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受史学工作者研究历史和高等学校历史专业教学的影响,长期以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也是以“解释”历史为主。“解释”历史即对历史进行“叙述”、“分析”加“议论”,这是揭示历史本质的较高层次的研究方法,把它照搬到中学课堂教学中,显然是脱离实际的,是不合适的。我认为,从中学教学原理和中学生学习的心理角度看,中学历史教学传授历史知识的最佳方式应是“说明”历史,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亦应从此入手。我国史学界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史学研究领域,建立了历史科学理论,开始把“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历史的方向,把琐碎、纷繁、复杂的历史材料加以条理化、明了化、概念化,给人们展现一个可被初步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而运用历史科学理论方法分析比较,从微观上升到宏观,揭示出历史的本质,是对历史的理性认识。我们把这种揭示历史本质的  相似文献   

2.
斯大林是当今世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对于其人其事的研究已成了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抑或是资本主义国家学术界的热门课题。这是因为斯大林本身,就是世界政治舞台中心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他的思想理论,他的政治行为,不仅对苏联,而且对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都有着极大影响。 这里,我仅就所谓“斯大林主义”,或曰“斯大林现象”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即斯大林模式,谈一些批判性的认识,以期得到学术界同仁们的指正。  相似文献   

3.
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曾经出现过新经济模式(列宁模式)、托洛茨基等人提出的“超工业化模式”、布哈林模式和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主义模式,这些模式中的人本意蕴是不相同的,新经济模式(列宁模式)因为列宁的去世以及其它原因而中断,“超工业化模式”因为不符合人民的意愿而退出历史舞台,布哈林模式也随着斯大林对其人身的剥夺而湮灭,历史选择了斯大林模式并最终定格。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族主义模式因为偏离了苏联社会主义道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不仅没有成功,反而使苏联的社会主义人本实践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4.
我国史学界前辈,如郑天挺先生等早就呼吁我国广大的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之余从事一些史学研究,为促进我国历史科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尽管如此呼吁在史学界未曾间断,但似未引起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的普遍重视,多数教师依然没有跻身于史学研究的队伍之中。李光霁先生在《历史教学》1991年第2期上发表的《寄语中学历史教师》一文中又指出:“我们中学历史教师有  相似文献   

5.
笔者聆听了一节示范课,该课的标题是《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这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第20课。这节示范课教学手段先进、理念新颖,使笔者受益匪浅。但也存在着一些瑕疵,集中表现在第三个子目《“斯大林模式”》中。  相似文献   

6.
徐春莲 《考试周刊》2007,4(38):158-159
斯大林模式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它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总结它的经验和教训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角度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一些历史的回顾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如何评价1787年美国宪法.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问题之一。现行教材及参考资料多采用了史学界的“反动说”.如“它在无视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没有废止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等方面,较之《独立宣言》是一种倒退”。即保存奴隶制、存在种族歧视等局限性.而对史学界的“进步说”.则往往没有提及或轻描淡写。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刚刚迈入新世纪门槛之际 ,历史教育 ,特别是中学历史教育所面临的危机是有目共睹的。于是 ,人们开始更多地审视历史教育本身 ,也更多地关注中学历史教科书。毋庸置疑 ,作为历史教育载体的教科书 ,其编写理念、体系、选材等 ,在很大程度上是整个历史教育的缩影。我们认为 ,目前中学历史教科书体系中严重的“历史学”、“政治学”倾向及单一化的教材模式等 ,直接反映了历史教育的一些本质性问题。一、强化了历史学科体系 ,淡化了历史教育本质“目前史学界还没有一本体系全新的中国近现代史专著 ,让我们怎么能编制出一套全新的 (中学 )教…  相似文献   

9.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20世纪中国史研究中研究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历史问题之一,这一概念至今仍被各种版本的中学历史教材普遍采用。20世纪30年代,部分马克思主义学者开始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引起了史学界的讨论。50年代,这个问题作为中国史研究的“五朵金花”之一,受到特别的重视。80年代。史学界在“文革”后继续研究这一问题,90年代初有过短暂的沉寂,但是讨论、研究迄今仍未结束。  相似文献   

