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断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已进行四年,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在实践中也有一些问题需加研究讨论。我的这篇小文谓之“断想”,即片断的想法,提出供参考。一、关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内容的主体问题四年前,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同志关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有简洁的说明。他认为,主要是文、史、哲学科的基本知识,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华。当然,对于大学文科学生需要加强自然科学的知识。今年六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公布,对大学文化素质教育需从整个素质教育的高度进行初步总结。在此情况下,有的教育工作者便提…  相似文献   

2.
徐丽 《华夏文化》2005,(2):17-20
在我国教育界,关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曾经是非常热门的话题,在今天也仍然是许多人孜孜探求的课题。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我也在认真思考有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问题。我有这样几点尚未成熟之浅见:所谓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在高等院校为大学生多开几门选修课,如“世界名著赏析”、“古典名著赏析”、“音乐美术”、“书法绘画”等通识课(这些课程即使不讲素质教育,也应当考虑为大学生开设)。  相似文献   

3.
谈人文修养     
在大学和文化机构工作的人尤其要有人文修养。什么是人文修养?要有人文方面的基础知识,具体地说,有文学、史学和哲学以及艺术方面的常识,同时将人文素养贯穿于生活和行为之中。不管你是学的哪种专业,或者你是哪方面的专家,首先对本国的文化要有一定的了解。例如,知道《论语》、《道德经》、《孟子》等是怎样的书,知道唐诗、宋词是怎么回事等等。这些并不难,只要平时留心学习,自然会有成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即或是这方面的专家,也不可能每个方面都能精通。不懂,没有关系,只要抱着实事求是的谦虚态度,别人可以理解,自身也会提高的。如果自以…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平涛我曾经在几所大学作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演,大学生和研究生们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了热情和兴趣。不仅是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即或是工科大学,例如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为他们学校的学生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学生们欢迎;我利用到...  相似文献   

5.
北京大学出版社约我写《中国历史15讲》,是在2002年1月中旬,要求有科学性又有可读性,适合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朋友们阅读。这个倡议很好,大学生(不论是哪个系)有一些关于祖国历史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一、大学与综合素质教育 中外关于“大学”的定义可以举出很多,例如:“大学有大师之渭也”;“大学是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大学是学者们(教师和学生)合作研讨学术的场所”等等。这些关于“大学”内涵的揭示都有其合理性。当我们进行深层思考,从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来认识,就会发现以上的定义都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敬爱的编辑部的工作人员:你们好!我是一名大二的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从小对英语的酷爱,使我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进入大学,不断地灌输专业知识,使我觉得自己成了只进却不出或者出得很少的机器。本身就生活在一个汉语占“统治”地位的环境中,又脱离了一种大千世界的联系,英语仅仅在课堂上、课后的闲谈和一些影视音像作品中。在那里我才真正感到自己是一个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哎,真有所谓“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伤感。而我开始接触贵刊时,我仿佛找到了一位久别重逢的知己,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遨游在贵刊中,领略世界方方面面,真使自己这只…  相似文献   

8.
<正>大学生素质教育,涉及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关注大学生素质教育,当然离不开学校在这一人文关怀下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其中,本科生的通识课教育便是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是因为通识课教育的开设往往体现出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与广博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为学生开设适当的通识课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在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起到越来越重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当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目前,学界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本文拟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系统化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学生素质教育系统化研究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梳理其成绩与不足。  相似文献   

10.
2003年秋季,我有机会到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作关于大学文化素质问题的讲演,题目是:《大学生需要什么?》听众之踊跃,情绪之热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2008年秋到2009年夏,我曾有幸到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师范大学进修学习,同时在那里给俄罗斯学生上汉语课。时间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作为一个外国人,我特地留意了俄罗斯大学的教育、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俄罗斯人的性格和品德,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郑文 《世界文化》2005,(5):11-11
历史告诉我们我们来自何处,我们将走向何处。——David M ocullough冬季的一个早晨,在美国一所最好的大学里,在该校有名的常青藤社团,我和25名历史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学术讲座,窗外雪花轻舞。这些学生代表了历史系的骄傲,是被公认为最优秀的学生。“你们中有几个人知道乔治·马歇尔是谁?”我问道。没有人知道,甚至连一个人也没有。在中西部一所有名的大学里,一个女生说她来听我的讲座后非常高兴。因为直到那时,她才能清楚最初的北美13个殖民地都位于美国东部沿海。这是一个大学生以很认真的口气对我说的话!我们,我们美国人是谁?我们是怎样来…  相似文献   

13.
正一、大学需要文化自信的指引高校辅导员工作主要是和大学生们打交道,和他们进行有效沟通,从国家大政方针到校纪校规,从政治思想到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等诸多层面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努力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公民。自从成为高校辅导员的那天起,笔者就感到和大学生处理好关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辞色俱厉,对学生采取"高压"手段,使学生们噤若寒蝉,从表面上看似有效果,但实际上这将使辅导员和学生们的心离  相似文献   

14.
逼上讲坛     
华中理工大学没有清华那般人文的传统与故事,它似乎更加姓“工”,但1995年9月的匆匆一行,改变了我的观念。 教委通知这次会议时,就说“带有现场会议的性质”,既然会议的主题是“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想必是华工大在这方面  相似文献   

15.
<正>"美丽中国"一经党的十八大提出,就成为感动人们的热词,她不仅是激励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奋斗目标,而且是审美境界、审美空间的提升与延展。"美丽中国"内在包括自然生态美、人文生态美、社会生态美等多重要义。"美丽中国",如果从美学上体认,我以为,可以延伸至"诗意中国",强调人文生态之美。人文生态之美,本质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这四大关系的和合协  相似文献   

16.
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导演、戏剧学导演学博士王晓鹰。记者:你是中国首位导演艺术专业的博士,请向本刊读者谈谈你数十年来艺术探索的感受。王晓鹰:对于戏剧艺术,如果说我多少有点儿天分的话,这与我出身于戏剧家庭有关。我在戏剧学院读书时,恰值中国戏剧面临危机,使当时的我有种强烈的抱负和责任感。毕业时,我们那届学生踌躇满志。如果说我在艺术上有所成就,戏剧学院的教育至关重要;而读徐晓钟老师的博士研究生,无疑是一种艺术清寒的享受。我发现,自己的艺术视野逐渐开阔,便有了论文《戏剧演出中的假定性》。始自那…  相似文献   

17.
在英国,每三名大学毕业生中,就有一人不能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匹配的工作。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最近报道,研究人员发现,艺术、设计、人文以及工艺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工作前景不妙。而学习诸如法律、医疗和师范培训的学生,最有可能找到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同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马克斯·韦伯论中国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拙 《华夏文化》2004,(2):25-27
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是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法学派在欧洲的创始人之一。他曾任柏林大学、慕尼黑大学等著名大学的教授。他认为,社会学是一门以人们所从事的社会活动的意义和目的为研究对象的“理解”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理想类型”的理论。他对于东西方文化和历史的比较研究,对经济、政治、军事、法律、宗教和艺术的综合研究,以及在组织社会学方面的研究,使他在社会学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撰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和《经济与社会》等论著。韦伯关于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9.
我祝贺清华大学成立人文学院!人文学院从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分离出来,独立成院,这标志着清华大学在人文学术研究和教学上跨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20.
提高人文修养要善于以传统美德为教育资源于洸,赵军华在当前如何进行人文教育,是有识之士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在大学二年级学生中尝试开设了"中华伦理"选修课。从大多数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这一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华伦理"课引导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