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2年暑假期间,我到一位县通讯专干的家里去玩,他知道我正为参加高招屡试不第苦恼,就从他的书架上取下几十本《河南日报通讯》让我看,说《河南日报通讯》可以作为我成才的引路人。当时我还以为他是给我开玩笑;但因为闲着没事,也就随便翻看起来,谁知越看越爱看。在他那里一个星期,我就看了7天,把1980年、1981年和1982年上半年的《河南日报通讯》全看了一遍。临走,我把《河南日报通讯》带回到家里. 1983年初,我开始掂笔写新闻报道.头一篇发表在《河南农民报》上,我是多么高兴啊! 从此以后,我就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一碰到新鲜事,就立即动手写稿. 这一年,我在县以上新闻单位发稿32篇,年终被县委评为优秀通讯员。 1984年秋,我又到县乳品厂当了“合同工”,先后担任通讯员、秘书和团委书记.我邀集了一些爱好新闻写作的年轻人,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1982年,我大学毕业后,自愿到乡下一偏僻的中学教书.那时,乡村文娱活动很少,精神食粮奇缺,我就托舅舅给我找几本书看,舅舅给我找了一些《河南日报通讯》(《新闻爱好者》  相似文献   

3.
2000年3月15日,《河南日报》三版头题发表了我和河南日报记者谭雷发、濮阳县电视台记者王濮芳合写的《为了55个山东兄弟姐妹———濮阳市抢救山东三力集团濮阳分公司烧伤病员纪实》的通讯;紧接着,《濮阳日报》也在一版头题发表,后被评为2000年度濮阳日报好新闻一等奖。通讯发表  相似文献   

4.
我上初中时就爱上了新闻报道。1962年发表过一篇通讯,人物失真,报社的同志亲临我家耐心教育。我写了一篇吸取教训的文章,登在当时的《通讯工作》上。动乱年代,因怕那篇报道受牵连,终日忐忑不安,曾下决心不再写稿。党的三中全会后,县委通讯组的同志反复动员我写稿,并把《河南日报通讯》发给我,《新闻爱好者》诞生后,又年年替我订阅。每收到刊物,我都爱不释手,认真学习。在通讯组的帮助下,我又提笔写稿,而且满怀热情,采用率高,年年被县评为模范通讯员,还连续3年获地区的奖励。1987年在全国农林科教电影片汇映月活动中,获荣誉证书。1987年县里解决科技人员家属“农转非”时,把优秀通讯员作为一个条件,给我解决了一个孩子的城市户口。1988年县里评定技术职称时,我获经济师称号,因此晋升了一级工资。我非常感激通讯组对我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20年前,我在农村插队时,一个偶然机会,一篇稿子上了《河南日报》。县委通讯组的同志将我找去,鼓励我多写,并送给我两本稿纸和几期《河南日报通讯》(《新闻爱好者》前身)。这是我接触到的最早的新闻学习材料。在那“书荒”的年月,这本小册子,如一盏黑夜中的灯,引导我在写作的路上,一步步向前爬,从中学到不少东西。《河南日报通讯》改版为《新闻爱好者》公开发行时,全国出版的有关新闻写作的书籍已很多。可我对《新闻爱好者》的喜爱一往情深。1985年我当了  相似文献   

6.
3年来,我先后在《河南日报》发表新闻作品50余篇,其中通讯《黑洞是如何堵上的》,被评为河南日报通讯员新闻奖一等奖。与记者合写的《李洪志立碑丑剧》,被《河南日报》评为好新闻和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如何提高新闻作品的命中率?我认为,除了选择题材重大、题材新颖、题材典型外,在写作上开掘要深,开口子要小。标题要引起编辑的注目。如《花好政府每分钱》、《阳光下的交易品甘甜》,标题起得活泼,一下子就抓住了编辑,因而我的文章不少标题,都被编辑采用。有时,我写的文章较长,又深知编辑工作较忙。我就写上一小段内容提示,…  相似文献   

7.
确实是良师益友我是1986年担任周堂镇党委宣传委员的。为了改变我镇通讯报道工作的后进局面,除抓好通讯队伍之外,我也动笔写稿。开始凭着满腔热情试着写了一些,但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今年元月,河南日报给我寄来一本《新闻爱好者》。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从此,我就和它交上了朋友。除我自己订阅外,还到处宣传,已有11位热爱通讯写作的同志订阅了《新闻爱好者》。今年上半年县广播站已采用我21篇,地区以上报刊、电台采用12篇。这个刊物真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8.
编读往来     
《新闻爱好者》2010,(8):43-43
我是一名农村基层通讯员,也是贵刊的忠实读者,自1986年1月《河南日报通讯》改刊为《新闻爱好者》杂志公开发行以来,我一直订阅该刊,并年年装订成册,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9.
去年得知《河南日报》出版《新闻爱好者》的消息,一听刊名就觉得合心。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钱寄给新闻爱好者编辑室,想不到不仅刊物期期能按时收到,而且内容很合我的心意.  相似文献   