10.
郭富斌这个名字我耳闻已久,但没读过他的文章。2010年8月,我和他才有了第一次交谈的机会。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有思想,第二是阅读广泛。但这次看到他为《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课所开列的参考书目(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2010年第10期,郭富斌:“在苏联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文后附录),共61种,说实话,其中很多书名我不知道,  相似文献   

11.
二十年代末,斯大林在苏联党内确立了他的个人领导地位,从这时开始,直至1953年他逝世为止,是苏联历史上的“斯大林时期”。在此期间,苏联形成了一种称之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该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和限制商品经济正常发展,同时又不得不在一定范围内保留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斯大林时期有关商品经济的所有理论与实践问题,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几乎都首先与斯大林的名字有关联。这一方面由于斯大林多次谈到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货币问题,1952年出版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则专门论述了这一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斯大林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和思  相似文献   

12.
约·维·斯大林所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书,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宝库所作的宝贵贡献,所以成为一切科学领域内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特别是社会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约·维·斯大林的这些著作对於历史和苏联宪法的教学有著巨大的意义。苏维埃的教师们以极大的兴趣去钻研约·维·斯大林的著作,并在著作中获取知识以运用於少年一代的教育中。  相似文献   

13.
二十年代末,斯大林在苏联党内确立了他的个人领导地位,从这时开始,直至1953年他逝世为止,是苏联历史上的“斯大林时期”。在此期间,苏联形成了一种称之为“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该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和限制商品经济正常发展,同时又不得不在一定范围内保留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斯大林时期有关商品经济的所有理论与实践问题,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几乎都首先与斯大林的名字有关联。这一方面由于斯大林多次谈到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货币问题,1952年出版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则专门论述了这一问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考考试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3 X(综合)”模式的推广,从考试的形式、内容到立意,无不令人耳目一新。它所展示的特点,实际是向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模式、方法敲响了警钟,它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分析社会历史现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与历史发展规律、展望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以解决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本文笔者就自己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如何选用除历史学科以外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知识(一般为现有中学各学科的知识)作为教学参考资料谈谈一些做法,试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5.
近期,《历史教学》杂志社开展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及教材编写”的讨论,在史学界引起了普遍的关注。拜读许多专家、学的“建设性意见”后,颇有同感,受益匪浅。笔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历史教育工作,也想借此机会。谈几点看法,若能抛砖引玉,也算是我们对新一轮课程改革尽了一点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6.
走自己的路--斯大林模式留给今日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即斯大林模式进行历史考察,客观分析了斯大林模式对前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正反面影响,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结合我国实际,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二战后,社会主义突破一国范围,形成庞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但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新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照搬了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在各国建国初期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和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等方面都发挥过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俄国十月革命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作为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最重大事件之一,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重点。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和人们思想的转变,新成果也层出不穷。笔者就近20年来中国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状况择其要者加以概述,以期对中学的历史教学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明清的“海禁政策”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大多在“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中讲述,旨在使学生认识到,由于“海禁政策”的推行,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状态,延缓了发展步伐。中学教材仅用数百字来阐述这个在学术界争论了近一个世纪的重大问题。应该说是比较单薄的。中学历史课堂如何客观、准确地把握这个问题,有必要了解相关的学术研究。笔者不揣浅陋,对海禁政策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以沟通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  相似文献   

20.
课本在纠“左”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成绩斐然,比如第42页将原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名称更改为“法国大革命”即是一例。“大革命”是18世纪末法国的革命者对自己正在从事的事业的称呼,时人和后人也都习惯称它为“大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也这样称呼它。直到1934年斯大林称之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苏联史学界于是对法国革命改变了称呼。建国初期我国全盘引进苏联关于世界历史的学科体系,也同时引进了这个提法。但全世界各国的史学界,依然沿用“法国大革命”的称呼,文革后我国史学界拨乱反正,也恢复了“法国大革命”的称呼。新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