙、司徒慧敏、马彦祥、唐瑜四位同志是作为“中央专案组”审查对象编入的.周巍峙同志和我被分配同住一室.  相似文献   

2.
李:陈老,您已经80高龄了,最近刚在协和做手术,出院不久,就千里迢迢来到向阳湖寻访咸宁干校旧址,令人感动! 陈:我在北京一向拒绝记者上门,今天旧地重游,可以说是“自投罗网”.看样子不得不破例接受你这咸宁人的采访!  相似文献   

3.
李城外来查找"五七"干校档案资料。他递上名片。名片白底,蓝字,若干头衔:中共咸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协委员会委员、咸宁市作协执行主席、咸宁学院兼职教授。名片另一面: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李城外会长,“李城外”三个字是手书的。“五七”干校档案在文革档案之中。开始,大家有几...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已经22年了,在纪念周总理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不禁要回想起27年前,即1971年,周总理创议召开的全国出版会议和他对出版工作所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当时我刚从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调回北京,被派去参加会议文件的起草工作,得以有幸三次聆听周总理的谈话。  相似文献   

5.
我与王子野同志的交往,始于20世纪70年代。“文革”期间,子野同志和他的爱人陈今及孩子全家都被发配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改造,而我爱人王龙娣因为大学毕业分配在被“砸烂”的文化部,当时也在这个干校“锻炼”,从而认识。  相似文献   

6.
李:杨先生,我听说你下放向阳湖"五七"干校时,才27岁,是中国作家协会所在五连中最年轻的一位。杨:是呵,1969年9月,当时,文化部咸宁干校的文化人最为集中,而我们五连作协的名人最多,知名度也最高。  相似文献   

7.
《湖北档案》2011,(5):32-33
李:杨总,我来自湖北成宁。请您谈谈“文革”期间下放成宁干校的经历。 杨:商务印书馆最近正在筹划明年的百年庆典活动,我刚上任不久.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8.
李城外 《湖北档案》2007,(11):28-29
李:周明先生(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曾下放到咸宁“五七”干校,过去曾接受过我的采访。刚才,他又向您介绍了向阳湖的历史,有众多向阳湖文化名人,我也自然想到您父亲——广大读者所景仰的老舍先生。他是“文革”之初中国作家舍身殉难的第一人,当年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如果没投太平湖,后来也会下放到向阳湖吧?  相似文献   

9.
李:刘先生,我们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和咸宁市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正在组织寻访下放各地干校的知名"五七"战士。今天也请您谈谈自己下放的经历。 刘:我下放的过程比较曲折。我当时还年轻.“文革”前在学校就入了党.由于文联从高校选来的毕业生不多,我一去就受到重视.成了单位的党委委员。后来又说我是“小爬虫”,被送到干梗改造。  相似文献   

10.
干校惊雷     
我有一篇《反二簧与狱神爷》,那文中写到我在湖北咸宁县“向阳湖干校”的后期情景,是每夜(凌晨)四点钟即起来,披星戴月,涉水登堤,去守护“菜地”(古湖边沿淤地种菜之处).其实从无一人盗过菜果(如西红柿),若真有之,我这“缚鸡”之力岂能斗得了护得住?此“象征性”锻炼考验而已也.  相似文献   

11.
李:周老。我来自湖北省成宁市.我们那里的向阳湖是文化部的“五七”干校.也是您的连襟沈从文先生“文革”下放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冯雪峰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多年了,他在冷落与冤屈中溘然长逝后,我不断地读到怀念并描述他的文章,从而使我对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位德高望重的首任社长更加深了理解和尊敬.上世纪50年代我在他手下工作过,“文革”期间又在“牛棚”共过3年患难.那以后还在咸宁干校一道劳动了两年.其间,尤其令我难忘的是,在向阳湖我还同这位半生坎坷、备受折磨的老人同台讲用过一次.  相似文献   

13.
李:丁先生,真是没想到,能在北戴河中国作协创作之家与您同期度假。正好请你谈谈在向阳湖“五七”干校的经历。  相似文献   

14.
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十三连,是以人民出版社为单位而建制的一个连队.黑子是十三连的一条狗.但在我心目中,他(请注意,不是它!)从来就是我“最亲密的战友”.当时十三连的全体成员,包括“五七”战士、“随军”家属和孩子,男女老少约近三百口,都会有此同感. 黑子是怎样到十三连来的?1969年10月,我们这支主要由“臭老九”组成的准军事化连队,刚从临时驻地咸宁高中到汀泗桥,在赤岗大队林场安营扎寨,借了两间瓦房——冬天从瓦缝中能飘进雪花,但不漏雨的房子——给炊事班,另外支了一个大帐篷,埋锅砌灶.  相似文献   

15.
读报偶感     
年龄象一条纤,把我从昨天拉到今天;离休的命令象一根弹簧,一下子把我又拽回到昨天。人说爱回忆是衰老的征兆,可我感到,回念却其乐无穷。镜头1:1950年春,开封市南郊省军区政干校学员队宿舍门外的墙柱上,各班出的墙报琳琅满目,指导员和校报编辑们仔细地察看着。我们期待着赞誉,因为他们是“土包子”,我们都是学生兵。谁知他们用红铅笔画出了许多错别字,并告诫说:“宣传工  相似文献   

16.
李城外 《湖北档案》2005,(10):30-31
李:张老,沈从先生逝世已经整整8年了。他生前可是料想不到.今天我们鄂南人进京访问您.了解他在咸宁干校的经历。我访问了一些中国作协的名家.不少人建议一定要采访您。  相似文献   

17.
口述者:臧克家、郑曼采访人:李城外时间:1995年地点:北京赵堂子胡同[口述者简介]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著名诗人,曾任《诗刊》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著有《臧克家全集》,代表作有《有的人》、《忆向阳》等。郑曼,藏克家先生的夫人。臧:我对咸宁,对向阳湖是很有感情的。你们那里有桂花,有灵芝……李:咸宁不仅是桂花之乡,还是茶叶之乡、楠竹之乡哩!我们地区的干部群众对文革中期下放到向阳湖劳动锻炼的文化人十分尊重,想宣传一下,以便今后加强联系,也希望这批京城名流关注咸宁,这对促进鄂南经济发展和文化兴旺,将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佟韦 《湖北档案》2012,(2):34-35
李:佟老,不好意思,劳您大驾,亲自上门来接受采访。佟:没什么,家里装修,现暂住朋友家,不方便。我是很怀念向阳湖的。李:向阳湖的文化人都渐渐老了。请谈谈您在干校的往事。佟:干校的集体生活一生忘不了!我跟爱人何锐是分两批去的,1969年秋我孩子才满月,  相似文献   

19.
翻阅着刚出版的《郭小川诗选》,我想起了这个在创作生活的后期被打击、被诬陷的诗人,想起了他的一生.在他这最值得一说的创作生活期间,我正好也在同一环境里.我觉得应该做个见证人,帮着证明这本集子里最后这部分乐观的诗,坚强的诗,勇敢的诗,是在什么环境下写出来的. 我们那地方在湖北,叫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  相似文献   

20.
李:任老,我能有幸拜见您,应该说是一种“缘份”。1970年春,北京图书馆除部分留守人员外,大都下放到文化部成宁干校。前不久,我曾在电话里向您打听当年北图的“五七”战士有多少,代表人物有哪些。尽管您自己并未下放鄂南,而且对我素昧平生,但还是热心帮我打听到北图曾到过向阳湖的知名专家,如李长路、郑效洵、戚志芬、冀淑英……我已采访了著名善本专家冀先生等人,今天上门求教,一来表示谢意,二来聆听教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