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简说 《画风》是人教版课标本二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本组课文的主题是"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要让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启发,学会留心身边的事物,从身边小事做起,多动手,善合作,会思考,敢创造。本课讲了宋涛、陈丹、赵小艺三位小朋友积极思考、互相启发,用不同办法画出了看不见摸不着的风这样一件事。  相似文献   

2.
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和本课的编写意图,本课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自学课文,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受到情感的熏陶。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1.教师谈话:有一个小男孩,他特别喜欢一件红色的运动衫,于是他买了这件运动衫。但后来由于某些原因又把它卖了,最后,他喜欢的运动衫又奇迹般地回到了他的身边。你们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揭示板书课题)2.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学生思考提示中有哪些要求。3.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重点读读课文中有关“我”对运动衫的喜爱和购买过程的描写,想一想这样写的好处;你在…  相似文献   

3.
从课文标题入手,通过添加、解释、改动等手段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既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深入解读课文,并在解读课文的实践活动中发展思维水平,提高多种语文能力.标题前添加、标题中间添加、标题后添加、添加副标题、修饰标题、另拟标题、选解标题、拆解标题、通解标题、求解标题是十种比较常用的标题阅读法策略.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二册第32课《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一、抓审题训练,弄清题目与文章内容的联系.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文以石碑上乡亲们的话作为文章的题目,其内容都是围绕这个题目来展开的.教学时,我从抓审题入手,引导学生弄清题目与文章内容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吃水不忘挖井人”后,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课题中的挖井人指谁?吃水的人指哪些人?)在此基础上,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看边读课文,在看、听课文的同时,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上审题中的两个问题.以上审题、思考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一、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高粱情》是一篇寓情于物,借物抒情的散文。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教学起始,我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你见过高粱吗?知道它长得怎样?从课题上看,文章会写些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高粱呢?接着教师根据题目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一种特殊的感情来写高粱的呢?课文描述了高粱的什么?它有哪些鲜明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6.
通过一堂"同课异构"的自读课文教学公开课获得的启发,引发了我对自读课文教学的一些思考、探索。  相似文献   

7.
刘红梅 《成才之路》2011,(15):31-31
一、挖掘语文教材的内容,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语文教材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体裁也是多样的。从内容上看,既有历史人物的课文,又有颂扬现代英雄人物的课文,既有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又有蕴涵人生哲理的课文:有的课文主要介绍学习语文的方法,有的课文主要介绍珍奇动植物,这样的安排,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过程是通过一篇篇课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领悟能力,启发学生对人生、世界进行思考,激起学生探求和创造欲望的过程。它以教材中一篇篇包含着作家独特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和鲜明个性风格的作品为主要依托,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的功能,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读懂课文的能力;二是在讲读与独立阅读之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因此也就决定了阅读教学的方法应该是“半扶半放,扶放结合”。“扶”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引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放”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读懂课文。联系到教学实际,教师的指引和点拨,是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只有在这样的前题条件下,才能“放”,放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读懂课文。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精心设计问题,有效启发学生思维呢? 一、设问要抓住课文的关键矛盾启发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10.
怎样发挥插图的直观教学作用王素芳1、图文结合预习课文。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我启发学生在预习中先仔细观察课文插图.然后思考:(1)从图中看到五位壮士站在什么地方?(2)五位壮士为什么都举起石头?思考这两个问题后,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和这两个问...  相似文献   

11.
一、要抓住课文的关键性矛盾启发学生思考.“思源于疑”’,教师要善于激“疑”,而激疑要激在要害处.学生只有吃透文章的关键性矛盾,才会思路开阔,触类旁通,把握文章的精髓.如《鹌鹑》这篇课文是通过一只母鹌鹑为保护小鹌鹑不幸被猎狗咬伤致死的故事.我启发学生抓住“母鹌鹑为保护小鹌鹑不惜牺牲自己”这一关键性矛盾,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一是母鹌鹑发现猎狗后突然飞起来的奇怪样子表现在哪些方面?二是母鹌鹑被咬伤后的样子和心理活动是怎样的?三是母鹌鹑飞得奇怪的样子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思考讨论,同学们都理解了母鹌鹑为让孩子得救,不惜牺牲自己的伟大的母爱精神。  相似文献   