10.
即使是一株无名小草,要抽出一小片绿叶,要绽开一丁点小花,要结就一微料果实,总离不开泥土。我就是一株小草。《新闻爱好者》就是一畦沃土。我从这畦沃土中汲取了不尽的营养。从其前身《河南日报通讯》开始,我就一直是它的热心读者。这一刊物最突出的特点是少“学院气”,离新闻实践近。多数篇章都是“个中感受”,读来亲切,实在,有用,象葡萄糖一样易被肠胃直接吸收,并迅而化为新  相似文献   

11.
最近读河南日报记者聂晓辉写的通讯《市委书记赶山集》,令我想起当年一篇好新闻.  相似文献   

12.
在我的书橱里珍藏着一摞1981—1985年的《河南日报通讯》.当年,她像雨露和阳光,哺育着我茁壮成  相似文献   

13.
搞了几年的文学创作,觉得单一乏味,又开始学写新闻稿。其实在搞文学创作时,我就对《新闻爱好者》感兴趣,那时还叫《河南日报通讯》。每期来后,我总是一字不漏地读完她,因此,对新闻早想试试写写。1990年元月,我开始写新闻稿,采访了几个人物,可无处下手写,只好从抽屉内拿出《新闻爱好者》,来个比葫芦划瓢。写好寄给我们县广播站,结果不几天广播了,这一下我可喜出望外,也来了劲。3天内,我一下写了十几篇,寄给省以上新闻  相似文献   

14.
我和河南日报《生活周刊》相识是在1985年10月。当时我给她寄了两篇小稿,一篇叫(?)她为什么哭得那样伤心(?),一篇是(?)不要彩礼的姑娘》。半个月过去,我意外地收到(?)一  相似文献   

15.
栾川县陶湾乡乡长冯进宝重视新闻报道工作,并注意组建通讯写作队伍。一九八五年元月到任后,在第一个干部会上就强调:要大力抓好通讯报道工作,把本乡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及时反映出去,把好典型树立起来。冯进宝原来在县农业局、潭头乡工作时,就补报纸的积极通讯员。担任乡级领导后,虽然工作繁忙,仍坚持学习新闻写作知识和采写稿件。他订有《河南日报》、《豫西报》、《新闻战线》、《河南日报通讯》、《科普创作》等十几种读物,晚上挤出点滴时间钻研。写新闻,也写科普文章。到十一月底,一九八五年已在省、地、市报上发表稿件九篇(包括同别人合写的),在广播站发表了五十多篇。同时,他拿出一个月的工  相似文献   

16.
前年12月,我被招聘到槐树乡搞通讯报道工作。刚上任时,我实在怕难以胜任。该乡位于遂平的西北部,距县城40多公里,地势偏僻,历来是报上无稿,电台无声,县广播站也很少发这个乡的稿。如何克服困难?我想起了《新闻爱好者》。我从1980年以来,就是靠《新闻爱好者》(原为《河南日报通讯》)这个良师益友帮助,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的,我先后获全国好新闻三等奖,全省好新闻一等奖,连续8年被地、县评为模范通讯  相似文献   

17.
最近,接连收到两封读者来信,揭发河南日报见报稿件中有抄袭现象,读者并随信寄来了抄袭报刊和复印样,其认真负责的态度令人十分感动。连两封信件涉及的稿件都是河南日报《生活》周刊(?)。经过我们对照核实,《赠您一瓣心香》一稿系抄自1991年1月3日《金融时报》第四版《搜集报刊栏目名称》一文,只是见报  相似文献   

18.
1983年10月,我从军到了西藏高原。新兵连集训时,发现了一张残缺不全、皱巴巴的《河南日报》。我急切地从报头一字不落看到报尾,后来,又推荐给了河南籍的战友们传阅。从那天起,我与《河南日报》结了缘。 新兵连结束后,我被分配到海拔4300多米的当雄兵站,当通信员。 1985年8月,河南日报总编室王老师,参加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采访活动,住宿在当雄兵站,吃过晚饭,我们十多位河南籍的战友,挤到王老师那间简陋矮小的客房里,问这问那,王老师不顾身患重感冒,强忍着高原反应,回答着战友们提出的一个个问题,畅谈着家乡的变化和家乡信息。深夜12点,战友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客房。第二天,临别,王老师把随身带的两份《河南日报》留给了我,我如获至宝,细细  相似文献   

19.
通讯《告别缺水的日子》(原载《河南日报》2003年8月25日一版)获得2003年度河南省好新闻奖一等奖,细细想来,这其实是一篇被“逼”出来的好新闻。原来,2003年夏季《河南日报》在一版开设了一个专栏,名为“潮涌中原———‘三个代表’在河南的生动实践”。报社记者部就此专门给各  相似文献   

20.
翻开去年11月20号河南日报,一行熟悉的标题立即映入眼帘——《心中自有党性在》。“啊,我的稿件中了!”心中一阵欣喜,紧接着又是一阵失落后的惆怅。原来,去年10月初,我同时采写了两篇稿件,一篇是反映我县举行农民篮球赛的特写——《山乡发出赛球令》;另一篇是记述我县优秀纪检员刘万富的长篇通讯——《心中自有党性在》。在写前一篇稿件的时候,我没有进行深入采访,从体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