12.
感知课文,理清文路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后,教师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再出示课后“思考·练习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种花生→()→()→()。为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可将上述问题分解为如下几个小问题:1.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  相似文献   

13.
一、课前精研课文,找准突破点 真正行之有效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应该是经过精心筹备的既定教学内容。教师课前关键是要精研课文,找准突破点。我在课前设计《出师表》一文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时,将辩证思考诸葛亮的忠诚拟定为“多元化思考的突破点”,启发学生思考“诸葛亮硬扶阿斗的做法是否合适”。同样,在设计《陋室铭》一文时,我将思考“安贫”与“乐道”的内在联系拟定为“多元化思考的突破点”,启发学生思考二者是否根本对立。通常情况下,价值可观的“可突破点”往往以隐性的居多,这就需要教师在训练前精研课文,以敏锐的眼光和缜密的思维寻找、遴选。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从中学语文课开始,从听说过程的生理和心理出发,突破常规,创新方法,善于在课前、课中、课外加强训练,把握要领。1.课前训练法。在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进行新闻发布、读名言成语或讲故事活动。按学号顺序轮流上台把当天的国际国内新闻,身边的见闻,搜集到的名言成语典故,看到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按照“听—说—听”循环往复训练,实现听说统一。2.课堂训练法。一是坚持问答式教学法。此法可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其他学生经过讨论回答;另一种是教师先把课文中的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请学生…  相似文献   

15.
【总体阅读思考】一、你上学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你是怎样读书的? 二、课文介绍的“读书四法”各是什么?这些方法对你有什么启发? 三、本文从结构上可以分为几部分?四种读书  相似文献   

16.
<正>一、启思1.导思。导思,即凭借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对于所学课文内容学生思考了,才能理解。理解了,才能接受。接受了,才能在头脑中进行归纳,进而认识和掌握学习语言与运用文字的规律。凭借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动脑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是紧紧围绕课文重点内容。关键之处,既不过难,也不过易,即有想头,又有说头。虽然可能学生说的不够完整、不够准确,但这是他们自己动脑思考的结果,我认为只要培养、训练了他  相似文献   

17.
学习——模仿——创造是学生学写说明文的必由之路.一、以课文为主,让学生一课一得课文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这一点,凡从中能得到启发的都可让学生去模仿、去学习.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总体设计,制定一学年的总体目标,每学期任务明确,每一课有具体目标,一课一得,讲、读、写三者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8.
【设计理念】启发、讨论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特色】在启发、讨论中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方法。【教学流程】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1.谈话导入:你喜欢海吗?为什么?(领会海的神奇、广阔、美丽、蕴含宝藏和永恒的生命力)那么,什么是“林海”呢?2.范读课文,看录像片你知道“林海”是指哪里吗?你了解大兴安岭吗?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你走进林海了吗?有什么感受?(板…  相似文献   

19.
王慧 《生活教育》2015,(4):69-70
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中,我选上的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会看病》。经过一番细心的琢磨和认真的思考,我的设计初步成形了:课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把文章读通顺。课中,先理出文线:看病前——看病时——看病后。再从"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这句话切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锻炼他?我又经受了怎样的磨炼?让学生扣住文中描写母亲的语言和心理的句子认真、仔细、深入地感悟、  相似文献   

20.
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关键在于读懂、读通课文,把握课文的要旨。阅读课文最重要的是把握课文的结构,明确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学会思考质疑,提升思维的水平,培养创造能力。一、整体把握课文阅读课文的第一步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以九年级第1课第一框题为例(下同),我们首先要了解课文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通过课文的小标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